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述了含锌尘泥对于钢铁生产的危害。列举了国内外常见的几类含锌尘泥利用方法。分析了转底炉、竖炉、铁水罐法3种含锌尘泥利用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鞍钢含锌尘泥利用技术,实现了冶金尘泥100%综合利用。提出了投资少、占地面积小、能耗低、流程短的"铁水罐法"冶金尘泥处理工艺,解决了尘泥堆存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现行处理工艺成本高、投资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含铁尘泥高效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娄绍军 《包钢科技》2009,35(1):75-76
含铁尘泥是钢铁冶炼中产生的可循环利用铁素资源,文章通过对含铁尘泥元素的分析,参考国内外含铁尘泥利用的方法,并结合包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含铁尘泥高效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针对5种不同种类的钢铁冶金尘泥,对其返烧结利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根据其成分组成,理论计算了不同种类尘泥的最大添加量,分析了不同添加量对烧结矿理论熔点的影响.利用生产原料选择分别添加1%的尘泥进行烧结杯实验,对烧结样品的成分和冶金性能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添加1%冶金尘泥对烧结矿的化学组成影响很小,其全铁含量、F...  相似文献   

4.
《炼钢》2017,(1)
在现有技术中,冶金尘泥循环利用的关键是环境保护因素和直接有效的利用。因此,研发了一种利用能够作为造渣剂的复合球体爆裂反应诱发微小异相再利用冶金尘泥的新工艺。通过圆盘造球机(12 r/min)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功能性复合球体,并且优化了球团的加入方式。结果表明:在转炉中加入复合球体是一种全新有效的尘泥处理新工艺。在转炉兑铁后,吹氧前一次性加入尘泥球团是最有效、可行的加入方式。复合球体技术不适合在冶炼低硫钢时使用;球团最大加入量为10 t;铁的收得率大于95%。与传统的尘泥处理工艺相比,该技术更快捷、有效,每吨可降低成本309元。  相似文献   

5.
钢铁企业含铁尘泥的再加工和循环利用是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对钢铁企业含铁尘泥处理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本钢回转窑处理高锌含铁尘泥工艺的论述,对钢铁企业资源循环再利用途径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含铁尘泥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全利 《包钢科技》2002,28(6):75-77,71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冶金企业含铁尘泥的利用方法,根据包钢实际,提出了包钢含铁尘泥利用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钢铁冶金尘泥现有的处理工艺,具体介绍了回转窑工艺、Oxycup工艺、转底炉工艺。钢铁冶金尘泥目前的处理工艺主要停留在尘泥资源化回收利用的前3个阶段,往往只针对含量较高的部分元素进行分离回收。钢铁产业集聚区的尘泥除了含有 Fe、Zn、Pb、K、Na 等元素,还富集了大量 In、Bi、Sn、Cd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稀散元素,是宝贵的有价资源。随着国家环保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要求,钢铁冶金尘泥已经到了必须100%全部回收利用的新阶段。鉴于此,提出了根据各自的成分特征进行基于产品设计的各种尘泥间的协同搭配、单元技术间的科学耦合和系统集成,实现多组分梯级分离和全量利用的技术方案,希望能够为钢铁企业冶金尘泥的全量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科技信息     
《重钢技术》2009,52(3):59-62
内首套含锌尘泥转底炉脱锌装置建成7月6日上午,国内首套20万妇含锌尘泥转底炉脱锌装置在三铁总厂正式投运。它的投运实现了冶金尘泥高效循环利用,开辟了我国在含锌尘泥转底炉脱锌的新途径,对整个行业及相关联行业将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有助于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在冶炼过程中稀有、稀微元素提取技术的发展。这是马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又一重要举措。含锌尘泥转底炉脱锌装置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入2008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相似文献   

9.
王德胜  黄彩云 《天津冶金》2022,(4):79-81+86
回转窑法处理含锌冶金尘泥是当前一种比理想的处理工艺,但由于该处理工艺存在诸多环保不达标等问题,制约了其在行业内的发展和推广。本文就当前我国回转窑法处理钢铁企业含锌冶金尘泥工艺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了详述,分析了环保不达标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该处理工艺提出了一整套全流程环保达标的解决方案。改进后的回转窑法处理含锌冶金尘泥的工艺可以达到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标准,实现回转窑法处理含锌尘泥的全流程洁净生产,为冶金固废处理企业对含锌冶金尘泥的清洁处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韶钢冶金尘泥的特点,在消化吸收国内先进转底炉工艺的基础上,成功开发转底炉工艺技术。应用一年的实践表明,实现了韶钢冶金尘泥的资源化利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钢铁冶金尘泥的高效综合利用一直是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结合钢铁冶金尘泥来源、物相组成和粒度特性,简述近年来钢铁冶金尘泥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其发展方向应侧重于多种工艺技术的联合,重点向低成本、精细化、清洁化和整体化利用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八钢欧冶炉循环利用含锌尘泥过程分析表明,其处置消纳固体废弃物符合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原则,能将含锌污泥中Zn元素进行循环富集。对含锌污泥循环利用生产试验表明,其工艺流程能满足处置含锌污泥生产组织和操作过程需要,不需要增加新的辅助处理设施,可处理冶金行业多种形态含锌废弃物。  相似文献   

