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佛子岭抽水蓄能电站上库采用侧式进出水口,本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测试了发电和抽水2种工况下佛子岭抽水蓄能电站上库进出水口的流速分布、各通道流量分配、进出水口水头损失及入流漩涡等水力参数,并对库盆流态进行了观测。试验结果表明,佛子岭抽水蓄能电站上库进出水口及引水隧洞的体型布置是基本合理的,可供其他类似相关工程初步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下库进出水口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下库采用侧式进出水口,一期尾水隧洞与进出水口采用同轴线布置,二期尾水隧洞在平面上布置有一弯道。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下库进出水口水力特性进行研究,测试包括发电和抽水两种工况下进出水口流速分布、各通道流量分配、进出水口水头损失及入流漩涡等水力参数,通过多方案比较,解决了下库出水口流速分布不均和出流偏流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深圳抽水蓄能电站上库为例,根据物理模型提供的边界条件,建立了一种进出水口模型试验和直角二维数学模型的混交模型.采用发电工况试验数据对建立的混交模型进行验证,模拟了抽水工况和发电工况运行下死水位、1/2工作水位和正常蓄水位对应的库盆流态.模拟结果表明,在抽水工况运行下受地形影响,库盆和进出水口附近会产生环流区,两种工况下库盆水流流速与库水位成反比关系.该模型对同类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的设计与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为A、B两厂水道系统,分别独立的A/B厂的由上库进出水口小平洞、上斜井、上平洞、上游调压井、中斜井、中平洞、下斜井、下平洞、高压岔管、引水支管、尾水支管、尾水岔管、尾水调压井、尾水隧洞、下库进出水口等组成,是对水道系统的开挖与支护施工及A厂平洞段塌方处理措施作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5.
通过泰安工程下库进/出水口宽度、底板高程、扩散段、前池段以及尾水明渠的设计介绍,阐述了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布置的设计思路,可供其它抽水蓄能电站设计进/出水口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马山抽水蓄能电站上库进/出水口为井式进/出水口,目前国内只有碧敬寺和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采用此形式,工程资料较缺乏。通过对该工程进/出水口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和物模试验,并对结构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最终获得水流条件和结构受力均较好的体型。  相似文献   

7.
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竖井式进/出水口体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上库拟采用设盖板的竖井式进/出水口,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这种竖井式进/出水口的水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包括发电和抽水两种工况下进/出水口的流速分布、水头损失等.针对试验中发现的问题,改进了竖井式进/出水口的体型,指出弯道段体型对出流均匀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程欢  蔡付林  张宗溥 《人民黄河》2015,(3):107-109,112
为验证不同湍流模型对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模拟的适应性,分别运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及RNG k-ε湍流模型对某抽水蓄能电站下库侧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进/出水口和闸门井段、下弯段的水头损失系数及进/出水口各流道的流速分布图。与物理模型试验数据进行比较表明,这两种数值模型均可达到一定的精度,且都方便快捷,与RNG k-ε模型的模拟结果相比,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由于以色列K项目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在进出水口均未设计启闭系统,因此必须考虑日后引水隧道进出水口固定式拦污栅的检修吊装方案。因汽车吊等大型起吊设备不能进入库盆底部,以避免汽车吊行驶其自重损坏库盆底部铺设的土工膜。为满足固定式拦污栅检修要求,根据库区整体布置,特设计了检修工装及运输台车,将拦污栅体运输到大坝之上。该方案简单、高效,对以后类似抽水蓄能电站库区内固定式拦污栅检修吊装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1工程概况仙居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浙江省仙居县湫山乡境内,为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安装4台375 MW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 500 MW,枢纽主要由上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地面开关站及下水库等建筑物组成。下库泄放洞全长730.058 m,隧洞内径7.4 m,进口在下库进、出水口围堰内,与下库进、出水口相邻,底板开挖高程172.0 m,出口布置在下岸水库大  相似文献   

11.
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水力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已有的工程设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并将基础性研究中的渐扩管与侧式进 /出水口的水力特性相联系和沟通 ,着重阐明扩散段的合理体型、分流隔墙的合理布置原则 ,提出各孔流道间流量不均匀比小于 1.1是体型良好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分层型水库中不同高程孔口泄流是否能形成稳定的库内分层流对于水库水质分层泄流调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狭长窄深分层型水库,采用垂向二维水温分层流模型对不同高程孔口泄流条件下的库内分层流进行了模拟,获得了表孔、中孔及底孔泄流所形成的分层流型态特性。初步研究表明:对于稳定分层型水库,各高程孔口泄流基本能在对应孔口吸出厚度层形成较稳定的水温分层流,且吸出厚度在空间分布上相对稳定,受其他水层影响相对较小。该结果为有针对地通过不同高程孔口泄放水库中的劣质水层创造了条件,有望为实现水库水质改善探索新的途径,并为水库多目标综合调度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水位限制,景洪水电站在常年洪水时,水库必须在低水位运行。本文介绍在整体水工模型试验中,用比较简便的办法求出当水位不受此限在高水位运行时,主要泄洪表孔安全运行的分界线。此成果可作为设计及运行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土卡河水电站厂房坝段整体混凝土结构及重点部位(进水口、蜗壳、尾水管)和大坝基础进行了应力应变研究.结果表明:坝顶向下游最大位移1 250cm,坝顶最大沉降1 128cm;地震工况下坝趾出现-0 818MPa的拉应力,坝踵在工况6下出现拉应力;蓄水工况下,进水口底部、蜗壳底部、尾水孔周边均存在极值约为-0 5MPa的拉应力.  相似文献   

