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港西油田总体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开发阶段,聚合物驱油技术在港西油田推广应用已24年,聚合物驱控制地质储量占油田总储量的21.9%,聚合物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港西油田面临的重要技术难题。经证实聚驱后二元复合驱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重点介绍港西三区聚驱后注聚/表二元复合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室内研究、实施方案优化和现场应用效果分析,从而验证了聚驱后注聚/表二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港西油田复杂断块"双高"油藏条件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辽河油田JH16块普通稀油油藏条件,在室内进行了聚/表复合二元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对聚合物进行基本参数检测以确保聚合物符合行业标准。对3种表面活性剂LH1、LH2、LH3进行筛选,筛选出对该地层原油具有最佳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LH1、LH3。将表活剂与聚合物进行配伍,得到最佳复合驱配方:0.18%P+0.20%LH1,油水界面张力可降至超低,达到10-3m N·m~(-1)。驱油结果表明,聚/表复合驱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增幅大于15%。  相似文献   

3.
低渗透油藏具有天然能量小、产能低、注水困难等特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SP)二元复合驱利用聚合物的流度控制能力以及表面活性剂大幅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特性,既达到了扩大波及体积的目的,又达到提高洗油效率的目的。通过对该技术应用现状的分析,结合现场实例,探讨了低渗透油藏聚表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驱油机理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室内研究表明,一类油层聚驱后可再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以上,喇北东块聚驱后小井距高浓度现场试验取得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的效果。而二类A油层聚驱后未采取其他増油措施,为了进一步挖掘二类A油层聚驱后的剩余潜力,开展了二类A油层聚驱后复合体系性能评价及驱油效果研究。研究表明,相同浓度条件下,三元体系的粘度、抗剪切性、稳定性比单一聚合物溶液和二元体系均较差,但只有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能够达到10~(-3)mN/m,正因如此,三元体系的驱油效果也是最好的,聚驱后仍能取得较好的驱油效果,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DW油藏是一个以中高孔中高渗储层为主的浅层复杂断块油藏,其地层水矿化度高,地层温度低。该油藏目前水驱采收率油低,化学驱提高该油藏采收率潜力大。本文开展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驱先导试验评价,室内实验筛选了适合DW油藏地层水矿化度高特点的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测试了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性能参数,优化了注入质量浓度、注入段塞尺寸等。对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驱筛选出的现场先导试验井组105-8X,建立了该井组地质模型及油藏模拟模型,并对其生产历史进行了模拟拟合,得到了较好拟合结果。用拟合好的模型以及优选出的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体系的物理参数,对该井组进行了化学驱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试验井组105-8X使用该体系驱油可提高采收率4.0%。  相似文献   

