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于悬臂施工中的连续梁桥,传统的监控方法缺乏对于应力发展趋势的有效预测。本研究将灰色理论引入应力监控,依据武汉黄陂滠水大桥控制截面应力实测序列建立了多个灰色GM(1,1)模型,预测了桥梁应力随施工进程的发展变化。各灰色模型的后验差检验精度合格,应力全量实测与模型响应序列变化规律相近,说明灰色理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采用滚动优化方法修正后,灰色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较好,这说明滚动式GM(1,1)灰色模型具有较高的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大连湾大桥桥面结构采用跨度为45m、70m、45m的三跨连续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梁,采用悬臂挂篮施工。本文主要介绍了该桥的工程背景,方案构思,施工步骤,以及连续梁桥结构的分析模型,以现代施工控制理论为基础,结合大连湾连续桥梁悬臂施工特点,应用平面杆系有限元法,建立截面应力分析模型,模拟连续梁桥悬臂施工过程中边界条件、挂篮的安装及拆除对施工阶段截面应力的影响,对连续梁桥进行施工阶段的模拟计算,得到相应的各个控制截面的控制点的应力值,为施工过程提供控制依据,更好地控制桥面线性,保证连续梁桥悬臂施工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桥梁监控工作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探索悬臂施工中连续梁桥的应力变化规律、控制桥梁的未来态势,文章介绍了大跨度连续梁桥应力监控的重要性以及应力预测现状,同时以安徽歙县南源口大桥为例,并利用空间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计算模型;从关联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应力预测的新方法,预测桥梁应力随施工进程的发展变化;分析了应力影响因素提高应力测试准确性,应力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为良好,个别结果出现一定偏差,但误差都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满足规范要求,说明该方法在连续梁桥的施工监控中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与灰色理论预测法的比较,表明了该方法确实可以得到发展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省内某预应力连续梁悬臂浇筑施工监控项目为背景,研究了悬臂浇筑过程中施工荷载对主梁成桥线形及截面应力的影响情况,分析了连续梁悬臂浇筑施工监控过程中主梁线形及截面应力监控的关键技术,对成桥工况满足预定要求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悬臂浇筑连续梁的施工监控主要包括:线形监控和应力监控。为了研究线形监控与应力监控的差异性,以某计算跨度为(60+100+60) m的连续梁桥为例,阐述了连续梁线形监控及应力监控的意义,同时介绍了该桥线形及应力监控的截面测点与测试断面的布置方案。经对比分析得出:线形及应力监控的测试截面与截面测点的选取原则,线形监控与应力监控的差异,为类似桥梁的线形及应力监控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PC连续梁悬浇施工中,影响桥梁内部应力因素很多,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反复改变有限元软件使用的参数值并不可取,也无法得到准确的应力值。本文采用了灰色系统理论中的GM(1,1)新陈代谢模型和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分别对苏北大桥各控制截面进行应力预测,通过预测结果对比,表明两种方法均可以在应力控制预测应用。  相似文献   

7.
连续梁桥悬臂施工阶段的应力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金山  金晶 《山西建筑》2009,35(14):285-287
以淮安市天津路大桥为工程背景,对本桥的悬臂施工阶段进行了模拟计算,对施工阶段控制截面的应力进行了实际监测,并且对比分析了实测应力值和计算应力值,得出了连续梁桥悬臂施工阶段控制截面的应力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按照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将理想状态与实测状态下的预拱度差值作为灰微分序列建模,预测实测状态与理想状态在下一节段的预拱度偏差。结合某连续梁桥主桥线形控制实际,阐述了GM(1,1)模型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线形控制误差调整中的应用,结果表明,GM(1,1)模型能准确识别预拱度偏差,为良好的成桥线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在悬浇施工过程中的结构体系、桥梁线形和结构内力不断变化,为保证施工成桥质量施工监控尤其必要。文章运用桥梁设计软件,以一工程实例为背景,在介绍监控方案的基础上,计算分析如当因控制不利而在预应力连续梁桥悬臂施工过程中出现超标合龙误差时,采取强制合龙方式可能导致的桥梁结构位移和截面应力的变化情况。研究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施工监控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李君 《四川建筑》2009,39(2):198-199
在对大跨度预应力连续梁桥进行施工监控中,建模分析计算边跨与中跨的累积位移,将得到的理论值与实测挠度进行对比,利用灰色理论形成误差序列,建立GM(1,1)模型,得到的预拱度误差调整值使梁体线型平顺,满足目标控制要求。说明了GM(1,1)能够较好的预测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段张拉前后的变形值。  相似文献   

