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文胜  王可胜  伍南才 《锻压技术》2005,30(Z1):114-115
介绍了高速冲压多工位级进模具的快换结构,其中包括导向快换结构、限位快换结构、模板固定的快换结构、导料快换结构及卸料快换结构,并简单地介绍了模具的热处理、模具设计制造及装配等技术.该快换结构同传统的冲压模具结构相比较,其结构新颖简单、方便更换,可供类似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制造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多工位凹模回转高速冷镦机控制装置,为多工位凹模回转高速冷镦机具有高的镦锻精度和生产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单机多工位模具中,通过快速换模技术的运用,最大程度地缩短换模、模具维修、安装时间,有效提高了模具工作效率。本文主要介绍了快速换模结构设计及其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4.
易于维修的多工位级进模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模具可维修性的角度介绍了多工位级进模的快换结构,其中包括细小凸模快换结构、模板固定快换结构、导料机构快换结构及卸料机构快换结构,并简单介绍了模具设计制造及装配技术。快换结构同传统的冲模结构相比较,其结构新颖简单、易于维修,可供类似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制造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者静 《锻压机械》2002,37(6):25-26
分析了多工位凹模回转高速冷镦机控制装置,为多工位凹转高速冷镦机具有高的镦锻精度和生产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金龙建 《模具工业》2010,36(4):34-37
介绍了窗帘支架弹片多工位级进模的冲压工艺,设计了排样图及模具结构。说明了模具结构的特点,该模具的上、下模板具有高精度和长寿命,可快速更换凸模和凹模镶块,重复装配精度高。实践证明:模具结构可靠,加工质量合格,生产效率高,对此类零件的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接插件引线脚的成形工艺,介绍了冲压零件的排样设计及凸模刃口外形的分割方式,确定了多工位级进模的总体结构。模具包括冲裁、弯曲、整形、冷镦、压印等多道成形工序,模具结构设计合理,自动化程度高,可为类似零件的模具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金龙建  洪慎章 《模具技术》2010,(5):20-22,45
在对安装板冲孔、弯曲、落料等成形工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零件采用多工位级进模的冲压方案,并介绍了该零件的工步、模具结构及模具加工。多工位级进模从模具结构上可实现快速更换下模镶件和大部分的凸模,提高了模具的重复装配精度。实践表明该模具结构灵活、可靠,达到了操作快捷、高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并能保证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9.
闫培泽 《锻压技术》2022,(12):21-26
针对汽车专用异形螺母在多工位冷镦生产中出现的局部材料折叠问题,提出了采用Deform软件对异形螺母进行成形仿真。由各工位零件的检验结果可知,折叠缺陷最先出现在薄壁成形工位,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折叠缺陷是由于模具结构设计不当而引起材料对流造成的。首先,根据原方案的材料流动规律对模具结构提出了改进方案,解决了材料折叠问题;同时,为确保整个成形工艺的可靠性,对后续工位的模具结构进行了改进和模拟验证。最后,基于模拟结果对改进后的模具进行了制造,并通过多工位冷镦机进行了试模加工。结果显示,薄壁成形工位及后续工位均未出现折叠缺陷,与仿真结果相符,这表明有限元技术能准确预测工艺缺陷,有效解决企业的实际难题。  相似文献   

10.
何敏红  王树勋 《锻压技术》2012,37(5):115-117
根据悬挂件的产品结构,分析了多工位级进模排样的两种可能性.在多工位级进模的部分工位上进行适当的工序复合,可以减少冲压设备的投入,降低模具成本,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另外,根据悬挂件上下两半结构大致相同的特点,通过更换个别工位的镶件,使悬挂件的上下两半可以共用一套模具成形,起到节约模具成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机器人手动示教存在的精度不稳定、编程时间长、机器人工作效率低的问题,研究基于MATLAB的离线仿真系统。采用MATLAB编程实现了机器人三维模型的控制和仿真,解析获得机械臂在实际工作时的控制语言,生成相应的控制程序从而实现虚拟和现实中六自由度机器人的控制。最后,以电芯涂胶工作单元作为原型来搭建相应的虚拟工作环境,并在实际中以库卡公司的KR16验证离线仿真系统的有效性,证明该系统可以出色完成涂胶任务。  相似文献   