6.
港西油田聚合物驱油后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的区块逐年增多,聚合物驱油基本失效,如何改善区块现状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港西油田面临的重要问题。聚驱油藏中存在一定聚合物,并以之为营养源的细菌,这样可以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除去油藏中残留聚合物,以达到进一步提高聚驱后油藏采收率的目的。为此开展了聚驱后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室内研究及现场试验,取得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郭志强 《辽宁化工》2020,49(7):814-816
参照适合开展化学驱油藏的筛选标准筛选砂体开展聚/表二元驱,通过利用正交设计开展化学驱多参数多水平方案筛选,大大减少了数值模拟筛选的工作量并且提供可靠的试验结果,提高工作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开展4种段塞组合的数值模拟筛选工作,根据不同方案的采收率增量和吨化学剂增油量优选最适合的注入方式,保证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同时兼顾经济性,预计可提高采收率16.87%,含水可降低8.5%,为现场实施方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姚峰  韩利娟 《应用化工》2013,(4):626-629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原油/水界面张力、乳化作用以及对岩石润湿性的影响,开展了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提高低渗透油藏石油采收率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超低界面张力是影响石油采收率的重要因素,具有良好乳化性能的驱油体系能起到更好的驱油效果,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油体系具有更高的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锦州9-3油矿自1999年投产至今已有14年的时间,目前油藏开发已经进入了中后期,随着持续的开发地层能量的逐年下降,油藏产能逐渐降低,在经历了全面注水,全面注聚等增产措施后,取得了显著地效果。在聚驱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复合驱是相对比较合适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本文旨在依据二元复合驱的特点,从现场的角度出发,分析二元驱采出液对现场流程的影响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化学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聚驱后仍有大量的剩余油存在地下,需要进一步对剩余油进行挖潜。聚/表二元驱作为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能有效的提高驱油效果。对于聚驱后储层非均质性更加严重的储层,聚/表二元驱能够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洗油效率,进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以室内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分析了不同聚/表二元注入段塞尺寸对岩心驱油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驱油技术已在河南油田得到了大规模应用,随着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实施,河南油田含油污水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较以往水驱时显著增强,使得油田已建含油污水处理站的处理能力显著下降。分析了聚合物对含油污水处理的影响,对含聚合物的采油污水的处理工艺提出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入水易沿裂缝突进、含水上升快、水驱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开展了水驱后凝胶与表活剂交替注入方式提高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通过室内凝胶体系成胶特性和稳定性评价,筛选出与实际油藏区块注入水配伍的凝胶体系。选择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用于活性剂驱,开展了双管并联岩心体系驱油效果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凝胶与表活剂交替注入可明显提高注入压力,该体系的采收率平均值为12.03%,低渗岩心的采收率略高于高渗透岩心采收率。与表活剂驱、聚合物与表活剂交替注入相比,驱油效果更好,可以作为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水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次采油是油田开发技术上的一次飞跃,与二次采油相比,它借助物理和化学的双重作用,提高驱油的波及体积和效率。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国的化学驱在技术、规模、效果等方面均已走在世界前列。近30个矿场的表明,聚合物驱可提高采收率10%,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15%~20%。1997年,中国聚合物驱增油量达303×104t,"九五"期间增油1500×104t。中国的油田多为陆相沉积和陆相生油,预测二次采油的平均采收率为34.2%,近百亿吨储量留在地下。这一条件为中国的三次采油提供了巨大潜力。今后,中国的三次采油要在驱油机理、深化对油藏的认识、降低驱油剂成本和用量、先期深度调剖、提高工程的整体经济效益等诸方面加强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聚合物驱是当前油田实际生产中能够有效的增加原油采收率的化学驱方法中最为成熟的一种方法。随着聚合物驱方法的快速发展,以及运用此方法在实际生产中获得的较好的驱油效果,聚合物驱在以后的生产中仍将作为增加采收率的主导方法。讲述了聚合物驱油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四种常见的驱油聚合物,并结合当前低油价、高环保的形势下阐述了聚合物驱的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了今后聚合物驱发展过程中亟待攻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辽河油田龙618区块是一个常规稠油区块,针对该区块地层压力下降快,原油粘度高等问题,进行室内岩心实验,研究聚合物驱和二元驱对稠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元化学驱采出程度高于聚合物化学驱采出程度,且在二元驱的驱油过程中含水率下降的最低值更低,二元驱低于聚合物驱在驱油过程中的平均注入压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庆油田主力油层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急需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接续技术方法。本文针对聚合物驱进入高含水阶段后进行三元驱的可行性展开了研究,利用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条件的三元体系,模拟聚合物驱达到极限驱油效率后,开展三元体系极限驱油效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物驱达到极限采收率后,开展三元体系驱油能够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当弱碱三元体系中碱浓度较低时,聚驱后三元驱的采收率增加值较高,阶段极限采收率可达32.97%;当强碱三元体系中强碱浓度较高时极限采收率可达30.29%。在体系其他组成相同的条件下,基于强碱三元体系对注入系统和油层伤害较严重的问题,建议采用弱碱三元体系开展驱油生产。  相似文献   

17.
BEX二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是油田首次在二类油层开展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试验。2005年11月开展空白水驱,2008年10月,在水驱采出程度45.30%、综合含水98.45%的基础上开展三元复合驱,目前处于后续聚合物保护段塞阶段,中心井区已经取得阶段提高采收率24.43%,预计最终提高采收率28.0%。通过该试验进一步研究弱碱三元复合驱的注采状况和措施效果,结果表明: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在油田北部开发区二类油层提高采收率技术是可行的;弱碱三元复合驱效果明显优于聚合物驱;个性化设计和及时的措施调整保证了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已经进入聚合物后期阶段,为了对提高区块采收率,确保油田可持续发展,通过设计后续水驱不同含水阶段开展聚合物溶液驱油的注入参数,与数值模拟对二类油层注聚后期转后续水驱最佳时机研究的成果相互验证,结果表明了当含水为94.7%时,为转后续水驱最佳时机的含水界限。该结论对现场为二类油层注聚后期转后续水驱方案编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Combined low salinity water (LSW) and polymer (LSP) flooding is the most attractive method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Considerable research has investigated effective mechanisms of LSP flooding. In this study, 10 laboratory core flood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LSW injection into samples without any clay particles, the timing of LSW injection, and the advantages of adding polymer to the injection water for EOR. Secondary and tertiary LSW injections were performed on sandpack samples with different wettability states and water salinity. Tertiary LSW injection after secondary synthetic seawater (SSW) injection in oil-wet samples resulted in 13% more oil recovery, while the water-wet sample showed no effect on the oil recovery. Secondary LSW injection in oil-wet porous media improved oil recovery by 8% of the original oil in place (OOIP) more than secondary SSW injection. Tertiary LSP flooding after secondary SSW injection in the oil-wet sample provided a recovery of 67.3% of OOIP, while secondary LSW injection followed by tertiary LSP flooding yielded the maximum ultimate oil recovery of about 77% of OOIP.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EOR effects of LSW and LSP flooding were the results of wettability alteration, pH increase, improved mobility ratio, better sweep efficiency, and oil redistribution. In addi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wettability alteration is possible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clay particl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help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luid propagation through the porous media and an investigation of delays in reaching ultimate oil recov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