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艳霞 《陕西水利》2011,(3):155-156
本文通过介绍邢台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及新农村的建设,揭示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阶段。结合当前水土保持形势,全省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新时期治水思路,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全面做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自我修复、监测评价工作,同时积极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依靠科技,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高福军 《山东水利》2010,(1):76-77,96
临朐县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同打造齐鲁生态第一县紧密结合,突出“四个重点”,即: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强化监督执法和水保监测;搞好“五个结合”。即同建设齐鲁生态第一县,林果强县。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和财政资金整合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
甘肃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赵永强 《中国水利》2012,(22):19-21,41
甘肃省在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中,按照“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建设思路,采取项目整合和综合治理两种方法、行政推动和利益驱动两种手段、规范建设和机制创新两种措施、特色产业和旱作农业两个结合,实现了水土保持建设由综合治理到综合开发的转变,为国家坡耕地试点工程建设总结和探索了一些在同类型地区可供借鉴的经验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内在含义,并分析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继而提出未来水土保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结合汉滨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分析了该区域的水保现状,总结了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提出了对水保治理工作的看法,以期与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对于黑龙江省这样的农业大省来说,意义尤其重大。然而,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诱发的资源、环境问题,阻碍了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步伐。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监测和水土保持后期治理方面入手,奠定新农村建设基础,防止建设过程中新的水土流失发生,巩固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8.
谢海燕  赵健 《人民长江》2008,39(5):99-100
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以四川省平昌县为例,论述了水土保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989年,平昌县被列入"长治"工程区,通过17 a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探索出了"庭院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模式.通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人均产粮增加,粮食单产增长.农业人均产值增长,年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农民的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张金慧 《中国水利》2006,(24):47-48
记者: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一年来水保司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 刘震:“十一五”时期水土保持工作任务十分繁重。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06年工作对继续保持水土保持事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至关重要。一年来.各级水土保持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十一五”确定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全面做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评价、面源污染控制和秀美家园建设等六项工作。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和示范宣传,全社会参与水土保持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促进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孙佃亮  高之栋 《江苏水利》2013,(11):41-42,44
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内涵,以赣榆县为例,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成功地将生态效益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微观经济效益相结合,既调动了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建设新农村、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陈雷 《中国水利》2003,(7):6-10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水土保持工作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水利部党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明确了新时期水利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全面支撑的战略目标,并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新时期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水土保持工作的实际,总结经验,认清形势,明确思路,抓住重点,加快发展步伐,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胡燕 《海河水利》2006,(6):12-13
壶关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为了摆脱贫困,广大干部群众开展综合治理,营造水土保持林583.2km2.经过不懈努力,完成了近万里的水土保持生态防护墙建设,为全方位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促进了壶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邻水县严格按照国家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规范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秀美邻水山川,致富一方农民百姓”为目标,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打造出水土保持精品工程,有效地改善了治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把水土保持工程作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基础和载体,采取部门投入、业主引进、群众筹资等方式集聚资金。以发展经济果木林、生态旅游林和种草养畜为重点,集中水土保持、水利和国土整治等工程项目.合理布局.连片治理。寓开发于治理之中。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北京平谷区熊儿寨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思路、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以水源保护为中心,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和培育生态友好型产业,通过对熊儿寨小流域山、水、田、林、路、污水、垃圾、河道、环境综合治理,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使流域内整体达到詈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有水则清,无水则绿,实现“房前屋后是菜园,公路两旁是花园,全乡是个大公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抓好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依法严格监管人为水土流失,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智慧水土保持建设;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健全水土保持政策体制机制,夯实水土保持发展基础,为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黄山子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与建设示范小流域、生态安全型小流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维护了生态安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7.
建立以“3S”技术为基础的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是省级水土保持监测与监控手段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主要技术方法及手段。为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更有针对性,快速采集、处理水土保持的各类信息,宏观掌握全省水土保持的动态情况,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设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黄山子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与建设示范小流域、生态安全型小流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维护了生态安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9.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步入建设生态文明阶段。新时期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有了更高的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以缙云县樟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为例,阐述当前时代背景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措施体系配置要点,突出与新农村建设、面源污染防治、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的项目特色,讨论了新时期浙江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朱晓柯 《人民长江》2009,40(8):76-78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农村“两工”(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的取消,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云南省各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县积极探索并实践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新路子,完善新机制,在继续坚持“群众投工承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推行“工程建设公示制”和“群众参与规划制”,即实行“三制”,延伸了“一事一议”工作方式。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它加快了农村民主管理的步伐,同时也丰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