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致辞     
正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朋友文化建筑是一种建筑类型,亦或是建筑学的概念,或者是一个建筑研究的范畴,恐怕还没有定论。我觉得我们甚至很难为这个名词作出一种身份性的定义,但是很显然文化建筑作为建筑文化中的一个焦点命题已日益进入到我们的思考空间,因此值得展开多维度的研究并邀请国内外专家一起来深入探讨。我记得在2003年,中国和法国互办文化年时,当时我作为中方艺术展览项目的总策划人,和法国的许多同行们,共同商讨不同类型的展览项目,  相似文献   

2.
《建筑创作》2014,(3):174-175
我有过许多在中国工作、演讲、建造的机会,我总是会感受到不同的东西,并感到十分兴奋。对我而言,中国与西方国家很大的不同在于一种对明天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好奇。这是一种西方国家在上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的心态。南亚正在快速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作为建筑师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对发现新事物的渴望,对我们创造力的渴望。这是十分激动人心的。也强迫着你超越自己!我在中国尤其是北京有许多建筑师朋友。我们经常讨论建筑的未来,特别是建筑教育的发展,鉴于我自己正在法国创立一所新的建筑学校。这所新的国际学校——建筑创新与创意策略综合学院——是开放的,非传统的,合作的,革命性的:是21世纪建筑学习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3.
正如李保峰教授所说,他和绿色建筑结下不解之缘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但他一旦有了那个改变命运的契机,绿色建筑就成了他人生的目标。研究、教育、实践和推广!而我和李教授结缘,也是一种偶然和必然。早在今年8月,我们《中外建筑》就已经把“绿色建筑”作为明年杂志定位的“焦点”,而在10月底召开的《中外建筑》杂志理事年会上,我们就请来了李教授主讲,“绿色建筑的思考”。当然,我一旦认识了李教授,那种对他的敬佩之情就变成了一种强烈的愿望,采访他,解读他,并一起为他的事业而祝福!  相似文献   

4.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审美。图形之美、空间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材料之美,沉醉其中。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文化。史学之美、哲学之深文学之妙、及至生活万象,涵括其中。  相似文献   

5.
正如李保峰教授所说,他和绿色建筑结下不解之缘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但他一旦有了那个改变命运的契机,绿色建筑就成了他人生的目标.研究、教育、实践和推广!而我和李教授结缘,也是一种偶然和必然.早在今年8月.我们《中外建筑》就已经把"绿色建筑"作为明年杂志定位的"焦点",而在10月底召开的《中外建筑》杂志理事年会上,我们就请来了李教授主讲,"绿色建筑的思考".当然,我一旦认识了李教授,那种对他的敬佩之情就变成了一种强烈的愿望,采访他,解读他,并一起为他的事业而祝福!  相似文献   

6.
UED:什么样的环境影响您成为了一名建筑摄影师?ErietaAttali:我的成长方式决定了我的职业选择。成为一名摄影师完全实现了我的奇思妙想。我出生于特拉维夫,在伊斯坦布尔和雅典长大。在这三座城市的生活经历给予了我一种特殊的建筑情结,起初是历史悠久的古迹遗址,之后则是各种各样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7.
岳麓书院作为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学府,无疑有着一种恒久的、可以继续传承的东西.是建筑还是山水植物,抑或是空间产生的氛围? 建筑作为一种学科或者专业,它的魅力和挑战就在于促使人不断思考.对我来讲,建筑是让我去独立地思考、同时不断处于思考状态的职业. 什么叫文化?在不同地域环境中生活的人会生成特定的习惯,他们对于人工和自然关系会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人造物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存在于自然之中,不需要跟自然产生任何的关系.我把这样的一种状态叫做人工的自成,也就是自我完善的一种人造物.  相似文献   

