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人太爱吃,太重视吃了,美食家多得不胜枚举,中国历史上孔圣人讲究美食可谓亦极,他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和那13个“不食”的信条便是铁证。无论是孔圣人,还是最普通的庖厨、百姓都要吃,无论高雅的吃,还是低俗的吃,总之都要吃。  相似文献   

2.
《中外食品工业》2008,(4):40-42,44,46
他在娱乐圈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一首“爱情鸟”至今仍在人们的心头萦绕。他热爱美食,以吃遍天下为己任,所以唱歌演戏以外,他还主持美食节目,开设美食专栏,与更多的朋友分享美食,分享健康。他曾经是一个身高1.83米、体重183斤的“壮小伙”,之后却凭借自己制订的运动和饮食计划成功减重50斤。他就是林依轮,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快乐的、热爱生活的、注重品质的老男人”。  相似文献   

3.
戏戏 《食品指南》2013,(6):46-49
炎炎夏日,茶饭不思。作家沈宏非说:“一个人茶饭不思,无非是因心情不好而自我作践,进而对饭食所采取的一种消极态度。”我觉得他说得不太全面,因为很多证据都表明,食物是最好的拯救并慰藉心灵的东西。譬如日本著名的美食作家池波正太郎这样回忆他的母亲:母亲在很年轻时候就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但母亲在艰难岁月从来没有悲观过。  相似文献   

4.
《中外食品工业》2011,(2):38-42
山寺与美食之间似乎有着割不断的牵连,一颗“吃痦”透露了他命中注定的好口福。 生长在北京的山寺,从很小的时候就在餐馆“包伙”,那应该还是一个物质不太丰富的年代,平常人家逢年过节下一次“馆子”,也算是奢侈了,他则每日穿梭于席上厨间,久而久之,自然对美食多了一份敏锐。  相似文献   

5.
《中国食品》2006,(16):5-35
世人说:“成都是文化之都,成都是休闲之都,成都是美食之都。”不如说成都 “是集文化,休闲,美食于世界之首都。”  相似文献   

6.
馋出学问来     
梁实秋学问渊博,又是美食家,不过他也有弄不明白的时候。他在《熘黄菜》中说:“北京人常避讳说蛋字,因为它不雅,我也不知为什么不雅。‘不樨’、‘芙蓉’、‘鸡子儿’都是代用词”。1994年7月,我偶然在书店里见到《读书》月刊当年第6期6期有一篇《味外酸咸》的文章,文中有京人避讳说“蛋”的答案——北方因为太监  相似文献   

7.
网上趣闻     
美食佳话“美食丑行” 北京的文化圈里流传着一些关于漫画家丁聪与出版家范用的美食佳话,说他们如何“臭味相投”,既是“书香佳偶”,又是“狗肉朋友”。 相传50年代,丁聪那时已经养成了把工资交“家长”(朋友们都知道他的“家长”就是他的爱妻)的好习惯,可每次发了工资,总要先叫上范用出去大吃一顿再上交。那时也没有什么好吃的,无非是叫点肉,叫点米饭,可他们两个吃得争先恐后,钱不知道谁出得多,但饭和肉谁都不愿少吃一口。朋友们问及此事,他们两人无不以此“攻击”对方,说对方没出息,钱出得少。朋友们都看笑话,只当是两…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名苏轼,宇子瞻,不仅是我国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著名的医药学家、农田水利家、创造发明家;而且也是一位美食家,号称“饕翁”;终其一生,他没有中断过对美食的爱好和对烹饪的研究。他广泛接触下层人民,遍尝各地风味,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亲自下厨创制出许多精美的膳食,写下了不少传世的美食佳作,总结了不少美食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食风格。说起苏东坡与美食,民间还流传着许多轶闻趣事呢!  相似文献   

9.
单守庆  于瑶 《中国烹饪》2010,(1):114-116
“浓缩的都是精华”,这是潘长江的“自我幽默”,更是观众对他的赞许。2009年11月,由潘长江主演的喜剧片《大胃王》上演。人们在欣赏这部说吃道胃的喜剧片时,很容易想起那句“浓缩的都是精华”,并进一步联想到剧中美食的调味料——味精。  相似文献   

