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利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成果,结合钻井资料对青东凹陷古近系断层几何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有同沉积断层、后期正断层和基底走滑断层3种类型,平面上以近EW向、近NW向和近NE向3组方向展布,在数量上以近EW向最多,其次为近NW向,近NE向最少。按照主干断层和次级断层的组合形态,剖面上可划分为Y型、复合Y型、马尾状、多米诺骨牌式、梳状、卷心菜型等6种样式;平面上划分出平行断层系、斜交断层系和雁列断层系等3种形式。在分析区内断层的形成发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了区内断层在油气生成至成藏过程中的作用,主干断层活动控制了该区的盆地构造格局、沉积以及烃源岩展布;断层空间展布形态及组合构造样式控制了圈闭的类型,同时也组成了复杂的三维输导网络,为油气的垂向运聚成藏提供了有效通道。受断层控制形成的北部次凸和南部次凸构造高区域是油气垂向运移的有利指向区。  相似文献   

2.
青东凹陷断裂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东凹陷古近纪的断裂体系和主要同沉积断裂的活动和特征分析,表明区内主要发育NNE、EW、NW向三组断裂体系,NNE向的凹陷边界断裂青东1号断层和EW向的主要二级同沉积断层f1、f2控制了凹陷内次级构造单元的划分,凹陷由北向南依次划分为北部深洼、北部凸起、中部次洼、南部凸起、南部次洼、西南缘缓坡带以及东部陡坡带等7个次级构造单元。研究表明,凹陷内各洼陷的沉降中心在古近纪发生了明显的分异和迁移,这些变化受控于区内主要同沉积断裂的差异活动和演化,青东1号断裂和f3断裂在古近纪的持续活动共同控制了北部深洼的沉积充填,f1和f4断裂分别控制了中部次洼和南部次洼的发育;主要断裂的活动及其组合样式控制着湖底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碎屑沉积体系的发育。与生油洼陷相邻的主要同沉积断裂形成的断裂带具备形成砂岩油气藏的各种有利条件,其中东部盆缘断裂带是区内砂岩油气藏勘探最有利的区带。  相似文献   

3.
青东凹陷东部边界走滑断层属于郯庐断裂西南分支,控制着凹陷整体构造格局。通过分析地震波组特征、最大振幅属性及数据体切片,开展了青东凹陷东部边界走滑断层识别,对其平面分段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凹陷构造演化史分析,认为东部边界走滑带断裂系统具有明显的走滑扭动成因,沿走向上呈"S型"或"反S型"弯曲展布,造成了不同弯曲部位的局部应力场与应变的不同,从而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成与古地貌及砂体的展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凹陷边界走滑断裂带南北2个"S型"转弯下降盘的大型鼻状构造,并指出其为有利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4.
运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对青东凹陷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新生代不同阶段构造应力场的差异性和空间分布的规律性,探讨了构造应力特征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指出,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沙四下段沉积期为构造转型期,青东凹陷处于北北东—南南西拉张应力场作用下,以北西向断裂体系发育为主,郯庐断裂左旋走滑作用较弱,拉张作用强于走滑作用;沙河街组沙四上段—沙二段沉积期,青东凹陷处于北北西—南南东的拉张应力场作用下,郯庐断裂转为右旋走滑,走滑和拉张作用均较强;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沉积期,青东凹陷整体处于右旋剪切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盆地所受区域拉张应力减弱;东营组沉积末期,青东凹陷整体处于右旋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郯庐断裂带由右旋张扭运动转化为右旋压扭运动;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郯庐断裂带右旋剪切作用和拉张应力均较弱。青东凹陷成藏关键时期有利生烃区带产生的油气在北南、北北西—南南东最大主应力作用下沿北西—南东方向分别运移至西部斜坡带、过渡带及东部的走滑带,现今盆地最小主应力低值区和剪应力高值区为油气有利运聚区带。  相似文献   

