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们先看好的方面,这是行业好的数据,到2020年中国本体市场规模是250亿,本体和本体集成系统规模是1千亿。中间就是说面对我们集成商有750亿的市场,这也是现在为什么深圳冒出来这么多集成商和各行各业要进入集成行业的原因。还有两个数据是跟本体有关的,是年均需求量到10万台,到2020年需求量到60万台,这个数字是按照机器人密度加速应用使其到2020年达到全球平均水平(62台/万人)预测的,在珠三角这么庞大的地域,我们的集成数据肯定会超过这个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工业机器人还不能叫智能工业机器人,我起的名字叫柔性工业机器人,拥有计算智能,下一站我们说的智能工业机器人是感知智能,通过感知外界的环境,反馈回来进行控制;第三步是认知群智,这个时候我们能够走向智慧工业机器人。国内工业机器人现状,简单用四句话来说,就是需求旺盛、产业过热、盲目跟随、无序发展。目前,国内大概有4000家机器人企业,2000家做集成,2000家做机器人本  相似文献   

3.
陶翔 《伺服控制》2009,(2):60-62
在当今的工业自动化领域,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网络集成自动化已经取代原有的集散控制系统(DCS),成为这一领域的技术热点。而控制网/设备网现场总线技术将会成为未来发展应用最广的三大现场总线技术之一。该文首先详细分析了Rockwell Automation具有三层网络平台的全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规范,阐述了系统结构及其强大的功能,展示了Rockwell Automation网络对工业过程的控制方式和控制特点。机器人汽车焊装线控制系统通过EtherNet/IP实现车间车间设备信息的监控,生产管理系统(MES)的实施,生产报表的管理,通过以DeviceNet为底层网络的现场总线实现设备控制,主控PLC系统采用GUARD LOGIX控制器,集成了安全PLC的控制功能,主线上所有机械设备、机器人的控制通过DEVICENET总线完成,安全信号如急停按钮、安全光栅、安全扫描雷达、安全门开关通过DEVICENET SAFETY总线完成控制。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消费总量为13.5万台,连续6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而近几年,随着人们对3C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3C行业(即:电脑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性电子Consumer Electronic)已经成为继汽车制造领域后,工业机器人应用最为集中的热门领域。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不仅仅是国外的巨头企业开始布局3C,国内的机器人企业也是不甘落后,纷纷涉足3C自动化,3C行业已成为目前国内外机器人企业最重要的掘金点。  相似文献   

5.
《消费电子商讯》2007,(18):26-26
2007年上半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价格进一步下滑,总体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与销量的快速增长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行业利润日趋稀薄。由于平板电视上游面板生产线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国内平板电视厂商要完成向上游产业链的整合还需要时间,占平板电视销售较大份额的终端零售渠  相似文献   

6.
<正>从最早的BP机、大哥大,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可以说3C行业的研发创新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而3C行业的加速发展与3C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发展密不可分。与全球数据保持一致的是,我国3C领域机器人销量在2014年大幅增长150%至16726台,占总销量的29%,虽然近两年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20%以上,是除汽车以外工业机器人第二大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7.
在工业机器人点焊应用于汽车行业中日益重要的大环境下,本文以具备代表性和实用性的IRB6700型号机器人点焊系统集成为实例,将详细介绍机器人点焊系统整体设计,系统硬件构成,机器人程序结构框架等相关知识,对机器人点焊系统详细解析。就标准化和模块化集成机器人点焊应用工作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9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20%的节能目标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工业4.0理念的引进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推出,中国经济进入发展的新常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了新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机器人产业、促进机器人应用,则成为了实现新战略的重要途径。中国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发展和应用机器人的技术与工业基础,应用拉动是中国机器人发展最大的优势。此外,中国有着规模最大、门类最多的制造业,为机器  相似文献   

