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比较卧式和立式增黏反应器对聚酯液相增黏反应的影响,自主设计研制了生产能力为29 t/d的立式液相增黏反应器;将聚酯切片螺杆加热熔融后的熔体进行增黏反应,探讨了液相增黏工艺条件,并对比分析了液相增黏与固相缩聚后纺制的涤纶工业丝的性能。结果表明:聚酯液相增黏后的熔体特性黏数达1.05 dL/g,b值小于3,端羧基浓度约25 mol/t;增黏后的熔体进行直接纺丝,生产的涤纶工业丝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能达到固相缩聚熔融纺丝工艺的同等水平,断裂强度为8.33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5.4%;液相增黏技术具有设备投资省、能耗和运行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涤纶工业丝废丝再生工艺对再生聚酯流变性能以及特性黏度、熔点、端羧基等物性指标的影响,以及对再生聚酯可纺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回收聚酯(PET)瓶片,通过液相增黏直接纺丝生产涤纶工业丝,探讨了再生聚酯直纺涤纶工业丝的成套设备和工艺技术。结果表明:对干燥设备和螺杆挤压机进行改造,利用双级熔体预过滤器和液相增黏系统,聚酯瓶片再生增黏后特性黏数可达(0.85±0.01)dL/g;该成套设备的关键是采用单轴式液相增黏反应器;调整纺丝和拉伸工艺,直接纺丝生产的涤纶工业丝线密度为1 189 dtex,断裂强度为7.98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4.66%,达到了常规固相增黏法生产的涤纶工业丝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4.
采用液相增黏聚酯熔体,开发了200 kt/a涤纶工业丝熔体直纺生产技术,探讨了高黏熔体输送和大容量多头重旦纺丝等工艺,并与固相缩聚切片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涤纶工业丝熔体直纺技术省去了冷却切粒、固相缩聚、熔融挤出等工序,工艺流程紧凑,提高了生产效率,比固相缩聚熔融纺丝设备投资减少44.3%,生产能耗下降32.46%;生产的各种规格的涤纶工业丝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GB/T16604—2008。  相似文献   

5.
以废旧聚酯(PET)纺织品为原料,加入不同量的乙二醇使其醇解,经液相增黏制得再生PET切片。采用毛细管流变仪对再生PET及纯PET的流变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再生PET流体为非牛顿假塑性流体,其流变行为与纯PET基本相同;在同一温度和剪切速率下,再生PET的熔体特性黏数小于纯PET熔体特性黏数;再生PET的黏流活化能(Eη)大于纯PET的Eη,最高达到246.1 kJ/mol;不同再生PET对温度有不同的敏感性,在纺丝加工时应采用不同工艺。  相似文献   

6.
吴舒颖 《聚酯工业》2019,32(1):25-28
涤纶工业丝以往多用固相缩聚的方法制备,液相增黏均化技术使废聚酯通过预处理,螺杆,均化增黏,熔体输送,纺丝等过程直纺工业丝,很好地满足了循环经济的需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黏度聚酯生产装备和技术工艺。  相似文献   

7.
应用高压毛细管流变仪测试了2种常压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ECDP-1,ECDP-2)熔体的流变性能并与常规聚酯(PET)熔体的流变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ECDP-1,ECDP-2与PET熔体都属于假塑性非牛顿流体,黏度随剪切速率((γ))的增大而减小;ECDP-1,ECDP-2与PET熔体的非牛顿指数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  相似文献   

8.
利用 XLY- 流变仪研究了多功能共聚酯与 PET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 ,多功能共聚酯的流动性好于 PET,其表观粘度对剪切速率的变化比 PET更敏感 ,对温度的依赖性不如 PET大 ,而 Ba SO4 对高聚物熔体起增粘作用。  相似文献   

9.
聚酯连续式与间歇式固相缩聚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涤纶工业丝需采用高粘度聚酯,其生产方法有熔体增粘、连续式固相缩聚、间歇式固相缩聚,这三种方法国外生产厂家都在使用。本文根据我厂工业丝的生产经验,结合国外公司技术交流及出国考察等资料,对聚酯连续式和间歇式固相缩聚进行了多方面的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10.
磷系阻燃共聚酯流变性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永林 《合成纤维》2009,38(1):17-19
采用日本岛津KOKA302型毛细管流变仪,对有光阻燃聚酯切片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普通有光聚酯切片的流变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阻燃聚酯熔体属非牛顿流体;与普通聚酯相比,阻燃聚酯熔体黏度偏低,对温度的敏感性相对较大,高磷含量阻燃聚酯对温度敏感性更大。流变性研究为磷系阻燃共聚酯切片的纺丝、成形、加工工艺条件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液相增黏熔体直纺技术中,高黏聚酯熔体可纺性能。研究表明,对于降膜式液相增黏反应器,传质的速率、传热的均匀性以及熔体热历史的一致性是影响聚酯可纺性以及物性指标的重要因素。分子量的增大使得聚酯分子链难以展开和伸直,甚至不完全取向,运动黏度剧增,熔体输送困难,在经过管道时的温升、降解严重。聚酯分子的分子量分布越窄,低相对分子量组分含量越低,越有利于纺丝。在降膜式液相增黏反应器中,由于成膜表面更新速率,以及熔体沿管壁下降的速率分布不均,导致PET分子量分布变宽,端羧基含量增大。液相增黏熔体直纺过程,是PET熔体在热量和应力的作用下,结晶和取向的过程。取向使聚酯分子产生强度,而结晶则使已取向的分子更稳定,降低体系的熵值。  相似文献   

