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茶籽油精炼工艺开发的实践性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现有适合茶籽油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通过实践性探索分析药物用茶籽油精炼的质量参数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2.
茶籽油的精炼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邓丹雯  张彬  周武 《食品科学》2001,22(12):41-43
茶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茶籽毛油不符合食用要求。本研究针对茶籽油的特性进行实验,通过精炼加工,去除异常滋味、气味,制得清香透明的高级精炼茶籽油。  相似文献   

3.
山茶籽油是一种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富含油酸、亚油酸等功能性成分,具有抗衰老、提高免疫力、预防肥胖等作用。近年山茶籽油因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备受人们关注。然而,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在山茶籽油中掺入低价食用油欺骗消费者,扰乱其市场秩序。因此,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山茶籽油的良性发展,研究者必须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鉴别其真实属性。本文综述各类检测方法在鉴别山茶籽油真实属性中的应用现状,如理化分析法、光谱法、色谱法、电子鼻技术等,并根据当前鉴别方法存在的缺陷,对未来分析山茶籽油真实属性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食用植物油的掺杂掺假检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白花油茶籽油为参考,采用索氏法提取怒江山茶籽中油脂,运用常规方法、气相色谱法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分析测定怒江山茶籽油理化性质、脂肪酸及矿质元素组成。结果表明,怒江山茶籽油比重为0.916(1d20/20),折光系数为1.4612(n40),酸值为1.12 mg/g,过氧化值为3.42mmol/k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5%左右,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白花油茶籽油;富含硫、磷、钾、铁、锌等矿质元素,其含量均高于白花油茶籽油。  相似文献   

5.
山茶籽油是一种优质的植物油,富含多种活性成分茶皂素、维生素E、角鲨烯、茶多酚、黄酮等,有抗氧化、抗炎、抗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等功效,也可以调节血糖平衡、保护肝脏器官,是皮肤屏障的防护剂和润湿剂,在保健食品和化妆品中有广泛应用。主要介绍山茶籽油的提取、功效成分、功效作用及在保健食品和化妆品中的应用,对山茶籽油今后开发应用提供建议,为山茶籽油的深度加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加工工艺对山茶籽油理化品质及活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种加工工艺(传统压榨、压榨-精制、精炼)制取山茶籽油,对不同工艺山茶籽油的理化品质、脂肪酸组成、感观品质、微量活性成分以及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工艺山茶籽油中,精制油在保留山茶籽油固有风味的同时,其酸值、过氧化值和色泽较压榨油有所改善;精制油总酚、植物甾醇、维生素E含量分别是精炼油的2.37、1.06、1.24倍,但其氧化稳定性不及精炼油。山茶籽油的精制工艺仍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7.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在山茶籽油掺伪检测中实际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选择几种较廉价植物油以不同比例掺入纯山茶籽油,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模拟掺伪山茶籽油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建立由特征脂肪酸与掺入油百分含量近似线性关系标准曲线;并对计算法求出测定值进行误差分析,为实际检测时定量分析脂肪酸组分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7个省份的山茶籽原油、化妆品级山茶籽油和食用级山茶籽油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GC法分析山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级别的山茶籽油主要在色泽、酸值、过氧化值上有差异,以化妆品级山茶籽油色泽最浅,酸值最低;共鉴定出5种主要脂肪酸组分,分别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主要脂肪酸成分均为油酸,而亚麻酸含量都很低;山茶籽油脂肪酸组分的差异决定山茶籽油品质的差异,可将山茶籽油脂肪酸组分的差异作为鉴别其产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橄榄油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橄榄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方法:以橄榄叶多酚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分析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对多酚得率的影响,并以过氧化值与酸价为指标,探究橄榄叶多酚对山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水浴法辅助提取橄榄叶中多酚物质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浸提时间1.0 h,料液比1∶40 (g/mL),水浴温度72℃,该条件下橄榄叶多酚得率为5.86%。橄榄叶多酚对山茶籽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较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对山茶籽油抗氧化效果好,且与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及BHA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结论:优化工艺条件下提取的橄榄叶多酚对山茶籽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山茶籽油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的萃取分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剂萃取法萃取了山茶籽油脱臭馏出物中的维生素E,主要考察了液料比、乙醇浓度、萃取时间、萃取温度、搅拌速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萃取维生素E的最佳条件为液料比为3∶1(L/g)、乙醇浓度90%、搅拌速度80 r/min、萃取温度55℃、搅拌时间40 min,此条件下原料中维生素E的萃取率达到68.2%,为脱臭馏出物中萃取维生素E的工业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油茶籽油在低温下会产生大量絮状结晶,影响使用性能,研究通过分提提高油茶籽油抗冻性,解决低温结晶问题.以分提固脂得率和分提液油抗冻时间为指标,考察晶种加入量、结晶温度和养晶时间对分提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优化油茶籽油分提工艺条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晶种加入量0.28%(以油质量计),结晶温度-0.33℃,养晶时间19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分提后油茶籽油抗冻时间可达到407 h.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与油脂》2015,(9):24-26
采用微波和电磁炉两种不同的加热方式处理茶油,测定加热过程中不同加热功率和时间下,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碘价、酸值、皂化值以及色值的变化规律,探讨微波与电磁炉加热对茶油品质的影响,并就不同加热方式和不同加热功率对茶油品质的影响给出综合评价,得出较好的烹饪加热方式。  相似文献   

