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详细分析一种双管正激DC/DC直流变换器的电路工作原理,对电路的功率损耗及其分布进行了讨论与推导。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电路参数条件下的损耗及效率计算结果,设计了一台150瓦原理样机。试验与测量结果表明,该变换器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变换器输出功率,实现开关管的ZVS,根据两组以上变换器交错并联的电路拓扑,提出了一种带辅助网络的两路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变换器次级电压的交错,使得滞后桥臂利用另一全桥变换器产生的交错电流实现ZVS.最后运用Saber软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正确性.这对大功率开关电源的研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克服非最小相位特性对控制器设计的影响.方法 将DC/DC升压变换器的输出电压控制问题转化为对电感电流的控制,并采用了串级结构的电压和电流控制器.控制器的外环采用PI控制算法,以电容电压为被控量;内环则采用非线性输出反馈控制算法,以电感电流为被控量.结果 DC/DC升压变换器的仿真结果表明,上述控制方案是可行的.结论 该种结构的控制器不但可使被控系统获得良好的动态特性,而且对负载电阻、电容、输入电压等参数变化有着很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4.
UC3842双管正激式单级PFC变换器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应用双管正激式单级PFC的拓扑结构,并通过复用MOSFET开关管,设计了一台基于UC3842的双管正激式单级PFC变换器样机。详细介绍了变换器的系统结构、主电路工作原理和驱动电路。通过对样机进行实测,得出其输出电压为48 V,输出功率为100 W,能够将储能电容两端电压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且实现了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电气隔离。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样机的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软开关变换的4个特征.以实用性、代表性的软开关DC/DC PH型变换电源为例,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它的工作原理,其中有产生ZVS的条件公式、基本典型电路图、工作时间波形图;结合工作模型分析了波形图中各个时间的对应关系;指出了软开关DC/DC变换器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8个问题;简述了今后软开关变换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低压大电流DC/DC变换器的各种拓扑结构中,倍流整流结构有着良好的性能.在倍流整流结构中,由于滤波电感电流的相互抵消,而大大减小了输出电流纹波.基于同步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利用闭环负反馈控制技术,采用损耗低的半桥倍流整流拓扑结构以及纹波消除技术设计一种低压大电流半桥倍流整流的DC/DC变换器.通过其工作原理的分析并利用Pspice仿真,验证了文中拓扑结构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光伏电源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光伏电源系统中如何将光伏阵列、储能单元与负载连接是十分重要的。该文提出一种新型的独立光伏电源系统。光伏阵列通过单向直流变换器与逆变器相连向负载供电,蓄电池采用双向直流变换器连接至逆变器输入端完成能量双向流动。并采用一种具有良好动态和稳态性能的双模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算法,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介绍了基于DSP的新型独立光伏电源系统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8.
基于混杂系统理论,分析了DC/DC功率变换器在连续工作模式下的动态特性,采用 步离散法得到一个占空比控制变量与连续变量直接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即分段仿射(PWA)模型。结合预测控制方法,在建立的数学模型基础之上,设定系统的二次型性能指标,并引入预测误差对系统的输出进行反馈校正,通过性能指标的优化计算得到占空比控制信号,由此出设计预测控制器。以Buck功率变换器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个开关频率为400 KHz的实验样机,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Buck-boost DC/DC变换器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便携式电子设备一般采用锂电池供电,随着低电压装置使用量的增加及其多功能化的增强,有效的电能管理技术成为这类设备延长电池寿命的有效方法.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buck-boost变换器的拓扑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对这种变换器所做的仿真结果表明,新的控制方法能缩短过渡时间,减小过渡时的超调,有效延长了锂电池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种可以完成能量双向流动的双向DC/DC变换器,通过D/A芯片控制开关电源芯片反馈端电阻的参考基准,实现开关电源输出电压线性可调,将该方法结合单片机程控,完成了双向DC/DC变换器的测试.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并且具有控制精度高、效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基于DSP移相控制的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系统结构的介绍,分析了移相控制算法的实现方法.采用TMS320LF2812 DSP为控制内核,设计出的移相控制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程序,实现了对一台12 V直流输入、开关频率为20 kHz,额定功SD率为1 KW的DC/IC变换器样机控制,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善DC/DC升压变换器的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自抗扰控制(LADRC)的双环DC/DC变换器控制策略.首先,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推导出DC/DC升压变换器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的传递函数;其次,通过设计线性扩展状态观测器(LESO)和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律(LSEF)来实时估计和补偿外部的干扰和内部的不确定性;最后,利用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控制器的可行性.实验结果显示,该控制器比传统双环PI控制器具有更佳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因此该控制器可用于稳定变压器的直流母线输出电压.  相似文献   

13.