11.
陈中新  蔡勇 《城市勘测》2010,(3):133-135
通过对比建筑形变监测数据的GM(1,1)模型和改进的GM(1,1)残差修正模型建模的预报结果,表明残差修正GM(1,1)模型的预报精度明显高于传统GM(1,1)模型的预报精度,并且二次残差修正GM(1,1)模型的预报精度远高于一次残差修正GM(1,1)模型的预报精度,从而为准确形变预报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新实践。  相似文献   

12.
城际铁路为保证线路的高平顺性,对桥梁、路基、涵洞、隧道、过渡段等线下工程沉降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进行沉降预测评估。基于实测数据的沉降预测方法主要有曲线拟合法、灰色系统分析模型等,本文首先对多种预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综合考虑曲线拟合法与GM(1,1)模型的优点,提出一种基于GM(1,1)模型数据的曲线拟合预测方法,并通过武咸城际铁路工程实例验证,说明该方法用于城际铁路线下工程沉降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BIM技术在连续梁-钢桁组合桥施工中的实施技术路线与应用价值,依托郑阜高铁沈界1号大桥项目,从BIM应用流程、模型建立、审核图纸、深化设计、优化施工及进度与物资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Revit、Catia与Inventor软件的组合应用,实现了空间曲线构件主梁底板纵向预应力管的Revit族模型精确构建;采用三维剖切法审图,可快速发现钢筋与节点板、预应力管道的碰撞问题;基于钢筋BIM量,实现钢筋大样图的深化设计并用于钢筋加工交底单的绘制;基于主梁节段的BIM工程量及挂篮悬臂浇筑工序时间,实现了主梁施工进度的合理预测,从而辅助进度控制措施的决策。  相似文献   

14.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核心任务是对各种误差进行分析、识别和调整,并对结构未来状态作出预测。为了准确地预测下一未浇筑梁段的预拱度,采用简化的Sage-Husa自适应滤波算法建立预拱度预测模型,对德天铁路跨线大桥主桥施工预拱度进行分析,比较施工阶段各梁段箱梁底实测标高与理论预计标高,监控结果显示两者误差控制在15mm内。简化的Sage-Husa自适应滤波算法在连续梁桥施工控制中的应用是有效的,且易于工程实现,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类型桥梁的施工控制中。  相似文献   

15.
唐军 《山西建筑》2014,(31):196-197
以已施工完成的太原市南中环快速路高架桥(36+56+36)m连续箱梁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桥梁博士建立其计算模型,按不同工况计算该桥在恒载和恒载+活载作用下的桥梁力学性能,包括上部结构纵向和横向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桥梁截面拉应力和压应力均可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6.
  伟等 《工程勘察》2014,(2):82-85
介绍了PDL(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某桥梁挠度预测,重点考虑了温度以及车流量对挠度的影响。借助EVIEWS软件对桥梁不同时期的挠度变形值进行预测,并与灰色GM(1,1)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DL模型具有比灰色模型更高的预测精度,其预测结果更为可靠,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增权  张昕 《山西建筑》2011,37(16):190-191
以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宁德段大坑大桥(66m+120m+66m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梁连续刚构)为背景,介绍了该桥施工过程仿真计算的要点和施工控制内容、监测内容和方法,为类似的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8.
动态GM(1,1)在建筑物沉降变形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针对传统GM(1,1)模型在建模时只从静态角度考虑未来时刻的状态这一缺陷,本文引入了可以实时加入系统最新信息的动态GM(1,1)预测模型。利用传统GM(1,1)模型与动态GM(1,1)模型对某桥梁监测点进行沉降变形分析与预测。通过对比分析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动态GM(1,1)模型可以有效地修正预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其预测效果优于传统GM(1,1)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地铁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变形规律,结合施工过程,依据D 市Z 地铁站第29-48 期深基坑沉降监测数据,分析出深基坑地面沉降变形的普遍特点。同时,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两个典型沉降点的监测数据依据不同的施工阶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灰色GM(1,1)模型在深基坑的沉降预测中比较可靠,且分阶段预测精度更高。可见,深基坑的沉降变形特点与开挖施工过程密切相关,在预测时结合施工进度,能提高预测精度。该研究为日后地铁深基坑沉降监测数据分析与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