8.
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和阅读《建筑学报》? 《建筑学报》如何伴随您的职业生涯? |关肇邺| 我是一名《建筑学报》的长期读者.我于1948年入清华大学营造系学习建筑,当时基本上没有什么书刊可看.《建筑学报》建刊之前,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只能读到几种美国的建筑杂志如Pencil Point、Architectural Record、Architectural Forum及法国的Architecture dau jourd hu等.解放之后,又增加了苏联的几种杂志,如《莫斯科建筑与建设》等.从《建筑学报》发刊第1期起直至现在,我始终订阅.其中由于自第1期至1956年间我的住处在学校的分配下搬过7次家,丢失了不少东西.由1957年起,我便将每年的《建筑学报》装订起来以便于保存,以后再没缺失过.但是50多年来的“学报”占去了我不大的书房一大片墙面.对我来说它不仅是一种读物,也带有纪念和文物收藏的意义了.  相似文献   

9.
我的经验     
脱出功能主义我1938年大学毕业的时候,现代建筑已经孕育着形式上的危机。现代建筑,否定了过去的一切传统和形式,自称是理性主义或者功能主义,事实上被一种不费力气得来的白色方盒子的概念所主宰,似乎这就是它的真正面目了,其实不过是原点。现代建筑先驱者在否定过去传统的这场斗争中所取得的结果,已经毫无阻拦地被当作天经地义的事实。我不能说这种现代建筑已经丧失了生命力。但我确实强烈地受到勒·柯布西埃的吸引,他似乎正独自努力从原点爬起,精心地从事他的设计,力图提高建筑的艺术水平。 1951年我访问欧洲的时候,看到即将竣工的马赛公寓。我感到有一种从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建筑那里感受到的  相似文献   

10.
一、建筑与照明 建筑照明是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建筑物的一项技术设备,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它还担负起建筑装饰的任务。刘秀峰部长在论述建筑的特点和构成的要素时说:“建筑物首先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包括生活、生产和文化的需要),同时又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审美要求:它既是物质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作;既是实用功能和美感作用的统一,又是科学技术和艺术技巧的统一。”①由于建筑照明的实体——灯具,是一种实用工艺品,要求艺术性、科学性和工艺性三方面的综合考虑,所以我认为上述论点是十分确切的,对建筑照明同样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1.
建筑如诗     
<正>建筑的精髓在于严谨我想提出的是建筑的精髓依赖于某些不可或缺的元素。建筑应具有严谨、依据充分、合乎逻辑且简约的特点。为了突出严谨性在建筑学中的重要地位,我斗胆将它与诗歌比较。建筑是诗歌艺术,但是有谁胆敢提出将建筑比作诗歌呢?如果有,他必须认同一种涉及建筑专业核心问题的建筑理念。这正是我在这里想提出的问题。我提出将建筑比作诗歌,勿容贅言,这是"建筑的精  相似文献   

12.
秩序     
建筑空间是我研究的主要领域,以我之见,它是建筑的核心问题。这个题目既没有历史的地位,在新旧的教条中也没有提到过。甚至柯布西耶在他的基本主题中也未暗示,他用瑞士式的极度精确表达了他自己对建筑的看法:“建筑是在光线内部组合的公认的、恰当的和宏伟的体积规则。”这里,他没有提到建筑空间。然而,纯粹主义是首先将立体派带进建筑的一种方法:纯粹的形态作为一种构架将计划安置在立体派的空间中。  相似文献   

13.
UED:在您看来,什么是建筑?贝克尔:建筑中永远都有更多值得我去探索的东西。建筑物需要沟通,建筑则要求一种强烈和融合的形式。现在我最重视的事情是一项工作在何时才能对广泛的公众产生交流性、开放性和易用性。建筑表明其自身就是一系列丰富且复杂的特性的集合,其中还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14.
建筑是一种制造禁区的艺术。当你利用一块土地在上面建一道墙的时候,你就毫无疑义地开始了建筑。你把这块地分成了两部分,于是,你就自然地制造了一个分隔。如果你处在了一面,你就不是处在另一面。这种行为无疑就是一种权限的行为。我们怎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既能建造、改造或建设而又能不使你的建筑周围的风景失色呢?当然,这是和建筑的规模无关的,而更多的是与材料有关的,甚至更多的是与你对建筑的期望有关的。这就引发了我要让我的建筑“起死回生”。就我而言,在材料方面,我更倾向于风景,而非建筑本身。今天,建筑的材料已经不再是玻璃、混凝土和金属了;它就是现有的土地,在它上面我们进行各种渗透和循环。□——多米尼克·佩罗  相似文献   

