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鲜食玉米加工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以甜玉米和糯玉米为代表的鲜食玉米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鲜食玉米加工技术日趋完善,产品形式多样,效益显著。本文对鲜食玉米加工利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我国鲜食玉米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旨在为发展鲜食玉米精深加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是如今人们最常见不过的粮食了,其实玉米很早就成为美洲人的主要粮食作物,直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玉米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大约在明朝,玉米传入中国,而玉米在一开始就叫"玉米"吗?它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这要从慈禧太后"西狩"说起,而说到"西狩"又不得不提到西贯市村和西贯市清真寺那"贯市一夜"。  相似文献   

3.
食事传递     
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期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举行的“2006中国玉米产业论坛”上,部分业内人士认为鲜食玉米产业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大连亿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冯利臣介绍说,眼下在美洲、欧洲的发达国家,鲜食玉米被视为一种蔬菜作物,已成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时尚食品。目前,美国食用玉米的人均年消费量在10公斤以上。近年来,韩国、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鲜食玉米也已普及。鲜食玉米产业已是继玉米饲料业和玉米深加工业之后,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新兴玉米产业。据悉,目前我国种植的鲜食玉米以甜玉米、糯玉米和笋玉米…  相似文献   

4.
《西部粮油科技》2007,32(6):19-19
第三届全国鲜食玉米暨速冻食品产业大会于2007年9月24-25日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领导、专家、企业家和业内人士320人汇聚长春。共商鲜食玉米速冻食品产业发展大计,充分表明了鲜食玉米速冻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趋势和市场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对乳熟期鲜食玉米穗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研究表明,籽粒中可溶性总糖(TSC)质量分数为先增加后降低,蔗糖(SUC)和TSC的变化趋势相似,淀粉质量分数逐渐增加,可溶性酸性蔗糖转化酶的活性先增加后降低.穗轴中SUC及TSC质量分数在授粉后任何时期总是高于籽粒,淀粉质量分数远低于籽粒.苞皮中TSC与SUC质量分数缓慢减少,在籽粒灌浆初期积累有大量的TSC,为籽粒迅速灌浆做出了贡献,淀粉质量分数远低于穗轴.鲜食玉米采收后应低温放置或及时加工,以抑制糖快速转化为淀粉,防止鲜食玉米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我国普通玉米和鲜食玉米产业化发展的可行途径,同时提出适用的育种目标和方法,为我国普通玉米及鲜食玉米产业的崛起与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7.
鲜食玉米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普通型、甜型、糯型和香型(高油玉米)四种鲜食玉米与完全成熟的普通玉米干籽粒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鲜食玉米比成熟玉米干籽粒的营养价值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鲜食玉米的营养价值下降。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以保证鲜食玉米的营养价值不变。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大约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在十六世纪中期,我国开始引进玉米。经过近500年的种植,我国玉米年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近1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和玉米产业发展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75亿亩。  相似文献   

9.
鲜食玉米由于其良好的保健功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鲜食玉米保鲜重要环节的冷冻加工过程,其能耗问题严重影响了鲜食玉米的经济效益.本文就鲜食玉米的冷冻加工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鲜食玉米保鲜过程中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迅猛, 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产业乱象。梳理现有鲜食玉米标准体系是促进产业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鲜食玉米标准进行梳理, 总结出目前我国鲜食玉米标准体系中抽样及一般性检测标准较完善、技术规程体系成熟、标准体系框架已建立的特点; 同时提出我国鲜食玉米标准体系存在技术规程标准内容重复、品质分级标准混乱、缺乏营养评价指标相关标准、感官评价标准混乱、缺乏甜糯玉米和笋玉米的相关标准、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等的问题; 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应应统一技术规程标准, 建立营养评价体系, 统一品质分级标准, 统一感官评价指标, 完善甜糯玉米和笋玉米相关标准的解决办法。为鲜食玉米标准体系的建设及规范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鲜食玉米的最佳食用温度及该温度下的质构特性。方法:采用TPA法和感官评定法研究鲜食玉米的使用温度范围内的物性特征和食用品质,综合分析TPA各项指标和感官评定结果,得出鲜食玉米的最佳食用温度。结果:鲜食玉米的最佳食用温度为60℃。结论:鲜食玉米在60℃时口感最佳,物性指标较好。  相似文献   

