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智能玻璃是目前建筑节能重点研究方向。本研究将自制氧化钒纳米粉体均匀分散到钨溶胶体系,取上清液旋涂于ITO基板,经干燥、退火后制得VO_2(M)-非晶WO_3复合薄膜。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VO_2(M)-非晶WO_3复合薄膜兼具热致变色和电致变色性能,通电后薄膜表现典型的电致变色特征,可见光和近红外光透过率明显下降。退火过程中,部分W掺杂到VO_2中,使薄膜的热致相变温度降低10°C左右。复合薄膜在双响应条件下,其可见光透过率为32.6%、调控效率为18.8%。 相似文献
5.
WO3是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阴极电致变色材料之一,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WO3薄膜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适合大面积制膜等特点,WO3溶胶的稳定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采用过氧化聚钨酸法制备WO3溶胶,主要考察了钨粉-H2O2反应温度、过氧聚钨酸-乙醇反应温度、钨粉和H2O2配比等因素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钨粉和H2O2反应在冰水浴中进行时控制温度在8℃以下可避免白色沉淀物过多产生.当钨粉与H2O2摩尔比为1∶7,过氧聚钨酸-乙醇反应温度为45~ 50℃,并再在80℃浓缩后可以得到稳定性和成膜性好的透明的橘黄色溶胶. 相似文献
6.
真空蒸镀的非晶态MoO3薄膜在H+/碳酸丙烯酯溶液中进行电致变色时,其拉曼光谱发生相应变化,继续阳极退色时,其拉曼光谱又退回到初始状态,表明了薄膜的微结构在着色/退色循环中能发生可逆变化。阴极着色时,Mo-O(1)峰向左移动,Mo=O(3)峰向右移动,而Mo-O(2)峰保持不动.根据拉曼峰位移与键强度的关系,我们还可以得出着色过程中注入的氢离子与O(1)结合在一起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溶胶-凝胶电泳WO_3膜的电致变色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胶-凝胶电泳法制备非晶态WO_8电致变色膜,经过适当条件热处理后,由于H~+(或/和Li~+)离子和电子的双注入,该膜能呈现无色至深蓝色的电致变色效应。其性能为:对应于响应时间t_(res)≈1S时,变色对比度C_R>2:1;开路存贮时间τ_(?)≈64h;变色循环寿命n≈8×10~4次。实验在C/二甲基亚砜+LiClO_4(液体电解质)/WO_8/ITO构成的可逆电池中进行。 讨论了热处理条件、试验电压、膜厚等对胶体膜结构、含水量、光密度变量、循环寿命、着色可逆性及保持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WO3(三氧化钨)薄膜厚度的选择对电致变色器件性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TFCalc软件理论计算WO3薄膜褪色态、着色态透过光谱及其光学调制幅度变化;通过在FTO(氧化锡掺氟)玻璃上制备氧化钨薄膜,研究分析不同厚度氧化钨晶体结构与光学调制幅度相关性。对比研究发现:WO3厚度的选择应根据着色态透过率和实际的光学调制幅度确定,光学理论计算WO3薄膜的调制幅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与晶态WO3薄膜的结构发生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电致变色玻璃可减少办公大楼和民用住宅等建筑物在夏季降温和冬季取暖而必须耗费的大量能源,是目前最有应用前景的智能材料之一。本文介绍了电致变色的材料及相关研究进展,对电致变色玻璃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提高TiO2薄膜的光学属性和着色效率,以钛酸四丁酯和氧化镧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在ITO玻璃表面制备La3+掺杂TiO2薄膜.通过XRD、SEM、EDS、TG-DTA等手段对制备La3+掺杂TiO2凝胶粉末进行表征,使用电化学工作站CHI660E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5500PC对La3+掺杂TiO2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凝胶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反应,且当温度升高至400 ℃时,系统达到相对热稳定状态.经600℃热处理,La3+掺杂TiO2转化为金红石相.外加电压为-2V时,薄膜显示为深蓝色,反向施压至+2V时,蓝色褪去.金红石相TiO2无定形程度随La3+掺入量增加而提高,对应其着色效率提高.La3掺杂TiO2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透过率均在70% ~ 80%,光学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2.
WOx:Mo薄膜的结构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反应磁控溅射工艺,以纯钨和纯钼为靶材在ITO玻璃上制备Mo掺杂WOx电致变色薄膜,用薄膜的透射光谱和XRD衍射方法对掺杂后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Mo掺杂对WOx薄膜电致变色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掺杂范围内,Mo掺杂对薄膜电致变色性能有较大提高;掺杂越均匀,对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的改善越显著。影响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的相应掺杂量由溅射时间表示,相对掺量存在最佳值,即7.7%附近,薄膜的变色性能可得到最大的提高,按实验结果趋势分析掺杂量存在有效范围,超出有效掺杂范围,掺杂便会失效。XRD分析表明,掺杂Mo之后的WOx薄膜仍为非晶态,且非晶态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电致变色玻璃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性。电致变色材料是电致变色玻璃的核心部分,着重分析了其不同的种类、性能特点及反应原理。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主要研究了3-甲氧基噻吩的合成,并通过电化学方法合成了聚(3-甲氧基噻吩)电致变色膜。最后采用电化学扫描方法研究了膜的电致变色行为。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智能窗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重点研究电致变色智能窗,着重分析了目前国内少见的全固态电致变色智能窗,提出了该智能窗的复合膜层结构,根据全固态的特点,研究了Li Ta O电解质薄膜XRD及SEM图谱,并对不同厚度的电3解质薄膜复合后的智能窗进行了着色-褪色调整范围进行了测试,表明随着电解质薄膜的厚度增加,可增宽智能窗的可见光透过率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直接聚合法与逐层镀膜法分别成功制备了聚苯胺(PANI)/聚丙烯酸(PAA)复合薄膜,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考察了两种工艺制备的薄膜的形貌和微结构,并测定了两种复合薄膜的循环伏安性能(CV)、电流响应特性(CA)及电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SEM与FT-IR证实了两种方法制备的PANI/PAA复合薄膜仅在材料结构上有所不同;直接聚合法制备的PANI/PAA复合薄膜(PANI/PAA-DP)表面具有较大颗粒,2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氧化态和还原态的响应时间分别为120ms和226ms,在600~700nm波长处的透过率调制幅度为10%;逐层镀膜法制备的PANI/PAA复合薄膜(PANI/PAA-LP)具有多孔的网络结构,3对氧化还原峰,氧化还原反应更明显,电致变色性能更优异,其氧化态和还原态的响应时间分别为45ms和67ms,在600~700nm波长处的透过率调制幅度可达40%。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