12.
使用脱机编程,编写的程序结构优化、层次分明,能实现参数化编程,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测量任务,编程时合理使用子程序还可以提高编程效率。以圆周对称的某零件顶部斜面上的6个孔的测量为例,介绍了脱机编程在三坐标自动测量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魏双羽  刘凯 《机床与液压》2022,50(17):117-123
目前逆向工程主要采用逆向设计软件和CAD系统(如Geomagic,UG等)对点云进行拟合,并以此来评估几何型面拟合误差,而对设计模型的配合型面位置约束检测方法的研究则相对缺乏。为了在设计早期就能提前发现逆向设计模型的缺陷并进行改进,提出用精密三坐标测量软件离线检测逆向设计模型配合型面间空间约束的方法,讨论了逆向设计B-Rep模型的几何封闭性问题和制造工艺性(特别是装配要求)问题场景,给出装配约束型面间位置约束检测与缺陷改进的方法,最后用实例进行了说明,为现有的逆向设计模型质量检验和改进方法提供了一种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屈力刚  李见  苏东东 《机床与液压》2014,42(15):104-107
针对现阶段我国航空制造业对飞机喷涂效率以及表面质量的新要求,结合某型号飞机垂直尾翼模型的喷涂特点,提出一种轨迹规划算法,并给出该算法的具体函数表达式;利用DELMIA/IGRIP模块实现了机器人喷涂的运动控制仿真模拟,并且在前期喷涂试验中获得了样板涂层的表面质量参数,为后续实际喷涂以及实现机器人喷涂离线编程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该轨迹规划算法合理,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离线编程系统通用性差、可靠性低和二次开发难度大等问题,开发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基于模块化思想,将该系统划分为机器视觉模块、虚拟环境模块、运动学模块、轨迹规划模块、离线程序模块和外部通信模块。借助机器视觉模块解构视觉系统与机器人末端位姿的坐标映射关系,得到规划机器人运动所需的位姿数据;基于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构建机器人虚拟仿真环境,基于运动学模块与轨迹规划模块将位姿数据转化为机器人的作业〖JP2〗指令;基于离线程序模块与外部通信模块实现控制器指令与虚拟仿真环境的无缝衔接。最后,以一种六轴工业机器人为测试对象验证了该离线编程系统的基本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定位误差最大为0.4 mm,精度高,可满足工业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提高机器人在激光切割领域应用的方便性、通用性及稳定性,本文从人机工程、文件通讯、数据库管理、选项配置集成、离线程序应用这几方面为出发点,设计符合用户操作习惯、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协调、信息展示完善的人机交互界面;加工程序便于解读、编辑、移植、保存,工艺应用有效、方便,辅助功能配置方便快捷,切割效率和质量有效提升的机器人切割专用系统。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宝钢2 030冷轧热镀锌机组钝化系统的改造,通过技术改造,将原人工停机换辊改为自动在线换辊,换辊时间由5~6 h减少到0.5 h之内,且钝化液在带钢表面分布均匀,满足了机组生产工艺需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学会成立 2 5周年和第 8届全国无损检测会议召开之际 ,总结了学会工作 ,包括各专业、工作委员会及各省市地方学会的学术活动、国际交流、资格认证、教育培训及编辑出版等 ,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交换性离子和pH值对酸性土壤腐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交换性酸度总量、交换性H+、交换性铝对A3钢在酸性土壤中的腐蚀影响.结果 表明:深圳土作为酸性土,它的缓冲性能很强,加不同pH的硝酸,对其pH值影响不大; 随硝酸的pH的增加,交换性铝、交换性酸度总量、交换性H+有相对减小的趋势,腐蚀速 率增大.当土壤pH约为4时,阴极过程发生变化,由氧放电转为氢放电.  相似文献   

20.
The exchange coupling at the ferromagnetic/antiferromagnetic (FM/AFM) interface is influenced by both the magnetic structure and the crystalline micro-structure. Co/FeMn/Co thin films with 0.4 nm Pt spacer layer inserted into the Co/FeMn and FeMn/Co interface respectively were deposited by means of magnetron sputtering. The two interfaces upon and beneath the FeMn layer show distinct behaviors before and after the Pt spacer inserted. There is a remarkable shrink of the interfacial uncompensated spins within the FeMn bottom interfacial monolayers, whereas a relaxation of the pinning strength of the FeMn interfacial spins along the out-of-plane direction occurs at the top interface. XRD analysis indicates the Pt layer upon the FeMn layer forms an fcc (002) texture, implying the magnetic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top and bottom FeMn interfaces has crystalline structural orig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