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刘家峪大断面小净距隧道为例,介绍了该隧道的特点,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探讨了大断面小净距隧道与普通小净距隧道力学特性的区别,为今后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兴隆 《山西建筑》2012,38(2):182-183
依托浅埋软弱围岩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工程实践,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现场监测,对比分析了软弱围岩双侧壁导坑法开挖设计支护方案1与优化变更方案2的围岩的位移、应力变化特征。计算结果显示:优化方案2与设计方案1围岩最大变形都在规范规定以内。方案2围岩最大的应力要略比方案1大,但远低于过衬砌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综合考虑工程实践,优化开挖支护方案2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的力学特征,从单一隧道、双洞隧道的力学模型,对小净距隧道围岩应力集中基本特征及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及岩柱加固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设计的模型研究发展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鉴于小净距隧道的特点,研究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石家庄至冀晋界曹家庄公路曹家庄小净距隧道为研究背景依托,采用FLAC3D有限差分法,模拟不同的净距、埋深、施工顺序等影响因素条件下,小净距隧道的围岩影响程度,得出有用结论,为类似工程做参考。  相似文献   

5.
隧道支护设计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围岩自稳能力,然而大断面三孔小净距隧道围岩失稳机制尚不明确,相关控制手段也鲜有研究。依托京张高铁长城站大断面三孔小净距隧道工程,系统研究其围岩稳定特性,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并开展工程应用。研究表明:通过一系列三维数值分析,大断面三孔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特征可以凝练为超前变形破坏大与夹岩变差易失稳;后行中洞由于受先行边洞开挖扰动的剧烈影响,造成过大超前变形和严重超前破坏,因此中洞安全状态最差;为防止围岩失稳破坏,提出纵向超前控制和横向夹岩控制两种方法,通过数值分析对超前支护参数进行优化,并研究管棚与帷幕注浆联合超前控制效果;控制措施在长城站得到工程实践,控制手段应用后,拱顶沉降减少62.5%,横向收敛缩小48.0%,围岩压力降低25.2%,有效保证隧道开挖安全。  相似文献   

6.
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偏压小净距隧道是一种较新的隧道形式,受力状况较为复杂,目前尚没有其围岩压力的理论计算方法.为此作者对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进行了理论探讨,得出了滑动破裂角、侧压力系数及垂直围岩压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分析了隧道间的净距对围岩压力的影响以及地面倾斜角度和净间距对隧道内侧压力系数的影响,可为类似隧道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深圳麒麟山小净距隧道具有超浅埋、大断面、大跨度与复杂Ⅴ级围岩特征,且上覆高压电塔,综合复杂程度为国内外业界所罕见.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对该隧道进行了长期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采用现有施工工艺和支护参数是可行的,围岩变形可控,支护结构效果显著,围岩基本稳定,高压电塔安全正常使用,本研究方法及结论可为类似隧道设计、施工、监测提...  相似文献   