10.
美食色泽之美 对于2009春夏季来说,人们为重获情绪的平衡状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色彩。从上一年同期延续下来的轻快的情绪将成为关注的重点。为了体现这种氛围,我们选择“享乐派”作为这一季节的主题,采用能直接吸引我们感官的色彩。“享乐派”生活安逸,美食比任何其他事物都更能让他享受到这种快乐的心境。因此,“美食色泽之美”将成为我们下一发展阶段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艾广富生于1939年,从1953年在北京西单一家饭铺当学徒算起来,入行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了。如今,年过古稀的老艾依旧活跃于烹饪界和传媒界,当顾问、写作、出书、接受电视台采访,甚至还像80后一样开通了自己的新浪博客“美食之拍案惊奇”,网名“大厨老艾”,点击率还不低呢。在他的博客首页,赫然写着艾广富的职业格言:“孝顺”是厨师的一种境界,他的名片上也写着“孝顺的厨师”。艾广富说,要解释什么是“孝顺的厨师”,还要从他的三位师傅说起。  相似文献   

12.
有人把中国、法国和土耳其三个国家称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作为一名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美食多少有点了解,而吃过法国太餐的,恐怕也不在少数,但要了解土耳其构饮食,就有点难度了。世博会开幕后,笔者专程去了一次土耳其馆,对那里的饮食作了一次较为祥尽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金萍 《美食》2008,(1):46-47
我国著名作家路翎已作古有年,近年来,这位因涉身“胡风反党小集团”历史冤案而经历坎坷,饱受磨难的作家开始广受关注,他的《财主的女儿们》等几部小说代表作均已再版。路翎热爱生活,对烹饪美食也略有研究。在解放初的南京文化界,路翎曾有“半个美食家”之誉。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河北省某个劳改农场,这位穿着缀满补丁的号衣的极有文学才华的作家大约太疲劳,又太饿了,居然在棉花地沟边坐下,  相似文献   

14.
有人称他“何教授”、“何专家”。但更有老饕送他一个“美食奇人”的雅号。奇,就奇在他敢于闯进了一个他人未进入的美食王国。 当我登门采访他时,他又正在自己的花园里观察新培育的菌类。他今年虽已67岁了,满头鹤发,但身材魁梧,精力充沛。自从他由广东河源市防疫站退休多年后依然没有止步,在他的菌类美食王国中继续探索着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在他的客厅、卧室、书房柜窗里,我惊奇地发现一朵朵栗褐色的蘑菇,油亮油亮得很美丽。我说这“模型”是多好的装饰。他笑了,用那一口梅州家乡话说:这是  相似文献   

15.
Autumn 《美食》2023,(2):20-23
<正>许多人都有难忘的儿时美食,相伴成长,温暖四季。上海吴兴路上的面馆一面春风的创始人,人称“鹤老板”,他回想起小时候,对吃面有着深深的记忆。上海的那些老面馆,他几乎都吃过。辣肉面、焖肉面、大肠面……都是年少时光里的难忘味道。2014年,朋友说想和他一起开面馆,他想都没想就直接答应了。在他看来,老上海的那些面,虽然味道也不差,  相似文献   

16.
《美食》2010,(6):30-37
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世界各个地方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传统美食.好吃的东西,总也吃不够。不过,下面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些让你“吃不完”的美食.他们都是世界之“最”,绝对是吃不完也兜不走。  相似文献   

17.
厨神的酒店     
朱琳 《美食与美酒》2014,(3):150-157
名厨:AlainDucasse法国大厨AlainDucasse是名厨的绝佳典范,他的名字早已是厨艺界高级品牌的代称,旗下餐厅遍布于蒙特卡洛、巴黎、纽约、东京、伦敦等大都会。每一家注明“byAlainDucasse”的餐厅都在Ducasse融合传统与创新的美食之中,打造出迥异的风格与气氛,也使“Ducasse”成了餐饮界里繁花盛开的美食名牌。  相似文献   

18.
香菜的学名叫“胡荽”,但现在很少有人再提到这个名字了。胡荽中的所谓“胡”字证明了香菜的“洋血统”,这是2000年前张骞从西域带到我国的品种,有人说张骞通西域的贡献在地理上,在军事上,其实他在美食上的贡献也不小,如果没有当年的张骞。恐怕我们今天连饺子都吃不好,没有大蒜和香菜叫我们如何下咽呢?  相似文献   

19.
1、黄永玉招待友朋家宴,席上有碗自己腌制的湖南凤凰家乡小山椒。他介绍说:“这东西可香了,吃一口想两口,下饭。”友朋问:“辣否?”黄答:“看你从什么角度说这个问题了。耐辣的人认为不辣,不善辣的人会认为它太辣,站的高度、起点不一同,立场观点也就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20.
和李强对话,好比接受一位资深教授的教诲。虽说这位大男孩般的“强哥”满打满算也不过33周岁。这是因为他的理念里有深邃的哲理,而他仿佛随心所欲的烹饪都受这哲理和理念的指挥。严格地说,应该是有一套理论了,需要有人为他做整理的工作。而我们这个号称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泱泱大国,在这方面是太缺失,太有负于盛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