12.
PET瓶回收料的增粘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PET瓶回收料的物理增粘、化学增粘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工艺均能有效提高PET瓶回收料的粘度;以增粘后的PET瓶回收料制备的阻燃增强复合材料,其力学性能明显高于未增粘的PET瓶回收料;物理增粘PET的特性粘度与各掺混组分的粘度呈加和法则关系;环氧树脂类扩链剂的化学增粘效果优于恶唑啉类扩链剂。  相似文献   

13.
将含纳米二氧化钛(TiO2)的母粒添加到常规高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切片中,采用熔融共混挤出的方法制备高强抗紫外PET工业丝.在研究TiO2对高黏PET流变性能和结晶性能影响的基础上,进行高强抗紫外PET工业丝工业化试验,试验中针对性地调整纺丝工艺,制得了不同TiO2含量的高强抗紫外PET工业丝,并对其结构和...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我国涤纶短纤维,涤纶长丝(包括切片纺,熔体直纺),涤纶工业丝的差别化情况。指出,从我国涤纶发展的历程看,涤纶差别化是化纤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合成纤维》2017,(6):23-28
为了寻求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再生方法,提出了微醇解与液相增黏结合的方式回收废旧聚酯(PET)纺织品。通过工艺探索及优化,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为:m[Zn(OAc)2]∶m(EG)∶m(PET)=1∶2.5∶1 000,醇解温度280℃,醇解时间10 min,自由沉降反应器温度275℃、压力4.0×104Pa,圆盘成膜反应器温度280℃、压力100 Pa。制备的再生PET熔体的特性黏度为0.658 d L/g,多分散性系数为2.14。与不经微醇解直接液相增黏的工艺对比,该再生方法使过滤器使用周期延长1.8倍,螺杆的加热和电机功率降低16%,节约了大量的能耗;且能够有效解决液相增黏过程中旋风分离器管道与反应釜之间管道堵塞和蒸汽喷射泵冷凝器易结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合成纤维》2015,(12):14-17
对普通阻燃聚酯切片进行干燥增黏,得到低含水率的高黏度聚酯阻燃切片,再通过优化纺丝工艺,生产制备得到阻燃涤纶工业丝。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极限氧指数仪和纤维强伸仪等对样品的熔点、热焓、阻燃性、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干燥增黏的切片在挤出温度284~305℃、拉伸定形温度90~230℃、卷绕速度2 700~2 900 m/min的工艺条件下纺丝,得到质量稳定的阻燃涤纶工业丝,其断裂强度为6.52 c N/dtex,断裂伸长率为17.1%,极限氧指数为31.5%。该产品的断裂强度高、断裂伸长率低、力学性能稳定并具备优良的阻燃特性。  相似文献   

17.
对聚酯纤维进行固相缩聚,分别进行了纤维在松弛状态下和在紧张状态下的固相缩聚试验,成功制取了卷绕状态下的高黏度聚酯纤维,纤维特性黏度达到1.003dL/g。通过对这种高黏度聚酯纤维的拉伸试验,制取了强度达到7.03cN/dtex的高强纤维,而对比实验的纤维经过拉伸,强度只有5.40cN/dtex。  相似文献   

18.
Progress has been observed in PET synthesis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and use of PES textile and industrial yarn and staplefibre, particularly for creating nonwovens by the melt and textile methods. In CIS countries, Belarus companies are the leaders in production of chemical, primarily PES, fibres and yarn. The situation in the domestic chemical fibre and yarn industry is negatively assessed, as production is dropping from year to year and consumption is increasing because of imports. Small PES fibre capacities are functioning in many textile enterprises, while only the Tver’-Poliefir plant, which manufactures textured PES fibres, is operating normally. At the same time, 93% of the PET in the country is consumed for molding bottles, foretelling a lag behind the West where natural polymers are increasingly used for this purpose.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Khimicheskie Volokna, No. 5, pp. 3–8, September–October, 2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