15.
荆江三口分流是洞庭湖入湖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规律影响江湖关系。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三口分流的变化与长江来流的减少以及干流径流过程的改变关系密切。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荆江干流流量与三口分流的关系,对比了蓄水前后荆江干流中高流量的持续时间,计算了三峡水库不同运行期径流过程改变对三口分流量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三口分流量决定于干流中高流量的出现天数;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来流减少,且三峡水库的调蓄作用减少了荆江干流中高流量的持续时间,故而三口分流量减少;三峡水库139 m运行期,水库径流调整较小,对三口分流影响不大;三峡水库156 m运行期典型年的年内过程中,水库蓄水对三口分流影响最大,其他时段影响较小,三口年分水总量减少7.7亿m3;三峡水库175 m运行期,汛期中小洪水拦蓄及蓄水期蓄水显著影响荆江中高流量持续时间,造成三口年分水总量减少83.1亿m3。  相似文献   

16.
阿海水电站可研阶段溢流表孔采用Y型传统宽尾墩+底流消能方式,通过类比国内已建成并成功运行的水电站消能工设计经验,结合阿海水电站泄洪消能特点,基于水力学试验及研究成果,通过消能技术优化和比选,技施阶段拟定了表孔X型宽尾墩+台阶面+消力池的泄洪建筑物消能布置形式。在消能技术上,对阿海水电站在龙头水库尚未建成的情况下汛期小流量频繁泄洪、水舌冲击消力池底板、下游河道消能防冲等问题得到了协调解决。  相似文献   

17.
根据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进(出)水口水工模型试验结果,对上、下库侧式进(出)水口分流特性进行分析计算。引入"单位流速"的概念,用以调整进(出)水口扩散段分流墩头部间距,对下库进(出)水口采用分流墩头部不等间距布置和等间距布置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等间距布置分流效果较不等间距布置分流效果有明显改善;结合工程布置,采用单位流速法,可对侧式进(出)水口的分流间距进行快速调整,以获得水力损失小、流态良好的进(出)水口体型布置。  相似文献   

18.
光照水电站大坝原设计的2个底孔主要承担后期度汛及水库放空的任务。为加快大坝碾压混凝土施工进度,节约工程投资,对大坝底孔进行了优化设计。本文介绍了该大坝取消1个放空底孔后仍满足水库放空、施工度汛和下泄生态流量等要求的设计优化过程。该优化设计同时简化了水工建筑物结构布置,降低了大坝施工难度,工程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多沙河流上修建的水库必然要面对泥沙淤积问题,合理科学的库容恢复和保持措施对于水库综合效益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排沙廊道是一种一次建设、可持续使用的排沙设施,但传统排沙廊道中各进口为顺序排列,不同部位进口抽沙能力不均,严重影响运行排沙效果。等阻力树杈型冲沙管道是近期提出的一种新型排沙方式,其各级管道采用树杈型布置,多口汇流的旋转流动可消除不同角度水流加速度影响,按每一个进口管至总出口的流动阻力相等为原则设计;在进口管顶部设置倒扣铁锅型防沙罩,防止进口管被落淤的泥沙所阻塞。本文在水槽中开展了树杈型冲沙管道试验,同时开展了相同条件下的进沙口顺序排列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沙口按传统廊道多口顺序排列布置时,位于远端的一半出口将被完全淤堵,难以达到预期的排沙效果;而树杈型冲沙管有效克服了传统廊道不同进沙口抽沙能力不均的缺陷,实现了对所覆盖区域的均匀排沙,正常情况下未发生淤堵;当高含沙水流集中流向某一进口时,会造成该进口淤堵,但由于不同进沙口独立运行,所淤堵进口基本不会对其他进口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本文试验结果表明,等阻力树杈型冲沙管道的稳定排沙浓度可达400~700 kg/m3,远高于顺序排列方式的100 kg/m3;冲刷漏斗体积为多口顺序排列的1.5倍。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总结了1950年代以来我国多沙河流水库运用方式发展历程,阐释了不同时期水库运用方式及其设计技术的发展变化,详细剖析了“蓄清调浑”运用方式及其设计技术。“蓄清调浑”运用将以往低壅水“拦粗排细”传统拦沙模式发展为“小水拦沙,大水排沙,适时造峰,淤滩塑槽”滩槽同步塑造运用和拦沙库容多元化利用,改变了只淤不冲的传统拦沙模式,正常运用期采用水沙分级分类调度辅以非常规排沙调度,实现协调水沙关系和拦沙库容再生利用,能在长期保持水库有效库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兼顾水库调水调沙需要,有效避免了泥沙淤积占用水库有效库容,减少了水库强迫排沙对下游水沙关系的不利影响,是对“蓄清排浑”运用的继承和对“调水调沙”的全面发展。在设计技术上,为了更好地满足调沙需要,要求科学合理设计调沙库容和排沙水位相应泄流规模,考虑调沙过程中的不同淤积状态,按照“深槽调沙、中槽兴利、高槽调洪”的库容分布规则进行水库库容配置;超高含沙量河流要在正常泄流排沙孔以下增设非常排沙底孔,形成“正常+非常”双泥沙侵蚀基准面;特高含沙量河流水库有效库容保持和供水调节之间难以协调,要采用水沙分置开发方式。研究成果将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多沙河流水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