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探索具有中国建筑传统内涵的现代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固有文化、政治和生活的综合体现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 ,有许多宝贵的建筑遗产值得保存 ,也就是说要将祖先遗留的固有建筑文化加以整理 ,去粗取精搓揉在现代建筑中去 ,促使中国的新建筑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深圳的现代建筑应当有别于於西方 ,也应当不同於香港建筑 ,因为香港是英国殖民时期发展起来的香港 ,所以它受英国影响颇多 ,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在香港有民族形式内涵的建筑不多。所以中国的建筑师们应当着重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建筑内涵 ,也要研究西方建筑的优点 ,吸收它们的成就 ,力求创建有民族传…  相似文献   

2.
田斌 《建筑》2000,(5):28-29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 ,应先理解这样一个概念 :建筑是一种文化。准确地说 ,建筑是文化的具体体现。关于文化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文化是历史的积累和沉淀 ;文化是一种抽象概念。抽象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但抽象的东西总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就像文学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表现出来一样 ,建筑就可看作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我国虽然没有从立法上肯定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但在建筑理论界对此早已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中介空间从单体建筑,群体建筑,城市三个层次作了较透彻的分析,指出了正是这些中介空间使得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形体与空间相互依存,并形成多样而富于变化的人性空间。  相似文献   

4.
百年来中国建筑的变化多矣.我以为最重大也最根本的变化是在过去100年中.我国建筑领域逐步实现了历史性的转轨与转型。于是.在今天的中国到处都可见到两类建筑.一类是老式建筑.一类是新型建筑.前者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后者非中国固有.是百年来建筑转轨与转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赖奕堆 《中外建筑》2007,(12):93-95
设计规模及要求:1建筑立意:要求以中国传经文化作为构思原点,可取中国文字、诗歌、绘画、音乐或建筑空间等任何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事物作为建筑母题或原形,使之融于建筑形态中,并在建筑说明中阐述。  相似文献   

6.
许蓁 《中外建筑》2000,(6):12-13
本文作者指出传统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它不仅具有文物和审美价值,而且保留了建筑艺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的存在、延续和发展取决于它所依存的文化 在现代建筑的冲击下,传统建筑正面临着“神”与“形”分离的尴尬局面。因此我们必须摆脱传统建筑特有的单纯性和朴素性,以一种开创性的、多元化的建筑形式体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蔡军  张健  玄峰 《华中建筑》2006,24(3):3-4
当前的中国建筑中,传统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人们在热衷于建设“地球村”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挟持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该文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探讨应如何看待当代中国建筑中的传统与现代。  相似文献   

8.
民居作为人们居住的一个场所,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在进行民居的建设时,不仅仅考虑到民居的实用性,同时也考虑民居的艺术性。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每个朝代的民居均具有自己的特征,能够很好的结合当时朝代的文化特征,同时每个区域的民居风格都跟区域的文化紧密相关。可以说传统民居是艺术与实用的一种结合。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的不断推进,有着越来越多的建筑在城市中兴建,这些建筑风格在不同程度上受我国传统民居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这种迹象也越来越明显。在本文,我们具体的来谈一谈这些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延续城市空间,汇入城市历史—镇江博物馆新馆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追朔镇江历史文化博物馆的渊源,从而对“历史文化环境”进行新的解析和对博物馆建筑进行新的构想,并结合杜会学、建筑现象学、建筑符号学等理论,汲取传统地区的地域文化、符号、材料、技术等元素,赋予和拓展了镇江历史文化博物馆新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1.
史建 《城市建筑》2010,(12):11-14
本文将2003年看作实验建筑的终结和当代建筑的起始,提出的"当代建筑"概念,不仅仅基于当代艺术理论界对现代性的反思,以及对"当代"、"当代性"等理论议题的既有探究,也是面对中国建筑近十年剧变,应对与阐释的迫切需求。文中分别从本土、都市、场所、未来和景观语境,概括了中国当代建筑的几种趋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建筑史教学方法漫谈——中国建筑史教育系列之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玄峰  蔡军 《华中建筑》2009,27(12):199-199
该文根据“中国建筑史”的科学内容及其特点结合教育实践,就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手段提出几种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诸葛净 《时代建筑》2014,(1):166-169
文章通过对1953—2003年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与写作中对象、问题、方法、观念的梳理,审视建筑历史写作在"中国建筑"慨念的建立与转变中的作用,以及建筑观念变迁对历史写作的影响。文章指出,对于中国建筑定义的寻求构成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与写作的首要问题;而建筑学观念的改变决定了历史学家建构"中国一建筑一传统"的问题与话语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4.
引入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文化圈、文化区域的形成与演化、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综合等若干问题进行全新视角的探索,将有助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工作。本文简要介绍重要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对象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程琼  秦洛峰 《建筑与文化》2009,(10):102-103
本文从空间和自我意识入手分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空间和空间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建筑史上发展最快、社会环境最好的时期,当代中国建筑师在建筑领域尤其是地域建筑创作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实践成果。该文立足于对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成长背景及其地域建筑思想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以期为后学者提供参照范式,为当代中国建筑创作提供设计资料;对国内相关学术动态及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并指出研究的意义和期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刘月 《华中建筑》2007,25(2):139-140
建筑是划分空间的艺术,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具有多向度的美学内涵.合时、空于一体的流动美,是以群为布局特点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布扎传统看中国当前的建筑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建筑教育自创办之初就与“布扎”建筑教育体系密不可分,这种联系一直成为影响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的重要因素。在我国长期的传承与改革的过程中,对“布扎”传统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但其仍然在影响着我们;本文从分析布扎传统对我国建筑教育影响的角度,探讨中国建筑审美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浅谈在全球现代主义教育盛行的今天,对传统进行扬弃与发展,去芜存菁,探究我国建筑审美教育的优势与不足,找到一条适合当前国情的教育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9.
朱锋 《城市建筑》2014,(15):19-19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设计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以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文章对于当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建筑空间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