12.
石勇 《粮油加工》2007,(6):124-126
扼要地讲述了鲜食玉米的营养价值、保鲜加工方法和发展前景,为鲜食玉米生产和深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由于鲜食玉米在贮藏期间品质会不断下降,本文利用热烫对鲜食玉米进行前处理,研究其对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对鲜食玉米先进行热烫,然后用复合生物保鲜剂进行保鲜,分析含水量、质量损失率、TPA指标、气味与感官品质等,研究贮藏期间鲜食玉米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热烫前处理的鲜食玉米在贮藏期间,水分含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热烫处理可有效抑制鲜食玉米水分散失。热烫处理的鲜食玉米在贮藏0~10 d时,质量损失率略低于对照,30 d时高于对照2.2%,但差异不显著(p>0.05)。热烫处理鲜食玉米的弹性、粘性及回复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内聚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硬度、胶粘性和咀嚼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热烫处理的鲜食玉米气味变化较小。热烫处理对鲜食玉米的保鲜效果较好,能较好保持色、香、味等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4.
玉米属于全谷物范畴,兼具粮和果两类食物特性,富含蛋白质、淀粉、果糖以及多种矿物质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们对玉米口感和品质的要求进一步提升。鲜食玉米则因其甜、香、糯以及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备受人们青睐。目前,我国鲜食玉米总种植面积高居全球第一。但鲜食玉米采收具有季节性,并且采后呼吸旺盛,采后贮藏过程中易发生褐变、霉变、虫害、苞叶变黄以及甜度下降等品质劣变问题,进而影响其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保鲜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鲜食玉米采后呼吸强度以及营养物质的流失,维持鲜食玉米的感官品质、酶活性和芳香物质含量。因此,本文对鲜食玉米采后品质劣变问题和保鲜技术2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鲜食玉米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鲜食玉米冷冻加工过程的传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春民  孙勇  冀卫兴 《食品科学》2006,27(10):111-114
鲜食玉米由于其良好的保健功效,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鲜食玉米处理工艺中的冻结过程,对鲜食玉米的保鲜质量与生产能耗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对鲜食玉米冻结过程进行传热分析的研究很少,本文采用数值方法,将鲜食玉米模拟为具有同轴的双层圆柱,建立模型并研究其传热过程,为鲜食玉米的冻结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鲜食玉米采收后品质下降快,需进行保鲜延长货架期。以生物活性物质为原料研制复合保鲜剂,对鲜食玉米进行保鲜。选取壳聚糖、花粉多糖、茶多酚浓度及斯潘-80:吐温-80比例4个因素,采用正交实验设计进行优化。以优化的复合保鲜剂对鲜食玉米保鲜,分析水分、硬度与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保鲜剂最佳配方为:壳聚糖浓度1.6%,花粉多糖浓度1.5%,茶多酚浓度0.25%、斯潘-80和吐温-80比例为1∶1.5。经保鲜剂处理的鲜食玉米在贮藏30d时保持较好的鲜食品质,而对照贮藏5d后鲜食品质明显下降,10d时品质明显变差;说明复合保鲜剂对鲜食玉米的保鲜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鲜食玉米因其营养丰富、口味独特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而由于贮藏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其失去应有的口感。本文综述了鲜食玉米在贮藏期间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与淀粉含量的关系,为鲜食玉米采后的贮藏加工和保鲜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选择‘天紫23’‘西星黄糯6号’和‘京科糯2000’3个不同颜色的代表性品种,探讨鲜食玉米籽粒在鲜食期和完熟期多酚类化合物及体外功能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鲜食玉米籽粒中的酚酸类物质大多以结合态形式存在,黄酮和花色苷类物质则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且鲜食期的多酚含量均高于完熟期。鲜食期多酚提取物的羟基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能力均显著(P<0.05)高于完熟期,且多数游离酚表现出高于结合酚的抗氧化活性。3个品种鲜食期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的α-淀粉酶抑制率分别是完熟期的1.3~1.5倍和1.4~1.8倍,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则分别为1.1~1.5倍和1.5~8.1倍。鲜食玉米多酚提取物对胆酸钠的结合能力最高,游离酚和结合酚分别在172.99~219.92μmol/100 mg DW和362.48~417.16μmol/100 mg DW,3个品种鲜食期的胆酸盐结合能力均高于完熟期,结合态多酚表现了更强的胆酸盐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玉米带到了西班牙,随着世界航海业的发展,玉米逐渐传到了世界各地,并发展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度到南纬35-40度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我国幅员辽阔,玉米种植形式多样,东北、华北北部有春玉米,黄淮海有夏玉米,长江流域有秋玉米,在海南及广西可以播种冬玉米。随着高产、抗逆的优良玉米杂交种不断选育成功与推广,水  相似文献   

20.
采用壳聚糖、花粉多糖、茶多酚为主配制的复合生物保鲜剂对鲜食玉米进行保鲜,测定含水量、质量损失率、硬度、气味与感官品质,研究贮藏期间鲜食玉米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冷藏条件下经保鲜剂处理的鲜食玉米贮藏30 d时含水量减少损失18.6%,质量损失率降低19.9%,硬度降低42.68 N,气味变化较小,感官品质良好。生物保鲜剂可有效抑制鲜食玉米水分散失,减少营养成分损失,降低质量损失率,保持籽粒弹性;还可保持鲜食玉米的色泽、形态、气味、滋味等感官品质,因此,生物保鲜剂对鲜食玉米的保鲜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