5.
银川盆地断裂体系发育特征及其对盆地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银川盆地断裂体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几何学特征与运动学特征进行系统描述,并且进一步结合各层系地层的展布特征探讨了断层活动对银川盆地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银川盆地发育新生代与中生代两大断裂体系在平面与剖面上均存在多种组合形态;晚侏罗世时期,贺兰山东麓断层发生自东向西挤压逆冲,断层上盘遭受不均衡剥蚀,致使中—古生界现今呈现西薄东厚的特征;渐新世时期,贺兰山东麓断层反转为正断层,黄河断层开始活动,整个新生代二者活动强度大,控制了银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其不同区段活动性的差异导致盆地南北沉降中心发育位置的不同;银川断层与芦花台断层的活动强度相对较弱,二者控制了盆地内部中央构造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民丰洼陷发育了两套断裂体系:北部的陈南断层和中部的民丰断裂带。首先通过地层去压实校正使地层厚度恢复到沉积时期的厚度,然后根据地层古厚度计算出陈南断层和民丰主断层不同时期的落差和生长指数。研究表明,陈南断层在沙三段沉积早、中期活动强烈,到沙三段沉积晚期、沙二段沉积期活动性降低;而民丰主断层在沙三段沉积早、中期还未形成,到沙三段沉积晚期开始形成。由于两条断层活动的差异性,民丰洼陷沙三段下、沙三段中地层厚度北厚南薄,呈楔状;沙三段上、沙二段地层厚度北薄南厚,呈反楔状。地层厚度的变化特征表明,断层的活动性控制了该区层序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孤南洼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孤南洼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沉积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地区构造演化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洼陷北部孤南断层的构造演化控制了整个洼陷沉积体系的发育。孤南断层的活动呈现明显的分段性和分期性,其东段的活动强度强于西段,整个洼陷北部构造活动强于南部,沙三段下亚段沉积时期断层活动较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强烈,并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沉积模式和准层序叠加方式。与断层活动分段性相对应,洼陷东部地区的三角洲及扇三角洲向潮盆推进的面积较小,而西部地区推进面积则较大。洼陷北部在沙三段下亚段沉积时期由于断层活动强,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正旋回准层序叠加方式;在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随着断层活动减弱,则发育正常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反旋回准层序叠加方式。  相似文献   