8.
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现场监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4,他引:26  
针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特点,对福建省鹤上隧道进行地表下沉、围岩内部位移、洞周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衬砌内力等项目的监测工作。基于监测结果,分析该隧道围岩和支护系统的变形及受力特点,指出小净距隧道开挖影响的时空范围和隧道衬砌支护的最佳时机,并为支护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对大断面小净距浅埋隧道围岩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地表沉降、衬砌内力、接触压力(围岩与初衬,初衬与二衬间)、围岩内部位移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分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小净距浅埋大断面隧道较为特殊,左右幅施工存在明显的干扰,容易出现局部坍塌、穿越公路开裂等质量问题,需予以控制.论文以白羊村1430.46m的分离式双幅长隧道为例,通过分析其施工难点,采用三台阶七步法开挖及支护施工技术,研究了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应对策略,以及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由于现有隧道规范不足与设计、施工经验匮乏,裂隙岩体中小净距超大断面隧道的围岩稳定性分析与中夹岩柱变形破坏特征及其支护方案优化仍是大型隧道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棘手难题。以济南市东南二环绕城高速大岭超大断面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对掌子面岩体结构信息的精细化描述,获取各评定指标分布概型,并应用Monte Carlo法生成符合围岩等级评价指标分布概型的大量随机数,通过归纳统计获得隶属各围岩亚级分级的概率分布,由此对岩体质量进行了稳健评估。此外,用改进的非连续变形分析(DDARF)法对大岭隧道浅埋小净距段围岩的变形破坏规律及裂隙演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以裂隙扩展破碎区贯通与否作为中夹岩柱稳定性的评定依据,分别针对无锚、有锚支护条件下的围岩稳定性状况及变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锚支护条件下,隧道后行洞开挖对先行洞的裂隙扩展及变形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而锚杆支护则可显著约束围岩尤其是中夹岩柱的裂隙扩展及贯通,锚杆支护条件下二次扰动后先行洞围岩的裂隙扩展情况、变形破坏特征与单洞开挖无异,且系统锚杆支护与中夹岩柱水平加长锚杆支护对裂隙演化的控制效应无较大区别。研究结果对裂隙岩体中小净距超大断面隧道围岩的支护方案优化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理论分析模型与计算机数值模拟相结合技术,对Ⅱ类围岩条件下的大断面小净距浅埋隧道进行双侧壁法、单侧壁法、台阶法三种施工方案的对比分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三车道大断面高速公路隧道稳定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发展,三车道大断面公路隧道将成为高等级公路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同时也对高速公路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杭新景高速公路设岭隧道为例,结合该隧道的监控量测,分析了围岩变形过程并针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动态反馈,同时检验了施工单位根据反馈情况采取措施后的效果.最后通过Plaxi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整个隧道围岩的变形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通过有效的监控动态反馈及有限元模拟,能有效的对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围岩变形进行预测,从而大大降低隧道施工中的风险,保证隧道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4.
浅埋大断面隧道由于开挖断面大、埋深浅、围岩物理力学性质差,开挖后容易产生大变形及变形速度过快,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本文基于RFPA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隧道开挖时掌子面围岩的应力、位移及变形破坏特征;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采用应力和声发射联合法对隧道现场开挖围岩的应力和岩体应力调整进行监测,分析开挖过程中岩体变形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关系,得到了掌子面开挖及施工中岩体的变形和变化规律,可以为支护措施的设计与支护时机的选取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胡启芳 《山西建筑》2009,35(27):296-297
结合某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项目,介绍了复杂围岩小净距隧道洞口开挖及加固、洞身开挖及施工、初期支护、二衬施作及监控量测等技术要点,以期为类似条件下隧道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6.
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和变形是反映施工安全的2个指标。笔者分别以某3线大跨度小净距隧道和某立交小净距隧道的施工为例,利用圆形洞室围岩应力计算公式进行简化解析计算,得到的结果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相差不大。说明该应力计算方法可以简易快捷地计算多隧道开挖过程中最大围岩应力发生的位置及其数量级,从而为隧道的开挖顺序、步骤以及支护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截至目前,浙江省双向8车道小净距公路隧道的设计建造案例并不多,富阳市大盘山隧道出口段(双向8车道,开挖宽度21.3m,开挖高度14.16m,最小净距约10m)是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典型代表.论文依托大盘山隧道工程,考虑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分部开挖的影响,开展隧道开挖施工全过程的数值分析,并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性进行评...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省泉州市高山岩2号和3号(东西侧主线)隧道为研究背景,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进行模拟。研究表明: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在不同的工况下围岩变形不同,且对拱顶沉降的影响大于周边收敛,隧道开挖的先后顺序不同对围岩周边的扰动影响区域也不同。根据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可为该类隧道施工选择合理的开挖施工方法及施工顺序,以确定最优开挖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以湖北某高速公路修建的层状软岩小净距隧道为工程背景,利用FLAC3D软件对层状软岩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了数值分析,主要考虑Ⅳ级围岩、中岩墙厚度一定时,不同开挖方法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层状软岩小净距隧道开挖稳定机制,分析了倾斜状层状软岩小净距隧道开挖后应力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林裕 《市政技术》2021,(8):50-54
交通运输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属于基础建设工程.伴随着交通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在道路建设中,超大断面隧道建设日益受到工程师的关注与青睐.目前,我国超大断面隧道的建设任务持续增长,但对于如何判定双洞超大断面隧道的最小合理净距,相关规范并不明确.因此,在明确最小合理净距的概念及其判断标准的前提下,依托某隧道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