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鹤升 《江汉石油科技》2004,14(2):18-21,44
超长源距的声波测井,能够利用地层裂缝或层界面的反射波和折射波,确定裂缝或地层界面具体位置。文中分别导出有井眼和无井眼条件下折射声波传播时间公式;给出了折射点的空间分布规律,显示了折射波的探测深度;模拟了完整的和部分三角形的折射波变密度波形;最后介绍了折射波的波形特点。所有这些都是正确区分析射波和反射波以及处理超长源距声波测井资料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业已证明,用常规反射地震勘探法记录下来的折射波和反射波来确定速度,是一有效的方法。详细绘出自海底至其下约500米深度的沉积物中的速度图,是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研究了对常规反射地震勘探法得到的每次爆炸资料进行处理、显示和分析的方法。对所显示的爆炸资料加以解释并用反射波、折射波以及反射-折射波进行模拟,以便使所处理的野外记录相拟合。其结果就是一个详细的速度模型。我们曾对挪威北部的巴伦斯海的一条长500米、26次覆盖的反射地震测线作了研究。记录下来的数据具有高速、多次波和各种不同类型的噪音。沿这条测线我们共分析了34个“折射剖面”。按反射波数据可见,浅层界面的反射波完全与地层界面有关。沿这条剖面还确定了速度的横向变化。业已证明这项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在确定俄罗斯地台反射波地震记录上分辨出的某些于扰波的类型方面的试验研究桔果。表明了所研究的波属于转换折射波类型,这些波作为为横波沿折射界面传播,而在复盖界质中,一部分路程作为横波通过,另一部分作为纵波通过。  相似文献   

4.
多次反射折射波的传播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恺  郭朝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3):379-384,353,354,518
本文通过对多次反射折射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分析,在多次反射折射波传播路径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两种可能的传播路径:经震源激发后,检波器接收到的地震波为经多次反射后产生的一次折射波(路径Ⅰ)及一次折射波经多次反射后产生的反射波(路径Ⅱ)。通过对多次反射折射波传播路径的分析和归纳,利用半空间模型和波导模型进行了谱元法正演模拟,结果表明,记录到的多次反射折射波为先在震源附近发生多次反射,然后在波导层发生折射,因此路径Ⅰ为多次反射折射波的实际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5.
1 石油知识问答 1) 问:地震勘探的含意是什么? 答: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一般是在地面下不深处爆炸)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的规律,来了解地下的地质情况。弹性波在地下传播时,遇到地层的分界面就产生反射或折射,反射或折射波回到地面时,可用高灵敏的仪器将它记录下来。这种弹性波由发生爆炸的时刻起到由深处传到地面的时刻止,这段时间的长短决定于产生反射或折射的界面的深度,以及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通过计算可以确定在反射或折射的地质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已知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并结合波的入射、反射、透射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个地震波传播的数学物理模型。该模型不仅包含了波的速度和振幅两个参数,而且还描述了波的频率、相位、波形等的变化。文中通过超声实验分析了岩石的滤波特性,论证了新的模型用于描述地震波的传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我们利用薄层滤波的形式,可以研究某一反射层的反射讯号和透过讯号沿水平方向变化的情形。根据研究结果得到:(1)反射层很薄时反射波的振幅大致与振幅特性值一致;(2)反射系数k大时,在层内产生多次反射;(3)k值小时,反射波波形成为与时间有关的微分形式;(4)透过波的波形变化是很小的;(5)反射波的周期随着岩层厚度而增大。当增加到一定厚度时,波形分叉。透过波的波形,则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DQ地区地震噪声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DQ地区,存在许多规则噪声。不识别这些噪声,在一些情况下,就会使地震解释工作误入歧途。这些地震噪声有:面波、初至折射波、多次反射-折射波、次生回头折射波、次生回头反射波、共反射点叠加中的"网状"噪声等。通过对这些地震噪声的判别分析,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即:①地震记录中的面波同相轴或时距曲线是一条曲线,并不是一条直线;②在多次波中,除多次反射波外,还存在多次折射波;③在地震记录中,除了与震源激发有关的波外,还出现一些与激发震源无关的次生折射波和次生反射波;④在共反射点叠加中,折射波当作反射波进行动校正和叠加,会导致叠加剖面中出现一些近似线性条带噪声;⑤浅层多次反射-折射波与次生回头折射波交叉干涉,且在叠加剖面中形成"网状"噪声。本文最后简要地介绍了地震噪声的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9.