8.
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综合利用古生物、钻井、地震及地球化学资料,开展南海中南部主要盆地新生代沉积充填及烃源岩发育特征研究。研究表明,古、新南海构造演化控制了南海中南部盆地沉积充填,始新世—早渐新世扩张前期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浅海—半深海沉积体系,仅万安盆地发育湖相沉积;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扩张期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浅海—碳酸盐岩台地—半深海沉积体系,中—晚中新世碳酸盐岩台地大规模发育;晚中新世—现今扩张后期水体变深,以滨浅海和半深海沉积为主,三角洲分布于南部和西部。南海中南部盆地发育湖相、海陆过渡相和陆源海相烃源岩,以海陆过渡相和陆源海相烃源岩为主,海陆过渡相和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存在由陆向海降低的趋势,盆地或凹陷周缘的三角洲及其周边区域是有利的烃源岩发育区。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济阳坳陷东部富林、青东地区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利用岩心、薄片及分析化验资料对该区火山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发育玄武粗安岩、粗安岩、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4种火山岩储层岩石类型,玄武粗安岩、粗安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具有壳幔混源的地球化学特征;该区古火山具有点式喷发的特点,形成的火山岩相以爆发相和溢流相为主,原生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和残余气孔,次生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和基质溶孔;受岩相、构造活动、风化及溶蚀作用、充填作用的控制,火山岩有利储层平面上分布于裂缝发育带与古火山口周缘叠加区域,垂向上发育在风化淋滤带与熔岩顶底冷凝带内。利用研究成果厘定了平面上有利勘探区带,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李文科  吴小洲  王君  陈胜  刘哲 《石油学报》2022,43(7):957-968
断层分期、分段特征的精细研究是渤海湾断陷盆地精细勘探的关键。然而,地震资料品质差和解释模型的固化极大地制约了对不同类型断层成因、构造样式及其控藏作用的系统认识以及潜力区的挖掘。基于地震资料、钻井取心及测试数据,系统研究了南堡1号构造带断层与火成岩的发育特征及其联合控藏作用。研究认为,南堡1号构造带的控区带断层在新生代经历3期构造运动、具有3段差异生长特征,形成了渐新世中、晚期—中新世早期与岩浆通道系统相伴生的构造和上新世—更新世由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复式塌陷背斜构造,控制了馆陶组大面积广覆式喷发岩的分布、中—深层碟形侵入岩沿大型断层的侵入以及中—浅层复杂断块圈闭的形成。不同类型的断层与火成岩联合控制了南堡1号构造带的油气成藏和富集,上新世—更新世断层与厚层火山岩盖层的时空配置控制了东营组断块圈闭的形成,渐新世中、晚期的通道断层控制了岩浆通道系统相关圈闭的形成,晚期继承性活动的断层控制了油气运移而由断层分段连接点所形成的调节带则控制了油气富集。中—浅层复杂断块圈闭形成时间的厘定、岩浆通道系统相关圈闭以及调节带的发现拓宽了南堡凹陷中—浅层精细勘探的研究思路,对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的精细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李才  王昕  张海义  王玉秀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1):10-12,25,5,6
为了揭示庙西北洼陷断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该区构造解释成果结合钻井资料对新生代断裂几何学特征、活动演化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庙西北洼陷经历了裂陷、拗陷、反转等演化过程,不同发育阶段经历了伸展、走滑、反转等单一或多种构造应力复合叠加作用,尤其是郯庐断裂上新世后期新构造运动剧烈,造成该区晚期断裂非常发育;断裂的显著特征为纵向上分层差异变形和相互切割,并构成丰富多样的空间组合样式;不同断裂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不同,基底断裂控制了该区的构造格架及烃源的形成,盖层断裂控制主要圈闭的形成,深浅两套断裂连锁系统共同组成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其平面上的重叠区是油气优势运移聚集区。  相似文献   

14.
青东凹陷凹中隆控藏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东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是在中生代以来郯庐断裂活动中形成的箕状凹陷,经历了断陷、断拗和拗陷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青东凹陷凹中隆构造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类型圈闭,其发育演化不仅改善了自身的储层条件,而且在构造活动中产生的断裂使其成为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并且两侧洼陷中形成的厚层烃源岩为油气成藏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内中、新生代火成岩广泛发育,大多沿走滑断裂带分布,与油气田分布规律具有一致性。大量研究表明,岩浆活动对于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渤海海域内油气勘探程度较低,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综合地震、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黄河口凹陷郯庐走滑断裂西支-伸展大断裂"接力棒式"联合控制岩浆活动机理,明确了火成岩地震测井响应特征、岩浆活动时空演化规律并建立岩浆喷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岩浆活动带来的热量和微量相容元素对烃源岩的演化程度和转化率的促进作用,碱性环境下形成的黏土矿物对储层物性的改造作用以及火成岩对油气的封盖作用,为火成岩发育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济阳坳陷内部凸起区发育大量的潜山油气藏,但在长堤地区的长堤低凸起油气却未聚集于潜山,而是在浅层成藏。目前对该区油气成藏的成因机制研究较少,构造是控制其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为此基于研究区地震资料的精细解剖和石油地化资料的整理分析,对长堤地区走滑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控藏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堤断层形成于新生代,具有明显的右旋走滑特征;断层中段为"S"型走滑增压弯曲段,断层面紧闭,地层受走滑挤压隆升,形成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小型背斜和断鼻构造;断层南段和北段为"S"型走滑释压弯曲段,断层面开启,破坏早期圈闭,不利于油气成藏。长堤低凸起走滑增压弯曲段油气成藏模式主要表现为浅层成藏,双源、多层系供烃和复式输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The main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are Cenozoic fault basins, most of which have experienced two-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i.e., rifting subsidence in the Paleogene and post-rifting thermal subsidence in the Neogene-Quaternary. The episodic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yndepositional faulting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ault basins in terms of accommodation space, deposition rate, and depositional facies zones. In this study,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ectonic-depositional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Sag of the Cenozoic Liaohe Depress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availabl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using the modern theory of tectonic geology and the balanced section technique.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the Cenozoic fault basin was characterized by superimposed faults and depression. In addition, there existed relatively independent but still related extensional tectonic systems and strike-slip tectonic systems.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fault basin involved five stages, i.e., initial rifting stage (E2s4), intense faulting stage (E2s3), fault-depression transition stage (E3s1-2 ), differential uplifting stage (E3d), and depression stage (N-Q).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Sag, the depositional evolution in the Cenozoic fault basin wa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i.e., multi-episodic rifting filling in the Paleogene and post-rifting filling in the Neogene-Quaternary. The former rifting stage was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four episode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positional development. The episodic faulting controlled the filling process and filling pattern of the Cenozoic Western Sag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ssociated depositional systems, whereas the syndepositional faults that developed in multiple stages in various tectonic positions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depositional systems and sand bodies in the Western Sag. That is, the fault terraces on steep slopes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sand bodies, the fault terraces on gentle slopes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low-stand fan bodies, and the fault terraces or fault troughs in the central basin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fluxoturbidite bodies.  相似文献   

