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型地铁十字换乘车站施工阶段变形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枢纽车站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具有埋深大、结构复杂、变形要求严格、施工组织与施工技术困难等特点。以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与10号线大连路换乘车站为工程背景,应用深基坑设计理论和有限元方法,对预留换乘枢纽车站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况,进行内力和变形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换乘枢纽车站的非对称挖土和非对称凿除地连墙留洞是换乘枢纽车站施工中最危险工况,提出在施工中加强地下连续墙、地面变形的监测,尤其在非对称凿除地连墙时,加强对换乘段梁、板、柱内力变形监测;同时采取坑底土体加固、增设临时支撑等一些施工技术措施的建议,以确保车站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铁15号线清华东站为地下两层侧式站台车站,采用"洞柱法"施工,为北京地区采用"洞柱法"施工单跨跨度最大的车站。车站主体结构采用"CD法"扣拱,减小了扣拱施工风险和施工沉降。首先对车站施工过程中各阶段地表沉降监测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进而建立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洞柱法"暗挖车站分别采用单柱双跨、双柱三跨的地层沉降。对小导洞开挖的群洞效应、单柱双跨大跨度"洞柱法"暗挖车站"CD法"扣拱地层沉降、双柱三跨"洞柱法"暗挖车站扣拱施工地层沉降均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现场监测及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采用"CD法"扣拱施工的大跨度"洞柱法"暗挖车站,可以较好地控制施工风险和地层沉降。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北京地区"洞柱法"暗挖车站采用单柱双跨和双柱三跨断面形式时施工风险和沉降控制的判断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装配式铺盖法是以标准的铺盖板铺设临时路面,维持地面交通畅通,然后凭借各种标准临时支撑及支护,保证围岩稳定,并用标准地下构筑物(管线)保护构件和管线,向下进行开挖的一种施工方法。该方法具有构件标准化、不影响路面交通、工程造价低等巨大优势。北京地铁9号线丰台北路站在国内首次应用了装配式铺盖体系。介绍了装配式铺盖法修建地铁车站施工关键技术及质量、安全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4.
高伟  黄小平  戴长胜 《建筑施工》2021,43(4):718-720
近年来,无柱大跨车站以其空间通透、视野开阔等优点逐步被采用.上海地铁2号线、广州地铁2号线、深圳地铁9号线均有部分车站采用无柱大跨方案.以上海地铁15号线上海南站站无柱大跨车站为例,针对一侧迎土、一侧敞开的非对称边界条件,对比分析不同覆土条件下的车站整体结构受力特性,提出最优覆土方案,使得车站楼板受力最优,同时对大跨车站进行抗震工况受力分析,揭示了地震工况下车站结构薄弱点,并采取了结构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州地铁高增站为9号线和3号线的换乘站,地下1层框架结构,站厅层位于地面1层,其中3号线已建成并开通运营,9号线车站为后建车站,基坑支护结构直接利用了3号线站的支护桩,其主体结构有南北两个衔接处需要进行改造,文中介绍了9号线站基坑围护结构体系、基底薄弱地层加固、主体结构改造施工及施工监测等关键施工技术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新建北京地铁16号线丰台南路站与既有的9号线丰台南路站结构净距仅2.4 m,施工中通过分析自身风险和环境风险制订应对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的同时,未影响既有车站运营,确保了新建车站的有序施工和既有车站的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7.
北京新世界地下过街通道上穿新建地铁7号线车站,施工中遇到既有线临时横通道结构,需要破除施工.全面分析了上穿既有地铁7号线车站及下穿重要地下管线的一级安全风险源的施工重点与难点,阐述了施工筹划过程和主要施工方法,介绍了监理在施工全过程的严格管控内容,总结了沉降不超标且工程安全可控的经验和今后亟待改进的工作方法,以期为类似工程积累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8.
1 工程概况 2 地下车站结构设计 3 地下车站深基坑的施工技术 3.1 基坑开挖与支撑的施工,考虑采用时空效应的施工方法 3.2 施工监测与控制(以上见第2、3期) 3.3 车站逆作法施工技术 地铁1、2号线建设中,为缩短淮海路、南京路车站施工封锁交通时间的要求,该路段上的车站采用了逆作法施工。施工顺序是: a.打设支承桩及浇筑地下墙。 b.明挖法浇筑顶板,在顶板上铺设管线,恢复路面交通。 c.在顶板下用暗挖逆筑法依次浇筑中楼板、底板、柱。  相似文献   