反射折射波的定义用图1来说明。爆炸产生的地震波进入地层,在传播时遇到一高速层,以临界角在此层上部折射井沿之传播;一具有足以折回原有大半能量的声阻抗的断层挡回此波,它就沿着原路返棘。在地面的检波器排列按收到折回的能量及可能同时到达的单纯肺反射波。  相似文献   

10.
井间地震采集中接收到的反射波以大角度反射为主,而广角反射易产生波形畸变,在井间CDP角度道集上表现为反射波同相轴发生扭曲、波形变宽。为了消除广角反射对叠加成像的影响,需要对广角反射进行波形校正。通常通过校正反射同相轴的相位和振幅使反射同相轴的波形趋于一致,其校正方法主要包括相位校正、振幅校正和子波整形反褶积等方法。相比之下,子波整形反褶积方法是一种更为快速、适用的井间地震角度道集波形校正方法,它无需对同相轴进行相位扫描,而是直接设计一种子波整形滤波器,把没有畸变的地震道作为期望输出,对发生畸变的地震道进行整形反褶积,同时实现了反射同相轴的相位与振幅的校正,从而消除广角反射波形畸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倾斜层状介质结构折射波解释方法——射径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折射波在倾斜层状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建立了多层倾斜界面结构中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式,并根据各层折射波时距曲线的截距时,视速度和第一层介质中的波速值这三个基本参量,采用递推方法,利用微机自动计算和绘制各界面折射波的下行波(临界入射波)滑行波和上行波(折射波)在层状介质中的传播路径。通过滑行波的射径可直接确定各折射面在剖面中的位置和产状,称这种解释方法为射径法。由于它能计算折射波在各层介质中传播路径的大小和方向,因而为进一步研究折射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章根据折射波在倾斜层状介质中的时距理论和射径解释方法,分别对四层和五层介质结构模型进行了正演计算和反演解释,给出了有关图表和完整的处理流程图。模型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表明该方法的理论是正确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已经导出了这样的公式,它清楚地表明了折射波前的曲率和其它几何特性对入射波前和折射界面特性的依赖关系,以及对入射角和折射面两侧地层速度之差的依赖关系。该公式可用来计算当由震源通过地下成层剖面传播到接收器时的几何发散或波前曲率的变化。由地质模型绘制的图解阐明了真信号振幅由于发散引起的衰减特性。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克希霍夫(Kirchhoff)波动方程的一种形式,这对地球物理学家进行地震反射资料的振幅解释是有用的。将克希霍夫的延迟位方程进行简单整理,反射过程可以看作震源子波的导数对所谓的“波前扫描速度”(“Wavefront Sweep Velocity”)的褶积。这个波前扫描速度是入射波前覆盖反射界面的速率的度量。通过对具有不同曲率的地质模型的波前扫描速度的比较,人们对绕射波振幅和反射波振幅与界面曲率的关系会得到一个直观的概念。同样,根据波动方程的这个褶积式,很容易得到反射波振幅的几何光学解。但是更重要的是,根据波前扫描速度方法,可以发展一种图解法使地球物理学家能够应用圆规和直尺来估算曲率与绕射对地震波振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翻转反射波是一种来自陡界面反面反射的、向下传播经反向点然后上行为地表检波器所接收的反射波。而正反射波则指的是来自陡界面的正面反射的、直接上行的反射波。在波场向下延拓时,常规的深度偏移法往往把翻转反射波当作耗散波而忽略掉了。为了对翻转反射波也进行偏移,贝索尔(Baysal)、科斯洛夫(Kosloff)和雪尔伍德(Sherwood)提出了以双程无反射波动方程为基础的时间域逆向偏移法。克雷尔伯特最近提出了以双向外推法作为处理相同问题的另一种手段来分别偏移正反射波和翻转反射波。本文讨论克雷尔伯特的双向外推法的原理并研究一些实际算例。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反射波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井间地震反射波的特点和大角度反射现象;通过理论模型的井间合成记录研究了井间地震反射波随入射角的变化。理论分析和模型研究表明:井间地震中大角度反射占主要地位;可控震源与检波器的能量方向特性是大角度反射能量强的主要原因;随入射角的增大,反射波振幅增强、主频降低;子波整形反褶积可以消除广角反射的波形畸变,从而提高井间地震的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16.
