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李彩林 《玻璃钢/复合材料》2014,(11):26-29
本文基于PAM-AUTOCLAVE软件平台,利用热压罐固化设计控制方程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模拟热压罐内多物理场耦合情况,采用可视化研究方法直观地展示了罐内有效区域的流场和温度场分布。优化零件、工装在罐内的合理布局,提高零件的固化质量,是目前工艺设计的趋势,也是降低复合材料制造成本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中,检测了用于飞机制造和修理的四种环氧胶膜,当偏离厂家提供的最佳固化周期时,建立了偏差的影响,评价了固化周期的变化及铝被粘物两种表面制备方法(铬酸浸蚀或打磨后硅烷处理)用热分析法检测胶粘测胶剂固化程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通过测量剪切强度,胶接耐久性和有浸蚀体中的化学性来评价胶粘剂的性能,上述胶粘剂的性能受偏离最佳固化条件的影响取决于胶粘剂的组成,需要进行测定,而不能预测。 相似文献
4.
5.
挠性印制线路板的尺寸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大多数胶粘剂在其复合成型中需采用高温长时间固化的工艺,这对印制线路板的尺寸稳定性的质量控制极为不利,本研究采用在环氧胶粘剂中加入自行合成的促进剂从的方法,在可以大大降低所需的固化温度的同时,又保证了其印制线路板的质量全面达到IEC-249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7.
胶层的粘弹性与固化工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胶层的粘弹性与固化工艺的关系,指出当固化温度高于胶层的玻璃化温度时,粘接强度随着固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固化温度低于胶层的玻璃化温度时,粘接强度随着固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制备与热压罐工艺相同质量与性能的复合材料主承力及次承力结构件,出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生产更大制件等因素考虑,航空航天领域开发了热压罐外(Out-of-Autoclave, OoA)预浸料成型工艺。与传统的热压罐工艺相比,OoA成型工艺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较低,可使用的固化设备、工装、材料范围更广,并能够制造超过现有大型热压罐尺寸的超大型结构件。本文概述了热压罐外预浸料成型工艺的研究进展,介绍了OoA预浸料的形式,对OoA预浸料成型工艺的预压实、纤维密实、缺陷形成和固化周期进行了探讨。最后,讨论了OoA预浸料材料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11.
硫化设备基础传统模式一般采用地下管沟式,设备支撑一般为现浇块状大体积混凝土。现采用钢筋混凝土构架式基础,实现通畅、开阔的大空间,有利于管线排布,方便管线检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硫化机设备下的工作环境。该方案可根据厂家具体情况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2.
介绍我国轮胎定型硫化机现行精度标准的变化,指出了近年来硫化机精度在不断的提高。分析硫化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对提升硫化机精度发挥的根本作用,硫化机厂家应重视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展望制造技术的发展带来硫化机精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生产工艺对丁腈橡胶粘合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用实验模拟生产过程,通过测试粘合强度和附胶率,研究了预热温度及硫化时间对丁腈橡胶粘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热温度在90℃以下对粘合性能没有影响,高于90℃时,粘合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硫化时间在4h以内不影响粘合,长于4h会对粘合强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壳聚糖(CS)和聚吡咯(PPy)制备的复合材料为活性基体,在不添加黏结剂的条件下,采用热压成型法制备复合电极。重点考察了不同导电剂对电极力学性能的影响,热压温度、成型压力、热压时间及不同种类活性炭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通过热压法不添加黏结剂能够获得性能优良的复合电极;以活性炭为导电剂的电极溶胀性和亲水性最好,且活性炭的比表面积越大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越好;电极热压成型的最优条件为:热压温度150℃、成型压力10 MPa、热压时间20 min。 相似文献
15.
电动螺旋轮胎定型硫化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介绍了电动螺旋轮胎定型硫化机的结构及原理。分析了对电动螺旋硫化机各项实验所得的数据。总结出该新型硫化机具有运动平稳、对中性好、精度高、结构紧凑、简单可靠、造价低、提高轮胎的硫化质量、便于维护保养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较详细介绍了的我国液压硫化机的概况、结构特点及发展趋势,同时对液压硫化机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18.
湿固化聚氨酯热熔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目前反应型湿固化聚氨酯热熔胶的应用和研究方向,介绍了改善热熔胶的初粘强度、韧性、耐热性等性能的方法,以及国内外在聚氨酯预聚体、增韧树脂、增粘树脂、催化剂、添加剂等方面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focuses on selected parameters of curing process – temperature and time. The tests aimed at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short-term thermal recuring on 1050A and 2017A aluminium alloy sheet adhesive joints strength. Joints were formed with two different adhesives, the main component of which was in both cases epoxy resin Epidian 53 and two different cure agents – poliamineamide C (PAC) and triethylenetetraamine (PF) curing agents. Curing conditions – first curing time, recuring time and recuring temperature – were modified for each of the four tests conducted. For the sak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adhesive joints were subjected to a single-stage cure cycle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 two-stage cure cycle of both Epidian 53 compositions at 80?°C for 1 and 2?h produces a material of differ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an the same material which submits a single-stage cure cycle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s well as at 60?°C for 30?min. Simultaneously, Epidian 53/PF/100:50 composition proves to produce higher joint strength after recuring than Epidian 53/PAC/100:80; the strength of a joint formed with the former composition increases up to 50% when compared with joints subjected to a single-stage cure cycle. Moreover, tests show that recuring of the adhesive joint formed with both compositions at 60?°C for 30?min does not have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either 1050A or 2017A aluminium adhesive joint strengt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