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民办高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依据化工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特点,本文以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开放办学、协同育人、依法治校”为办学理念,围绕学科建设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协同育人、课程综合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多措并举,提升了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2.
牛红英  谷永庆  韩会娟  梁磊  王松林  范文秀 《广州化工》2022,50(10):173-175+199
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在“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根据社会需求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战略,通过设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协同培养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构建“互联网+”形势下的数据化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社会符合度高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为适应国家产业发展而推出的高等教育领域重大举措。文章从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出发,介绍了宁波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提升为目标,从“合作、共享、交叉”三个方面进行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文章提到的政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五共协同”、校内实训基地共享共建、多元交叉育人等改革思路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4.
西南石油大学化工专业在落实卓越计划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油气化工人才。该专业通过将企业工程问题引入教学全过程、构建实践项目工程能力培养路线图,将课程知识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相结合;通过将企业工程问题分解为小课题开展课题制实习,提高实习的工程性,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帮助;通过将设计院专家“请进来”、让工艺学课程教学“走出去”,实现校企双向互动联合教学和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通过将具有化工特色的人文精神融入实习过程,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加强学生的品格塑造。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工程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自信心、对行业的认可度都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生物产业对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了"一体化·四共同"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了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国内较早与生物企业联合提出生物产业所需求的"五种工程意识"和"五种工程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赋予了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内涵;基于"五种工程意识"和"六种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联合制定了生物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以教师为主体的实质性合作,联合实施培养过程;建立以面向工程为特征的工程教学模式以及可持续的实质性合作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教学相长,教师形成了一批反思性的教学研究理论成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工程素质、工程意识明显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受到企业界的好评。  相似文献   

6.
在新工科建设时代背景下,为培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具有良好工程素养及实践应用能力、能解决复杂水污染问题且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环保人才,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OBE理念为导向,通过优化教学流程、重构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方式等措施,旨在重塑“教”与“学”的新关系;构建有活动体验的深度学习机制及多维互动机制,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获取、能力培养、思维发展、价值塑造“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助力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动对接行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提出“双导师”和“双平台”协同育人新模式,探索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实践证明,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贯彻落实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工匠精神,助力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8.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时的教学质量管理,提出从教学项目选择、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监控等环节,以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就业和执业能力培养、高校服务社会、企业参与教学与专业及课程建设等指标进行评价,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立体化质量监控和多元化评价体系,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9.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工程人才的必然选择。我院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一主线、三平台、五能力”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体系、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三位一体导师制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工作旨在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效,需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构建协同运行机制。通过多元协同制定培养方案、组建科技创新训练营、实行师生协同研究、校企联合培养等举措,"四年一条龙"不间断培养的科研团队模式得以构建。构筑科学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杨春华  陈刚  张龙 《广东化工》2010,37(10):195-196,168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按照"1221模式"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校企资源的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关系的处理、双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对毕业生的延伸培养进行了系统论述。实践表明,应用该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碳一化工是煤化工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使碳一化工的专业知识有条理地融于讲授的过程中,达到了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对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对化工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理论探索,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构建以注重工程应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达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为化学工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钟煜  李林刚  刘传芳 《广州化工》2012,(5):183-185,188
以适应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为主旨,把物理化学的课程特点与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加强物理化学教学与制药工程专业的融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好归纳与总结,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应用型思维与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据"大工程观"的教学模式和当前人材培养的要求,针对目前物理化学实验内容陈旧、实验仪器匮乏、实验教和学效果不好、学生认识度不够等问题,对物理化学实验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物理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改变了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及教师的教授效率均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6.
结合北部湾地区对油气储运人才的需求,以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油气储运人才为目标,对培养油气储运人才的基础化学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通过将信息化教法和信息化学法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更加高效的对知识体系进行优化整合,而且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以原电池知识的信息化教学为例,探索研究了信息化教法和信息化学法在培养应用型油气储运人才中的应用,将对其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和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工程技术人才教育和管理体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为贯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我们根据中北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大纲,参照化工行业设计标准,建立了《化工毕业设计内容及深度规定》,使毕业设计目标明确化,过程程序化,成果规范化,提高了毕业设计效率和质量。经实践检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化工类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化工类人才的培养现状和发展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化工领域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构建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基础,具有通识教育和模块方向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达到宽口径、厚基础、特色鲜明的,并着力提高人才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实验、实训、实习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三个关键环节。文章阐述了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中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以职业需要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编排项目化、模块化的实践课程结构,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考核方式,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台州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地生物工程专业急需解决的课题。针对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构建面向企业的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