18.
惠民凹陷临南地区断层活动特征及控油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前  言断层生长指数[1](growthindex)概念自1963年提出以来,在国内外生长断层的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被许多文献(ChapmanRE,1983;朱世新等,1987)引用,普遍认为是研究生长断层的有效手段。然而,应用断层生长指数研究断层活动强度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某一地层单元遭受剥蚀后的断层生长指数与未剥蚀的原始生长指数不同,它不能反映断层发育时的活动强度;其次,即使在连续沉积的剖面中,计算断层生长指数时常不考虑沉积速率的影响,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常与实际情况不符。惠民凹陷南坡的临南地区早第三纪断裂活动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19.
惠民凹陷临南地区断层活动特征及控油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断层生长指数不仅与断层活动速率有关,而且还与沉积速率有关,在有严重剥蚀的情况下该指数被严重歪曲。断层活动速率在数值上等于某时期内断层落差与相应时间的比值。同时利用断层生长指数与断层活动速率两种研究手段,对惠民凹陷临南地区的断层活动强度进行研究,将结果与各地层单元的沉积速率进行比较,发现各地层单元的生长指数不可比,而断层活动速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断层活动的幕式性,与火山岩分布、构造沉降曲线的变化相吻合。总体来说,沙三段、东营组沉积期为临南洼陷断裂强烈活动期,东营组沉积期断层活动强度大于沙一段沉积期。钱官屯、曲堤地区的二级断层在东营组沉积末期的活动强度大、封闭性差,结合原油产层的分布,推测两地区油气成藏在馆陶组沉积以后。明化镇组沉积期局部断层的活动强度加大,油气有较明显的纵向运移。断层生长指数在实践中的应用有待商榷。图1表1参3  相似文献   

20.
济阳坳陷沾化地区发育网格状断裂,油气分布复杂。通过分析区域应力场和断层活动性,探讨了沾化地区断裂特征及其对成藏要素和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受郯庐断裂带不同时期走滑作用影响,沾化地区先后发育早期北西向和晚期北东向、(近)东西向3组断裂,断裂叠加呈网格状分布。早期北西向的罗西、孤西和五号桩3条逆冲断层,控制形成了罗西、垦利—埕东和垦东—埕岛3条北西向的潜山披覆构造带,并与晚期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叠加,形成了沾化地区多位序潜山披覆构造并存的构造格局。研究区北西向断裂自西向东依次消亡,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自南向北具有"琴键式"迁移规律,含油层系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具有依次增多的规律;同一构造带上,不同位序潜山披覆构造控制了油气的富集层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