13.
油茶籽油的营养价值及掺伪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茶籽油富含油酸、亚油酸等功能性营养成分,营养价值较高.系统阐述了油茶籽油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调节免疫、预防肥胖及护肝等方面的营养保健作用;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法、色谱法、电子鼻技术等鉴别油茶籽油的方法,并分析了各种鉴别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应开发建立一套准确、快速、定量甄别检测油茶籽油掺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油茶籽油加工和油茶资源综合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油茶籽油的理化特征和油茶籽的组成,详细论述了油茶籽制油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对油茶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阐述。油茶籽油富含油酸和亚油酸及生育酚、角鲨烯等天然成分,是一种营养、安全的食用油。同时油茶籽油具有护肤、吸收紫外线等功效,茶皂素具有起泡、去污、止咳、利尿、杀虫等功效。因此,油茶籽油、茶皂素在化妆品、日用品、医药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油茶是值得我国大力发展的特有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5.
乙醇对油茶籽油水相提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茶籽油水相提取时往往会产生一定量的乳状液,对乳状液进行有效破乳是提高油茶籽水代法、水酶法清油得率的关键.研究了在提取过程中采用乙醇进行破乳的方法,考察了乙醇对水代法和水酶法清油得率、过氧化值、酸值、茶皂素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有很强的破乳能力,在其他提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大大减少乳状液的生成量;采用15%的乙醇溶液辅助提取,可使水代法、水酶法清油得率从84.23%和86.11%提高到90.33%和92.47%;乙醇不会对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酸值造成显著影响;乙醇辅助水相提取方法可行,操作安全,具备工业化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不同壁材组合油茶籽油微胶囊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壳聚糖、阿拉伯胶为壁材,通过复配组合,采取喷雾干燥法制备油茶籽油微胶囊产品,并以乳化稳定性、微胶囊化效率及产率、微胶囊质量评价、微胶囊的形态和微胶囊氧化稳定性为评定指标,比较不同壁材组合得到的产品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以大豆分离蛋白与麦芽糊精为组合壁材的油茶籽油微胶囊产品具有良好的冲调性和氧化稳定性,较高的微胶囊化效率及理想的颗粒形态和粒径,是适宜喷雾干燥制备油茶耔油微胶囊产品的理想壁材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17.
脱壳冷榨生产纯天然油茶籽油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借鉴油菜籽脱皮冷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茶籽的化学组成特点确定了油茶籽综合加工工艺,并建成了国内首条生产线.对生产工艺过程、设备选择、技术参数进行了介绍,对得到的脱壳冷榨油茶籽油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酸值外其他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研究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浸出法3种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以及VE、β-胡萝卜素、多酚、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水酶油)酸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P<0.05).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过氧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压榨法制取的油脂(压榨油)为最高,水酶油最低.VE、β-胡萝卜素含量以水酶油中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多酚及磷脂含量以压榨油最高,水酶油最低,仅为4.12 μg/g和2.87 μg/g,显著低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  相似文献   

19.
盐效应对油茶籽油水相萃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油脂水相萃取的清油得率,考察了盐效应对油茶籽油水相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盐的效果最好,盐酸盐次之,而硫酸盐的效果最差;在碳酸盐中碳酸钠的效果要略好于碳酸钾,是提取油茶籽油的最适合的盐种类;当碳酸钠溶液的浓度为1.8 mol/L时,油茶籽油的清油得率最高,可达91.34%。这说明溶盐萃取油茶籽油是可行的、高效的。  相似文献   

20.
加热对油茶籽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不同加热条件下(200、260、300℃)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来分析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是导致油茶籽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反式脂肪酸含量和种类有增加的趋势;而且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还受未加热油茶籽油中顺式脂肪酸的影响。因此,在油茶籽油烹饪过程中,应掌握好加热温度和时间,以避免形成反式脂肪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