15.
1995年我第一次去法国考察,对法国的 建筑发展有了直观的了解。欧洲古典建筑的 成就真可谓登峰造极,然而最使我感到激动 的是巴黎的近现代建筑,在这些气势恢弘、 技艺精湛的建筑面前,我的内心深处感到一 种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16.
认识建筑     
从幼年到壮年,我的第一感觉是人离不开建筑,因为我们是生活在建筑之中的。从乡村到城市,我有一种特别的体验,我们是建筑的一部分.整天在建筑之间奔波。  相似文献   

17.
杨志疆自述     
<正>我的东大经历"东南"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种设计哲学。求真、务实、严谨,以及对建筑最本体的价值追寻。东南关注的是培养追求建筑品质的"大匠",这是一种非常正面的建筑观。在东南读博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导师齐康先生。齐先生的钢笔画在中国建筑界独具一格,所以他也希望我们一定要多抄图,以培养心手合一的设计感觉。齐先生能随手画出若干世界知名建筑的平面和总图,令人钦佩。他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求  相似文献   

18.
我们创作建筑的目的是要让它成为一种对场所的反映,而不是场地上竖着的某种形式. 建筑——这个被我们称为建筑的东西,是一种观察世界、思考世界、质疑世界、适应世界的方式.它需要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一种面对我们观察结果的坦率态度和一种果断行动的意愿,而没有其他的选择. ——汤姆·梅恩 不要主观想象建筑是什么样子,让你所感受到的事物本身的秩序来告诉你应该怎样去设计. 我自己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物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试各种媒体的变数,在每一次设计中,重新发明每一间事物.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直到你实际着手进行.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开始移动了.  相似文献   

19.
正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建筑实验室[AaL]主持人、华科优建工程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建造我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探索建造的可能性,回到建筑的本体,在那些传统模式化的建造方式之外,建筑物的可能性在哪里?建筑物是如何带有本能色彩地对重力做出反应?或者说,我们还能称之为"建筑"的边界线在何处?在"天空之城"中,建筑和环境呈现了一种模糊的状态:竹子既是景观,也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建筑是"被组织的自然",所谓"空间",具有纯粹的自然属性,仅仅通过几何序列传达建筑师的设计经验。之于我,建筑学本身更接近建造:为什么建造?用什么建造?如何建造?我经常尽量抑制建筑师形式先行的职业习惯,去关心一个房子究竟可以怎样"生长"出来,形式是否是我能接受的结果,或者说如何去引导和改善最原始和本真的结构诉求。我更喜欢把建造当做一种兴趣,甚至是一种去了解世界的方式,因为尝试去连接不同材料着实是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正UED:对于"建筑"与"建筑之外"您是否有清楚的界定?是怎么界定的?曹晓昕:建筑和建筑之外是有清晰的界定的,至于怎么界定我觉得没意义,因为建筑设计就是大设计圈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复杂的一部分,做好建筑设计不能表示全部通吃,但很多地方尤其是方法上是通的。赖军:建筑和建筑之外的界限现在正在被打破,我认为应当突破我们通常理解的建筑设计的范畴,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灵感的来源是生活本身。这种感悟超越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对建筑本身的思考。建筑形式同样也可以从建筑之外得到启发和借鉴。冯果川:我觉得建筑的边界是模糊的,变动的,多角度的,很难界定。从我个人的角度,建筑是关于身体的空间性的构筑物。这并不是为了给建筑一个定义从而分出"建筑"与"建筑之外",而是为了说明我关心的建筑的一些特点:身体、空间、建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