9.
针对后施工地铁车站对先施工车站影响较大且研究较少的情况,文章通过天津地铁6号线徐庄子站深基坑三维数值仿真分析计算,得出换乘车站结构最大变形及应力位置位于换乘段和开孔处,车站换乘节点处属于薄弱环节,根据应力、应变云图,在墙体中应布置一定量的暗柱、扶壁柱进行加强较合理。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铁12号线芳园里站采用暗挖PBA工法施工,在车站拱部开挖支护阶段,设置了临时中隔墙,但拱部二衬施工前需要分段拆除临时中隔墙.为减少临时中隔墙拆除对地层的扰动,采用了跳仓拆除方法,相应的二衬浇筑也采用了跳仓方法.为便于利用台车施工车站拱部二衬,研制了可跳仓施作二衬的分离式台车,即:将传统一体式模板台车跨中1.2 m...  相似文献   

11.
结合沈阳地铁9号线区间隧道紧贴下穿既有车站施工工程实例,系统介绍了下穿既有车站的CRD法隧道施工相关技术,并根据工程实例对施工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通过对地面沉降的监测及分析,研究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暗挖平顶直墙法对既有车站的影响。现场监控测量和有限元模拟分析表明,地铁隧道下穿既有车站时,采用CRD法能将地表沉降量控制在规范和设计要求的范围内,有效控制了工程安全风险,确保了既有车站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2.
分析地铁车站施工临时用电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西安地铁4号线某站施工时,临时用电中存在供电方案选择、负荷末端电压损失、二级箱配置、漏电保护配置和开关箱接地等问题。在用电安全第一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并联电容器等措施,减少了用电元器件和电缆材料等投资。  相似文献   

13.
洞桩法(PBA法)是浅埋暗挖法的一种类型,施工过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导洞施工阶段、桩柱施工阶段、扣拱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在桩柱施工阶段,由于所处地层类型不同,钢管柱的成孔方法也不尽相同,选择合适的成孔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地表沉降,提高施工效率.因此,以北京地铁17号线东大桥车站钢管柱成孔施工为例,介绍了在砂砾石地层条件...  相似文献   

14.
赤岗地铁车站为地下两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车站顶板横向净跨距16.3 m,设计给定的顶板允许荷载为40 kN/m~2,隧道施工期间施工荷载达50~60 kN/m~2。为满足施工要求,在车站顶板下架设了临时钢管支撑加固。文中介绍了钢管支撑的受力计算方法及安装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宴成 《重庆建筑》2013,(12):31-33
介绍重庆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一期工程(上新街至礼嘉段)红旗河沟车站(以下简称六号线红旗河沟车站)隧道施工技术,重点介绍由于轨道交通三号线一期工程红旗河沟车站(以下简称三号线红旗河沟车站)工程先行开工建设,在施工场地和施工通道等资源异常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对六号线红旗河沟车站隧道施工通道设计方案和车站隧道开挖施工方案的比选,选择较合理的施工通道设计方案和开挖施工方案,既保证TBM顺利通过六号线红旗河沟车站隧道。又保证安全、优质、高效完成六号线红旗河沟车站隧道土建工程施工任务。  相似文献   

16.
结合北京地铁9号线军事博物馆站的实际情况,采用PBA逆作法施工双层三跨式车站结构,并通过ansys模型分析了施工中不同的控制工况下,车站结构受力变化情况,从而明确车站结构施工受力特点,减少施工风险。  相似文献   

17.
重庆轨道交通十号线红土地站、鲤鱼池站属超深超大断面地铁车站,通过采用大断面隧洞的双侧壁导坑法、施工通道转换段的扇形断面扩挖法、合理确定车站出入口开挖时间、漏渣法开挖通风竖井,既保证了车站施工的安全、又节约了施工成本,同时也缩短了施工工期,这些施工要点可在同类地下工程的施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某市地铁7号线新螃区间为依托,系统介绍了下穿既有车站的CRD法隧道施工相关技术,内容包括下穿既有车站施工方案、施工工序和技术措施等。并通过分析施工过程中2号线的轨面沉降、地表沉降和洞内收敛研究采用暗挖对既有隧道的影响程度。现场监控量测和施工实践表明,该CRD法隧道的施工方案获得成功,有效地控制了工程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9.
郭海柱  张庆贺 《施工技术》2012,41(13):62-66
以上海市轨道交通8号线、10号线,四平路与大连路换乘车站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施工关键工况进行预测分析,对运营车站换乘段轨道板、结构变形等进行全程监测,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在非对称开挖、局部盖挖逆作、凿除封堵墙等关键工况下运营车站关键部位变形规律和安全保护措施。结果表明,近接运营车站施工导致换乘段轨道板出现上浮变形,换乘段结构柱向上变形量大于车站两端部位结构柱,换乘段围护墙上浮变形大于车站两端部位,结论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西安地铁五号线一期黄雁村车站采用半幅铺盖法施工,铺盖系统原设计采用加强型六四式铁路军用梁+盖板+沥青路面形成的临时路面系统,通过对陕西周边军用梁租赁市场的调查,目前加强型六四式军用梁市面上库存较少,无法满足本站约500 t的需求。通过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对加强型六四式军用梁荷载验算,军用梁各杆件轴力、变形小于理论值。加强型六四式军用梁完全满足车辆通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