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硫代硫酸钠和过硫酸铵的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丙烯酸为单体,对亚麻短纤维进行接枝改性,并用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研究反应温度、时间、引发剂用量及单体浓度对亚麻接枝率及单体接枝效率的影响。接枝后亚麻短纤维的分裂度提高204Nm,断裂强度降低1.27cN/tex。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丙烯酸接枝改性亚麻短纤维工艺对纤维损伤小,改善了亚麻短纤维的可纺性,纺纱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锰酸钾-草酸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丙烯腈在羊毛纤维上进行接枝共聚。考察了氢氧化钠前处理、单体用量、接枝反应时间、引发剂浓度、温度等因素对接枝率、接枝效率及纤维强度的影响。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形貌观察表明高锰酸钾-草酸氧化还原体系可以有效引发丙烯腈在羊毛纤维上的接枝共聚,接枝后聚丙烯腈均匀覆盖在毛纤维表面。接枝率随氢氧化钠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羊毛纤维单纤强度减小;接枝率随丙烯腈单体用量增加而增加,但接枝效率却减小;接枝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直至达到平衡;升高反应温度会导致接枝率降低。接枝共聚后接枝羊毛的断裂强度和热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丙烯腈为接枝单体,以过氧化氢、硫酸亚铁铵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在羊绒纤维表面进行接枝改性。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影响接枝率的主要因素和最优工艺方案,在此最优方案条件下丙烯腈接枝率可达到94.12%。对接枝改性前后的羊绒纤维进行电镜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羊绒强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羊绒纤维表面鳞片结构趋于平滑;改性后红外图谱中2 243 cm~(-1)处和1 465 cm~(-1)处出现新的吸收峰,验证了接枝反应的发生;接枝改性后羊绒纤维的断裂强度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4.
为在羽毛表面引入新的氧化还原表面引发聚合体系,利用巯基乙酸将羽毛中的二硫键还原成巯基,使巯基与溶液中的过硫酸钾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油溶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在羽毛表面的引发接枝聚合,制得含环氧基的羽毛接枝共聚物。采用了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热重分析对改性前后的羽毛进行表征。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和反应温度对羽毛表面接枝聚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巯基与过硫酸钾可顺利引发GMA在水介质中的接枝聚合;最佳接枝聚合工艺条件为单体浓度0.55 mol/L、引发剂浓度2.6 mmol/L、温度40℃;所制备的羽毛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最高可达185.8%;与羽毛相比,热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5.
降解淀粉/AA-AN接枝共聚物复鞣剂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氧化降解的玉米淀粉与丙烯酸 (AA)和丙烯腈 (AN) ,在Fe2 + -(NH4) 2 S2 O8氧化还原引发剂作用下 ,进行了接枝共聚合反应 ,制得改性淀粉复鞣剂。研究了单体浓度及配比等因素对接枝共聚合反应的接枝率、单体转化率、接枝效率等的影响 ,用红外光谱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 ,同时进行了应用试验  相似文献   

6.
经过氧化降解的玉米淀粉与乙烯基单体丙烯酸(AA)和丙烯腈(AN)在Fe^2 -(NH4)2S2O8氧化还原引发剂作用下进行了接枝共聚合反应,制得了改性淀粉复鞣剂。研究了单体浓度及配比、引发剂浓度等因素对接枝共聚合反应的接枝率、单体转化率、接枝效率等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同时进行了复鞣剂应用实验。  相似文献   

7.
《印染》2018,(21)
为了提高丙纶无纺织物的多功能性,试验首先采用丙烯酸对丙纶无纺织物进行表面接枝改性反应,然后采用氧化石墨烯对改性丙纶无纺织物进行后整理,并经还原使石墨烯负载于丙纶无纺织物表面。试验考察了优化工艺处理织物的表面电阻、抗菌性能和电磁屏蔽等功能性。结果表明,丙烯酸表面接枝改性反应后,丙纶无纺织物更易于氧化石墨烯负载,且其接枝率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氧化石墨烯的负载作用。经石墨烯整理的丙纶无纺织物表现出优良的导电性、抗菌性能和电磁屏蔽等功能,且接枝率的增加会提高被整理丙纶无纺织物的多功能性。  相似文献   

