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索过渡段在6cm以内的新型双色等线密度段彩纱编织纬编针织物时色段错位循环图案形成机制,通过实验试纺试织并结合计算机方格填色模拟,揭示织物上菱形图案受段彩纱总循环段长、色段段长比及织物幅宽用纱量的影响。当织物幅宽针数接近n/2倍纱线总循环段长针数时,菱形图案的清晰度高;当幅宽用纱量以纱线总循环段长1/2的整数倍增加时,幅宽内菱形个数成1/2整倍数增加。并给出幅宽针数为n/2±(0~1/8)倍纱线总循环段长针数内时纯色菱形块长宽高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段彩纱是花式纱线的一种,对段彩纱织物图案的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嵌入式段彩纱纬纱起始织入位置、颜色和色段长度、色段间隔距离、打纬方式等的分析,表明段彩纱色段起始织入颜色的差别对织物图案的形成没有影响,但色段长度不同形成的织物图案也不同;相同色段数量的段彩纱,色段之间间隔距离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织物设计灵感来源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彩色纺织品的染色品种繁多、用水多、污染严重的现象,提出织物图案与三通道转杯纺段彩纱色彩双向设计的新方法。通过在三通道转杯纺纱机上在线调控三原色纤维条的喂入比例,实现混纺比例的控制,从而生产出柔性灵活的段彩纱。利用段彩纱不同片段长度色彩的自循环形式与织物组织结构相结合,织造出4种段彩纱生成的不同织物图案。所织织物的图案特征表明:以三通道转杯纺段彩纱为原料织成的织物颜色丰富含蓄,图案层次分明,手感柔和,具有朦胧的立体效果。认为:织物图案与三通道转杯纺段彩纱的双向设计为段彩纱织物图案一体化开发提供更多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朱洋  陈革  薛元 《纺织学报》2016,37(8):47-53
为提高花色针织物的设计水平和效率,基于数控环锭细纱机的耦合牵伸系统纺制多组分新型彩虹段彩纱。以织物幅宽、彩虹纱颜色数及纱线花型周期长度为基本要素,构建了竖向、横向、交错、点状及复杂图案形成的理论模型,明晰了彩虹段彩纱构造针织物图案的机制。在此基础上,用Java语言开发出彩虹纱针织物图案设计仿真软件。软件包括文件操作、参数设置、正向推导、反向推导4个模块。正向推导从纱线段彩分布长度、织物幅宽、圈长等参数推导出纱线在纬编横机上织成的织物图案;反向推导是通过仿真软件设计织物图案,再分析计算出段彩长度分布。  相似文献   

5.
为纺制恒线密度双色变换段彩纱,找出双色变换段彩纱共混段长度、强度的影响因素及规律,采用双通道环锭纺技术纺制双色变换段彩纱。分析了双色变换段彩纱共混段的成纱机制。同时,借助纱线连续采集装置采集连续纱线图片,结合人工识别,测出双色变换段彩纱共混段长度。研究了后区牵伸倍数和粗纱喂入提前量对共混段长度及强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共混段长度随着粗纱喂入提前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后区牵伸的增大略有减小;共混段强度随着粗纱喂入提前量增大而增大,本文实验条件下,后区牵伸倍数从1.1增大至2.3,共混段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后区牵伸倍数为1.7时。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开发生产彩点段彩新型纱线,在应用分析彩点纱与段彩纱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设计了彩点段彩纱专用的生产工艺流程,并对彩点的生产原理、梳棉机的要求及清梳,并条,粗、细纱等工序的工艺配置及工艺要点进行探讨,根据竹节纱公式推导出段彩纱相关参数的计算公式。指出:生产彩点段彩纱需重点研究色彩搭配情况、彩点比例及形态、段彩的线密度和节长节距等,根据原料的适用性、产品的最终用途、生产技术和工艺的适应性、加工成本及产品的附加值等制定合适的生产工艺,并对各工序工艺配置、操作技术以及设备状态进行研究,方能生产出符合客户要求的彩点段彩纱。  相似文献   

