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在城市整体促消费的政策背景下,社区商业在城市商业结构体系中的角色日益重要。比如北京市政府在《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中明确,社区商业是“四级商业消费空间结构”其中一级。同样在上海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规划中,社区商业则要承担“提升社区生活圈能级和水平”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董利 《城市开发》2007,(12):30-30
<正>关于“社区商业”的发展方向,早在2005年5月商务部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尽管这个指导意见为社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但在现实中由于项目的不同、地域的差异、消费群体的不同等问题制约社区商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3)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城市商业业态和空间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社区商业这一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商业形态,在城市中价值日益突出,正成为城市商业业态的新亮点。当前,我国社区商业亟需把握时间成本、信息对称和家庭消费等三大天然优势,通过模式升级、业态升级、场景升级和管理升级等四条路径发展适应于美好生活需要和城市宜居品质的新型社区商业。本文以北京华贸天地商街为案例,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4.
在社区建设中,作为现代服务业组成部分的社区商业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我国城市中既要有繁荣繁华的中心商业,又要有便氏利民的社区商业。以上海为例,在对上海社区商业现状和定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上海社区商业的两类模式,希望以此促进我国社区商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低碳”概念已经成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重要的制度安排,应将“低碳城市”从单纯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技术手段,并能有效落实在城市空间组织的过程之中.目前,上海新一轮新城规划为上述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益的实验场所.基于上海南桥新城的规划实践,提出通过“复合社区”建设,从增加碳汇和降低碳排放的基本立足点出发,探讨从规划层面引导形成紧凑的城市形态、有序的城市空间结构,从而实现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何瑞彪  朱忠东 《山西建筑》2005,31(22):21-22
通过对社区商业现状的分析,从规划的角度研究,得出营造社区商业的商业氛围的规划措施,概括起来可以表述为“分离”、“整合”、“配套”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丁晓莉 《时代建筑》2013,(5):158-161
文章报道了《时代建筑》杂志主办的“社区营造与社区商业的魅力”论坛。该论坛通过开放的社区营造、新区邻里中心的建立,以及城市化进程中老城区的发展方向这三大板块的主题演讲来聚焦社区商业,解析其在当代社区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区商业"的发展方向,早在2005年5月商务部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尽管这个指导意见为社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但在现实中由于项目的不同、地域的差异、消费群体的不同等问题制约社区商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海宁 《中外建筑》2011,(11):68-70
轨道交通综合体作为转型期新商业空间类型之一,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轨道交通综合体的概念辨析与特征分析,提出它影响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两个动力因子:节点集聚因子和场所扩散因子。举例分析了在动力因子影响下城市商业业态和商业网络的新变化。最后从节点功能、场所功能两个层面给出轨道交通综合体发展的建议。旨在为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指出1990年后发达国家都市区的空间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其新型居住社区、新型产业工业、新型商务办公、新型商业休闲空间形式变迁;总结郊区化推进下的区域经济空间整合和旧城更新带动下的功能与结构重组过程.运用“行为-流”概念模型阐述发达国家都市区空间演化过程;从全球化和本地化两个层次分析行为主体与流空间的耦合互动作用,推导发达国家都市区的空间结构演化过程;认为七大因素推动全球化和信息化下的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化,包括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区域宏观政策引导、科技与产业结构演进、交通信息网络构建、资源能源系统重组、生态保护与格局重构及社会文化体系碰撞,并分析了因子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详细分析了上海市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最新标准及上海杨浦区新江湾城总体规划后,通过对新江湾城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管理的分析,对上海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管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保障性住房建设角度对大型居住社区规划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推进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性住宅建设已成为应对城市住房问题的"上海模式",是政府主导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主要以国有开发企业为建设主体具体实施。通过对松江泗泾大型居住社区开发建设过程的回顾,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程序两方面分析了大型居住社区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互动关系,并由此提出优化规划编制过程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贾真 《福建建筑》2012,(10):22-23,27
在城市社区里,安全性的核心在于"通过有效的空间格局创建具有防范能力的社区组织"。本文从"空间"的角度研究"犯罪",分析易受"盗窃"侵害的城市社区空间结构特点,基于"防卫空间"的理论思想,提出"多核过渡"社区空间规划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4.
彭敏学 《华中建筑》2005,23(2):96-99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宏观制度背景深刻影响下,在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驱动下,上海市中心区居住空间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该文通过回顾上海市静安区的物质空间发展过程,考察居住空间的几个重要宏观历史发展阶段,试图从城市住区发展与变迁的制度背景、动力因素、行动主体、空间表征等角度出发,解析城市中心区居住空间发展、变迁的外在变化特征与内在规律。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社会空间在转型过程中的上海,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5.
上海地铁1号线沿线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具有多方面影响。本文以上海市地铁1号线为例.研究其沿线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形态扩散、居住空间的分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发展变化。上海市地铁1号线是城市西南城区扩散的发展轴,并且吸引了沿线的居住空间分布,同时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上海市大规模进行大型居住社区选址和建设的背景下,规划部门发布了《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导则》,引导中心城人口疏解到中心城外,推动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是对以市场为主导的城市居住区建设的理性回归。以《导则》为指导,结合近年来上海市住宅发展建设的情况,对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中涉及的人口密度、套型面积、容积率、建筑形体系数等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对今后大型居住社区的规划管理和设计提出四方面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静 《风景园林》2014,(1):59-62
高密度城区的微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国内外多学科的热点研究领域和重要发展趋势。归纳了微绿地的概念,从生物群落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服务于高密度城区的微绿地设计原则,生物群落组成上注重乡土植物和抗性植物的应用,生物群落结构上注重水平和垂直方向异质性,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进行人工管护。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认为缺乏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是微绿地设计与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低物种丰富度、多功能丰富度的植物配置可能更有利于高密度城区绿地效能的最大化。提出了微绿地设计应本着“小而精”的原则,而不是追求“小而全”,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微绿地的生物群落稳定陛,使其更好地为提高高密度城区生态环境的品质和宜居性服务。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城市绿地形式,社区花园对于高密度城市空间更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众多问题,包括对可持续发展、社区营造、自然教育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分别介绍了社区花园在城市开放空间和住区私属空间的营造过程,并对这两种不同空间属性的社区花园在不同的阶段上的参与主体和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基于作者团队为期3年的实践探索,旨在为促进城市社区花园的多元参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向。  相似文献   

19.
优化上海城市空间形象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 ,上海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城市空间形象焕然一新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系统地从确立完善城市景观构架、强化代表性地域景观的内涵特征、开拓水面与绿地、标志性建筑为基础的特色风貌建设 ,改进主要街面、公共活动中心 ,居住社区的环境形象、加强城市独特风貌的保护、继承与创新 ,完善良好的保障机制等方面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上海的评论及国内外城市先进理论与实例 ,对完善上海市空间布局等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通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对上海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的4级结构和3种发展途径,并从政府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推动和挖掘社区"领袖"等不同层面给出社区营造的建议,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让社区营造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