13.
<正>8月2日,由沙钢集团和神雾集团共同完成的"转底炉处理含铁、锌尘泥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在沙钢宾馆召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天义、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马军等专家教授担任的评价委员会,在听取技术报告、工作总结报告、科技查新报告以及对项目答疑后,认为该项目成果整体工艺技术及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在同类冶炼企业推广应用。据悉,我国现有钢铁生产技术,每生产1吨钢将伴随产生80-120千克的冶金尘泥,每年产生冶金尘泥量约8000万  相似文献   

14.
正冶金含锌尘泥直接返回烧结利用,会造成锌在高炉内的循环和富集,缩短炉衬的寿命,影响高炉的顺行。目前国内已投运的含锌尘泥转底炉处理设施存在工艺配置不合理、脱锌率不高、环保项目不环保等系列问题。中冶赛迪潜心多年研发,已形成一套整体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底炉系统技术,可实现铁、锌、碳的高效回收利用,助推钢铁企业绿色生产。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冶金固废的来源和种类,总结了目前国内对冶金废渣、冶金尘泥和废水处理污泥这三大冶金固废的主要处理方式和利用现状,介绍了几种目前应用较多且较有前景的冶金固废资源化技术,最后对冶金固废资源化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含锌冶金尘泥在微波场中的升温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弄清含锌冶金尘泥脱锌的反应机理,在微波场中研究了含锌冶金尘泥的升温特性.研究表明,含锌冶金尘泥对微波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其升温速率与微波加热比功率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增大单位物料质量接受微波的辐射面积可以提高物料的升温速度.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鞍钢含铁尘泥的种类、产量及各种尘泥的物理特性,对现行含铁尘泥的几种循环利用工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尘泥混合预处理后再参与烧结配料的工艺,虽然循环利用量大,但不宜处理高锌、高碱金属含量的尘泥.对于高Zn、高碱金属含量尘泥,采用生产铁碳球团工艺,加入铁水罐中可以充分利用余热,实现铁碳球的自还原;在转炉兑铁前加入可以改善转炉造渣过程、高效回收其中的铁.高炉除尘灰与煤粉混合用于高炉喷吹,可以提高煤粉燃烧率、控制风口燃烧温度,有利高炉低硅冶炼.针对鞍钢高炉锌负荷有所增加的形势,建议选择转底炉工艺处理高杂质含量尘泥.  相似文献   

18.
 以含铁尘泥中的碳作为还原剂,配制成具有自还原特性的尘泥团块,利用钢厂现有生产工艺和设备使其中的铁氧化物及锌氧化物实现自还原回收而不影响钢铁冶炼生产。开发了利用转炉热环境、兑铁后铁水罐的余热和高炉铁水的物理热处理含铁尘泥工艺技术及其配套的含铁尘泥团块制造技术,实现了高炉后短流程循环处理含锌尘泥或高铁低杂质尘泥及烧结-高炉系统处理低锌低品质含铁尘泥多种途径的综合处理技术。在不引起高炉锌富集的前提下,实现了含铁尘泥的高效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9.
朱贺民  秦长荣  金俊  秦学武 《炼铁》2007,26(5):56-58
对马钢炼铁尘泥利用工艺的开发和使用情况进行了阐述.实验室试验和工业生产实践表明,马钢所采用的炼铁尘泥浮-重选富集工艺是可行的,具有流程顺行、铁回收效果好、锌去除率高等特点.该工艺实现了炼铁尘泥的循环利用,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钢厂厂内处置含铁尘泥致使高炉Zn负荷高且各个高炉Zn负荷差异大的问题,通过调整含铁尘泥使用路径、合理搭配等措施,将各高炉Zn负荷控制在相同水平。并通过对钢厂Zn平衡进行分析,探究高炉Zn负荷承受范围,将含Zn量高的含铁尘泥制备为球团直接在转炉使用,同时利用外部水泥厂协同处置利用的方式大幅度降低了高炉Zn负荷水平。结果表明:通过烧结工序合理配料,转炉工序适量承担,外部水泥厂协同处置利用等方式,将各高炉Zn负荷控制在0.25 kg/t左右水平,可以在稳定炉况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含铁尘泥。同时,对目前含铁尘泥利用的几种方式进行分析与对比,提出各钢厂建设专用的含铁尘泥集中处置工艺设施才是解决Zn等有害元素循环富集的根本方法,从而实现含铁尘泥的"不出厂"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