10.
山丰 《国家电网》2012,(14):114-114
认识《国家电网》杂志已六年有余。2006年1月,《国家电网》正式创刊,当时身为基层通讯员的我,一下子被它所吸引,当即暗下决心:要尽快在杂志上刊发文章。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的第一篇纪实文章——《行走在布上的电力人》,在《国家电网》2007年第9期发表了。  相似文献   

11.
西门子 《电气时代》2005,(11):39-40,44
达能集团是全球新鲜乳制品、包装水行业和全球谷类零食、饼干业的知名企业,是西班牙第一大乳制品制造商,旗下有许多著名的品牌.该集团通过其三大核心业务:新鲜乳制品、饮料和谷类饼干零食,长期引领着消费者的口味和消费趋势.达能集团全球业务以及领先地位的核心在于它能快速成功地调整改变业务环境.2001年,达能集团下属的Danone SA公司委托西门子西班牙公司帮助其实现制造执行系统(MES).  相似文献   

12.
用于工业机器人防护性能检测系统,主要适用于检测工业机器人本体外壳防护等级是否满足国家标准GB/T 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中相应的防护等级。本文所述工业机器人防护性能检测系统主要通过检测机器人本体的气体密封性来替代实际使用环境中对液体、粉尘等密封性。检测系统主要包括气源、负压检测气路和正压检测气路。此检测系统有利于机器人在批量生产过程中的过程质量控制,对防护型工业机器人密封质量有根本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正>数控编程是一种乐趣工业机器人是一个可编程的机械装置,其功能的灵活性和智能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机器人的编程能力。由于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所完成任务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工业机器人工作任务的编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的成果,建立起机器人及其工作环境的几何模型,再利用一些规划算法,通过对图形的控制和操作,在离线的情况下进行轨迹规划。通过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工业生产技术正向着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生产环节被机械结构所代替。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智能生产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的比重更大,而工业机器人这种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越发闪亮于工业领域的舞台。机器人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科技自动生产设备。它能自动执行工作,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  相似文献   

15.
正汽车制造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行业。工业机器人能够自主动作,被应用到不同生产环节,可以代替人在低温、高温、有毒等恶劣环境下的工作,完成繁重、单调重复的生产,保证了产品质量和员工安全,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汽车工艺流程中,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的工序有:焊接(点焊和弧焊)、装配、机器维修、油漆、涂层和密封等等。在这其  相似文献   

16.
<正>6月21日,2019ACT智慧技术暨应用大会在苏州举行,新松协作机器人受邀参与并针对3C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结合协作机器人的优势,为行业客户提供了一整套工厂现代化转型方案。我国是3C制造大国,约占据了全球70%的产能,其中手机的占比更是超过30%。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我国手机总产能超过18.89亿部,2018年产能稍有下降,总产能达到17.98亿部。  相似文献   

17.
张玥 《电工技术》2020,(10):34-35
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生产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将工业机器人投入分拣作业过程中,既节省成本,又可提高生产效率。文章设计了一套由机器人、PC机、相机、传送带和分拣控制软件组成的工业机器人分拣系统,通过相机得到目标物品图像,利用软件分析目标物品采集特征,获取物品信息和物品分拣存放地点行动路线,使工业机器人完成分拣作业流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设计开发了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系统,该系统通过减轻人工操作(如繁重重复的动作或手动质量检查等)来改进工业制造过程。大规模实现工业机器人与人协作的最大挑战是安全直观的界面和设计方法。论文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框架,该框架将虚拟仿真用于实现人与机器人的协作,其定义了一个包含五个主要步骤的开发过程,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
PCB行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但也依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大量的自动化设备是需要人工操作和流水线作业的,一个中等规模的PCB企业就有数千名员工。随着产业转移与升级、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经济结构转变带来的城市生活成本上升,以及80、90后员工队伍管理难度和流动性大等因素,PCB厂商正经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用工短缺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挑战,及随之带来的对生产计划、产品质量和盈利能力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机器人性能的提升和价格的下降,以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操作取代传统的自动化设备+人工操作的生产模式将成为PCB行业转型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