根据boost型DC/DC变换器的EL(EL,Euler-Lagrange)模型和无源控制理论,设计了无源控制器。由于无源控制理论是基于能量控制,属系统的本质控制,则无源控制器具有简单、鲁棒性好及工程易于实现的特点。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boost型DC/DC变换器无源控制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UC3842的反激变换器与斜波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C3842是高性能电流控制型脉宽调制(PWM)芯片,以其为核心的开关电源电路成本低廉,结构简单.但反激变换器在电流连续模式(CCM)下运行,占空比大于50%时,系统会在有扰动时发散或双闭环调节时产生分谐波振荡,使这类电源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分析了系统控制不稳的原因,研制出能使扰动得以收敛的斜率补偿电路,电源能在小于0.1%的电压调整率,低于3%的负荷调整率的状态下,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5.
在轻负载条件下单组全桥变换器在滞后管关断后存在输出变压器次级短路、初级有环流存在的现象,使得变换器的控制复杂,轻载时变换器效率不高。为了提高大功率变换器性能,解决变压器次级短路问题,提出了一种输出带耦合电感的变换器拓扑,实现了滞后桥臂开关管的零流关断和零压开通。然后,分析了所提出的变换器电路的工作原理,给出了关键参数的设计。最后对变换器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16.
由于目前复合电源系统中只用一个单输入DC/DC变换器存在稳定性差,蓄电池使用寿命短的现象,而使用两个单输入DC/DC变换器又存在结构复杂、可靠性差的缺陷.因此设计了一种基于纯电动汽车的双输入双向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通过将蓄电池、超级电容作为双输入电源接入其中,使二者的输出电压更加稳定,有效地保护了蓄电池,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同时,只使用一个DC/DC变换器使系统结构得到简化,提高了可靠性.对所提出的DC/DC变换器在纯电动汽车不同工况下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DC/DC变换器能够满足电动汽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特点,使得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电压稳定性较差。设计了一种基于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的大功率、宽工作范围双向DC/AC/DC变换电路,对变换电路进行了原理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根据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直流母线电压的不同运行状态,设计了控制策略,通过控制能量在超级电容器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之间相互传递,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电压稳定性。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设计电路的正确性、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运行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电源管理模块.该模块可以针对锂电池的宽电压输入进行DC/DC转换,采用同步降压一升压转换结构,实现额定电压输出.分析节点不同模块的工作特性,采用不同的微功耗同步降压-升压DC/DC转换器进行设计,并给出了具体的元器件选型方案.经实验测试和实际应用,该模块的转换效率可达85%以上,有效地提高电池的使用效率和节点能量利用率.特别是该模块符合便携式设备的需要,利于该模块与其他产品的结合,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 Viswanathan K为消除普通BOOST DC/DC变换器的非最小相位特性而提出的三态Boost DC/DC变换器,为进一步提高这种电路拓扑的性能,在建立了变换器状态空间平均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其多变量、非线性特点,采用输入输出线性化将其转化为一个完全可控的线性系统,在此基础上应用现有成熟的线性控制策略进行了控制系统的设计,并且采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这种非线性控制策略可以确保输出电压在大范围内恒定可调,且即使存在大范围扰动(输入电压和负载变化均较大)的情况下,系统也可以确保稳定性和良好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