8.
聚酯纤维光接枝丙烯酸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聚酯纤维的服用性能,必须对其进行改性。实验分析了聚酯纤维接枝丙烯酸体系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与初始接枝聚合速率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光敏剂浓度与接枝率呈1.08次方关系,与单体浓度呈1.37次方关系。基于聚酯纤维光接枝聚合的终止反应主要是自由基单基终止反应的假设提出相应的接枝聚合机制,并建立了聚合速率模型,与聚合温度服从Arrhenius关系,得出了聚酯纤维接枝丙烯酸聚合反应表观活化能为29.33 kJ/mol。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锰酸钾-草酸氧化还原体系实现了在非桑蚕丝纤维--花大蛾蚕丝上的甲基雨烯酸甲酯(MMA)的接枝共聚。研究了各种接枝参数的影响,包括单体浓度、引发剂、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加以及引发剂MN(Ⅳ)浓度增至6×10 3mol/L,接枝率明显提高,但继续增大浓度接枝率会下降。随着反应时间增加到4h接枝速度逐渐增大,再继续增长反应时间反应速度下降。接枝率还与反应温度有关,反应温度在50℃时,接枝率最大。用红外光谱表征接枝产物的特性,接枝纤维热分解物用热重分析法(TGA)和差示热解重量(DTG)技术在升温速度分别为20和30℃/min,稳定气氛,温度扫描范围30~800℃下进行研究。接枝后的纤维热稳定性和热拒水性都优于未接枝的纤维。  相似文献   

10.
以荨麻为原料,经化学脱胶得到荨麻纤维,对其采用碱改性制备吸油材料。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对碱改性工艺进行优化设计。选择碱质量浓度、处理时间和固液比为试验因素,吸油倍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利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碱改性前后的荨麻纤维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表明:最优的碱改性工艺为碱质量浓度20 g/L、处理时间6 h、固液比1∶225,经此工艺改性的荨麻纤维对柴油的吸油倍率达到13.57 g/g,约是改性前的1.5倍。碱改性后的荨麻纤维表面出现了皮层剥落和坑穴,从而提高了荨麻纤维的吸油性。  相似文献   

11.
染苑精粹     
《印染》2013,(9):60
尼龙66纤维接枝丙烯酸对染色性能的影响2013081采用接枝共聚方法改性尼龙66纤维,以改善其对染料的亲和性。采用丙烯酸作为单体接枝在该类纤维上,利用阳离子染料(Astrazon红)研究化学改性对尼龙66纤维后染色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改性纤维上染率提高,上染速率更快。此外,接枝量的增加,可以提高改性纤维表面染料的吸附量。随着接枝百分率的提高,改性纤维水洗色牢度也获得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利用短革纤维生产类似皮革复合物的可能性,将5kg皮革纤维(从皮革废弃物中提取的)通过甲基丙烯酸甲酯原位乳液聚合方式改性。采取这种改性方法是为了增加皮革纤维与一些用于鞋和毛皮工业的聚合物的相容性。通过氧化还原体系(过硫酸钾/偏亚硫酸氢钠)引发的水$HSL液聚合进行改性。考察了单体浓度、氧化还原引发剂浓度以及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SEM)这些测试方法表征了改性后皮革纤维。研究结果表明在胶原纤维间(沉积的方式)以及胶原纤维束内(通过接枝或形成互穿网络结构的方式)形成了聚合物。这种改性方法明显改进了皮革纤维的热稳定性。由于皮革纤维表面形成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涂层(这已经为显微分析方法证实),皮革纤维的水吸附能力降低。在某些应用方面,吸水能力降低这个性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以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采用紫外光(UV)接枝的方法对亚麻织物表面进行接枝改性,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接枝聚合物进行表征,研究了单体质量分数、光引发剂用量、UV能量、UV波长、丙烯酸钠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并探讨了接枝机制。FT-IR谱图在1 715 cm-1处增加了-C=O的特征吸收峰,表明光接枝丙烯酸反应的发生。SEM照片显示出光接枝亚麻织物表面出现覆盖物和纤维间的黏连。接枝率随单体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升高,达到60%时,接枝率增幅不大。当光引发剂的用量为2%,UV能量为0.76 J/cm2时,接枝率较高。UV波长对接枝率的影响与光引发剂的UV吸收性有关。丙烯酸单体中存在丙烯酸钠会提高接枝率。  相似文献   