裂缝反射纵波与声系源距的考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测井技术》2002,26(3):190-193,197
给出了没有井眼条件下和有井眼条件下裂缝反射纵波的传播时间公式;证明无论阵列接收波形或变密度波形,其反射波的到达时间都是双曲函数,讨论了入射纵波在裂缝上的反射点构成的空间分布,它们分布在临界折射纵波时间和临界折射横波时间两个椭圆之间,探测最远距离是椭圆的短轴,对应于垂直裂缝,详细说明了探测裂缝存在的盲区,用模拟的变密度波形图显示了裂缝反射波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正确地识别和处理反射波的重要根据,建议在阵列声波仪器下面用电缆加接1个发射声波,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探测裂缝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岩性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勘探对地震数据偏移成像高精度和高分辨的需求,对当前常见的偏移、偏移照明补偿和最小二乘偏移进行了简要回顾和评述。根据地下非均匀体的大小和速度变化与地震波长之间的相对关系,将非均匀体划分为散射体和反射体,相应地产生散射波和反射波。在散射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了描述散射波传播和散射的散射波方程。利用高频近似,推导得到了两种描述反射波的反射波方程,即基于速度相对扰动的反射波方程和基于反射面上反射率的反射波方程。将得到的散射波方程和反射波方程作为地震散射数据和反射数据的正演方程,利用线性反演方法,分别提出了地震散射数据和反射数据的的波形偏移与最小二乘波形偏移。地震反射数据的波形偏移与最小二乘波形偏移包括了目标分别为速度相对扰动和反射率两种不同形式的波形偏移与最小二乘波形偏移。  相似文献   

18.
瞬时等效吸收系数反演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吸收系数是进行储层描述的重要参数。从地震资料中提取吸收系数,存在的主要困难是反射振幅失真和波形畸变,这两个问题使得以反射波振幅变化或以反射波频谱变化为依据的反演方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形变梯度来反演吸收系数的方法,该法可避开反射波的振幅因素。为了消除薄层调谐作用引起的波形畸变对提取吸收系数的影响,文中给出了视吸收系数和伪吸收系数的概念,用最大熵法反演伪吸收系数,然后用求出的视吸收系数减去伪吸收系数,便获得最终能真正反映介质吸收特征的真吸收系数,即瞬时等效吸收系数。  相似文献   

19.
张金钟 《测井技术》1994,18(2):110-115
张金钟.声波测并中首波的临界折射波至模型,测并技术,1994,18(2):110~115首波的临界折射波至模型避开了繁杂的数学公式,不但能解释首波形成和传播的直观图象,也可以解释范围相当广泛的声波测井中常见的诸多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多次反射一临界折射模型。本文阐明了声波首波的共振规律,讨论了共振模型与临界折射模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瑞利面波是一类频率较低、能量较强的次生波,且主要沿着介质的分界面传播,其能量随着与界面距离的增加迅速衰减,它与反射波、折射波一样都含有地下介质的地质信息。本文基于瑞利面波表层调查的基本方法,以多层、倾斜层的实际数据为实例进行表层结构计算,再次证明利用地震勘探单炮记录中的瑞利面波进行表层调查是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