7.
赵慧  叶静 《广西纺织科技》2010,39(4):5-6,21
通过对彩涤/棉段彩纱的试纺,结合设备及原纱特点,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纺纱各工序工艺参数。并简要介绍生产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探讨粗纱段彩纺纱技术。通过对粗纱机喂入机构和牵伸机构进行创新设计改造,使主、辅条分别可控喂入,实现了粗纱段彩,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粗纱段彩技术;通过试纺和工艺优化,较好地解决了粗纱段彩纺纱生产过程中易产生的色差、拖尾等问题,完善了质量控制措施;应用粗纱段彩新技术,结合细纱赛络集聚纺、竹节纺纱技术,最终开发出新型段彩纱。认为:粗纱段彩纺纱技术进一步丰富了色纺纱的颜色组合,使纱线风格更加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纤雏材料艺术品的优缺点,对彩织的摩擦、皂洗、汗渍色牢度和唾液色牢度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的彩织产品在基本指标上达到了要求;且如能成功解决产品的柔软度、厚度及贴肤性触感等问题,彩织产品将具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带双色效应的经编压纱贾卡提花织物的快速设计,在对压纱贾卡双色提花织物的编织原理、Piezo贾卡提花原理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这类织物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并分别建立了压纱贾卡双色提花织物的垫纱数码设计、穿经循环设计、贾卡意匠图设计三个方面的数学矩阵模型,用于实现经编CAD软件对该类产品进行工艺辅助设计。以压纱型贾卡拉舍尔经编机生产的双色提花窗帘为例,从工艺设计和贾卡意匠图设计两方面着重探讨了压纱贾卡双色提花织物的CAD辅助设计方法和流程,并通过上机试织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为企业研发这类产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陆静 《印染》2011,37(6)
采用自制的季铵盐接枝剂CF-2处理棉纱,再用涂料进行染色,经退浆、水洗(或酵素洗),可获得具有仿旧、雪花风格的色织布.通过分析煮练、接枝处理、染色、上浆、退浆和水洗(酵素洗)等各工艺要点,指出操作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通常的纺成纱是由加拈而产生强度的,很少想到其他方法,其实,经过考虑之后,可知不加拈的短纤维纱也可用来织成完好的织物。例如,在织物中交织着的单纱,因受侧向力的限制而使纤维不能互相滑开(见图1)。在正常的织物中沿着一根纤维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怎样在普通环锭精纺机上纺制双股纱。该种纱和它的织物性能与普通股线及其织物性能的比较。并阐明了纺制双股纱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白色涤纶纤维和黑色黏胶纤维为原料,通过对细纱机喂入机构和牵伸机构的创新性改造,使辅助纱条可控喂入,实现段彩效果.分析了原料性能,选择白色涤纶作为段彩纱的基础纱线,黑色黏胶为辅助纱线,介绍了涤黏细段彩纱的工艺流程;探讨了开清棉、梳棉、粗纱、细纱等工序的工艺配置.涤黏细段彩纱的成功开发,丰富了纱线种类,可用于制作"高档轻...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涤棉混纺段彩纱的生产工艺流程,探讨了各工序的工艺配置及技术措施。通过合理设计各工序纺纱工艺参数,成功开发了涤棉混纺段彩纱。通过调整锡林和道夫的转速,解决了段彩纱针织布的白星疵点问题。生产中要注意粗纱捻系数对细纱工序纺纱的影响,细纱工序需要加强运转管理和设备动态管理,以减少段彩纱及布面风格的变异。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精纺羊毛段彩纱的加工工艺要点,从原料及其颜色的选择开始,确定段彩纱的主色和段彩色,对复精梳、并条、粗纱、细纱、蒸纱、络筒等关键工序中的要点与难点进行分析,以加强纱线品质控制要求。针对段彩色纱浮游纤维控制,设计合理的工艺参数,最大程度减弱了段彩纱的拖尾问题,使锭与锭之间、机台与机台之间、批与批之间的颜色差异得到了有效控制。生产的段彩纱经过检验,能够满足客户需求,拓宽了精纺羊毛的市场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为拓展彩节纱的使用,分析了针织物图案及图案类型,构建了三通道数码纱的色彩空间,结合三通道数码彩节纱变化丰富及可设计的优势,将色彩图案设计,针织工艺和纱线设计相结合。通过变化彩节纱的粗节长度、粗节混色比、细节混色比、粗节倍率,同时变化粗节部分长度及混色比设计5种不同形式的彩节纱,形成了5种不同风格的彩节纱针织物。  相似文献   

18.
段彩纱属于花式纱的一种,它利用不同原料、不同颜色纤维组合纺纱,使不同纱段具有不同的色彩、性能。同轴后罗拉牵伸机构可纺制等线密度段彩纱,但过渡段经前区牵伸变长,达6cm以上。采用新开发的同轴中罗拉牵伸机构结合气流集聚方法可纺制过渡段不超过2cm的等线密度段彩纱。主要分析分段时间对纺出纱线的条干均匀度、强力、毛羽指数的影响,使得这种纱线和工艺能更好地被应用在实际生产中。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三组分耦合段彩纱纺纱工艺准备过程中存在的粗纱混配色困难、段彩纱数据量大、管理繁琐等问题,设计了三组分耦合段彩纱工艺准备系统。该系统基于KUBELKA-MUNK双通道理论,可实现3种粗纱的混配色;设计工艺参数计算模块可实现参数的自动生成;利用以太网通信将生产工艺参数输出到PLC控制器,实现对三组分耦合段彩纱纺纱装置的生产控制;利用数据库管理不同类型段彩纱的数据。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简化段彩纱工艺准备工作,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市场对交替式段彩纱的需求,基于转杯纺双分梳纺纱技术,用黑色和白色粘胶在转杯纺纱机上纺制交替式段彩纱。通过分析成纱机理设置试验方案,通过图像采集纱线外观和试验数据对比,分析转杯直径、捻度、转杯转速和分梳辊转速对过渡段纱线长度和断裂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过渡段纱线外观颜色大致呈由黑到白逐渐过渡的渐变色;过渡段纱线长度主要集中在转杯周长的1~2倍,且转杯直径越大,过渡段长度越长;过渡段纱线断裂强度小于纯纺段纱线强度,是纱线强度最弱的位置;过渡段纱线断裂强度随着捻度、转杯转速和分梳辊转速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