14.
考察几种常用含羧基的乙烯基接枝单体对接枝改性羽毛蛋白浆料上浆性能的影响。在K2S2O8/NaHSO3氧化还原体系的引发下,将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MAA)及衣康酸(IA)单体分别接枝到天然羽毛蛋白的分子链上,制得接枝率相近而接枝支链分子结构不同的改性羽毛蛋白。然后采用3种接枝改性羽毛蛋白对纯棉经纱进行上浆实验,测试浆纱的增强率、减伸率、耐磨性和毛羽数量。结果表明,当选用AA作为接枝单体时,所得改性羽毛蛋白浆出的纱线性能较为优异。  相似文献   

15.
采用过氧化氢—抗坏血酸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丙烯腈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在羊毛纤维上进行接枝共聚,考察了各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对接枝改性羊毛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镜(SEM)考察。结果显示,两种单体均成功被接枝到羊毛纤维上。反应在pH5,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0%,0.42%,单体用量15%,温度50℃时反应2 h,接枝率可达70%。季铵盐的引入可以提高羊毛纤维的抗菌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Fe2 -H2O2-二氧化硫脲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制备了桉木浆-GM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H2O2用量、二氧化硫脲用量、单位浓度和液比对接枝纤维的环氧基含量及环氧基水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接枝温度、缩短反应时间、增加单位浓度、减小液比、控制合适的H2O2和二氧化硫脲用量都能提高接枝纤维的环氧基含量,并且环氧基水解率都可控制在10%~15%.通过红外光谱发现,GMA已成功接枝到桉木浆上.  相似文献   

17.
以菠萝叶纤维为原料,在氢氧化钠预处理后,通过酯化反应制备氯化血红素/菠萝叶纤维改性材料。采用氯化血红素对菠萝叶纤维进行改性,考察了氯化血红素质量浓度、接枝温度、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确定较佳接枝条件为氯化血红素质量浓度为1.0g/L、反应时间2h、接枝温度40℃。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热重分析等,对菠萝叶纤维改性前后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纤维表面已接枝了氯化血红素,且半纤维素被去除;改性纤维仍属于Ⅰ型纤维素,结晶度由65.0%提高到74.3%,改性纤维的热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研究羊毛角蛋白对氧化竹原纤维改性的工艺。采用高碘酸钠对竹原纤维进行选择性氧化,再利用羊毛角蛋白溶液对制得的氧化竹原纤维进行改性整理,测试并分析了羊毛角蛋白处理时间、处理浓度、处理温度、pH值对氧化竹原纤维增重率和强伸性能的影响。整理结果表明,角蛋白溶液处理氧化竹原纤维后在纤维表面吸附成膜并产生增重,同时处理后氧化竹原纤维的强伸性能也有所提高。较理想改性工艺为:羊毛角蛋白溶液质量百分比浓度3%,处理温度40℃,溶液pH值6,处理时间1 h。  相似文献   

19.
刘晓倩  陈玉  周惠敏  闫源  夏鑫 《纺织学报》2021,42(5):109-114
为提高聚吡咯在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纱线表面的粘附牢度,增加纳米纤维纱线表面的亲水性,采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技术对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纱线表面进行丙烯酸接枝改性处理,再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聚吡咯导电纳米纤维纱线;探讨了等离子体接枝改性的最佳处理次数和接枝时间,研究了吡咯单体浓度、氧化剂用量、掺杂剂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对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纱线导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等离子体处理功率为100 W,接枝时间为4 h,接枝2次时,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纱线的吸水率由未处理时的227.21%提升至350.31%,纱线的质量增加率可达90%;在吡咯浓度为0.6 mol/L,三氯化铁浓度为0.8 mol/L,盐酸浓度为0.6 mol/L,0 ℃条件下反应4 h时,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纱线的电导率提高到4.589 S/cm。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DMF处理时间、电晕处理时间、接枝共聚时间、温度和单体浓度等各种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通过ESCA(化学分析用电子光谱学)技术分析了织物表面元素和官能团的变化,采用SEM(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织物表面形态。结果表明,接枝反应仅发生在纤维表面,织物改性后的回潮率随着接枝率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