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比较3D叠后成像与3D叠前成像对地塬相干、地震振幅和地震振幅变化的影响。我们发现即使在两种成像方法中部使用横向不变量〖v(z)〗的(宏观)速度模型,使用相干性和振幅梯度,叠前或像改善的分辨率和振幅保持导致更精确地圈定边界和较好的成图。  相似文献   

2.
低信噪比、绕射波干涉和与倾角有关的一些问题(即:反射点分散、与倾角有关的NMO以及反射角度)使得可靠的AVO分析成为一项困难的工作。叠前时间偏移(PSTM)使得绕射波收敛,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并减少了与倾角有关的一些问题。此外,在从地震数据中提取与偏移距有关的信息之前,通常需要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并且在真实地震数据和一维地下模型合成数据进行比较之前PSTM是必须的。我们提出了一种二维频率波数域共偏移距叠前时间偏移算法。为了能正确地完成振幅处理,在进行偏移之前需要进行三维数据到二维数据的转换,这种转换是通过对非平面几何扩散数据的校正来实现的,利用偏移的最大倾角随旅行时和偏移距的增大而减小的原理减少偏移假象。在进一步处理之前的最后一个处理步骤是对二维几何扩展进行校正,并且去除在偏移中隐含的NMO校正。两组海上数据的实例表明,数据的质量在叠前时间偏移之后得到了提高,并使得后续的振幅分析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3.
来自英国北海的海洋地震资料首次表明振幅随着偏移距和方位角的变化。通过对一套特别选择的数据组中覆盖层的定量影响的处理完成了这项研究。沿着二维沿线白垩底部反射振幅变化被解释为由于裂缝产生的地震各向异性造成。对与裂缝走向垂直的测线上在较大的偏移距位置存在明显的变暗特性。这仅仅在裂缝含油的区域出现这种特征,并与理论和全波模拟预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3—D叠前地震偏移对地震相干性和振幅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比较3-D叠后成像与3-D叠前成像对地震相干、地震振幅和地震振幅变化的影响。我们发现,即使在两种成像方法中使用的(宏)速度模型是横向不变的(υ(z)),叠前成像改善的分辨率和振幅的保持仍会导致更精确地定义边界,并因而由相干性和振幅梯度更好地描绘轮廓。  相似文献   

5.
真振幅频率——波数域共偏移距偏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信噪比,绕射波干涉和与倾角有关的一些问题使得可靠的AVO分析成为一项困难的工作,叠前时间偏移(PSTM)使得绕射波收敛,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并减少了与倾角有关原一些问题。此外,在从地震数据中提取与偏移距有关的信息之前偏移,通常需要进行叠前时间偏 真实地震数据和一于下模型合成数据进行比较之前PSTM是必须的。了一种二维频率波数域共偏移距叠前时间偏移算法。为了能正确地完成振幅处理,在进行偏移之前需要  相似文献   

6.
我们介绍了一种地震反射数据的3-D保持振幅叠前深度偏移法(PAPsDM)它是以射线加Bom近似法为基础的,射线加Bom反演方法使模型中摄动能够定量恢复,通过采用3-D非均匀平滑速度场的动态射线追踪和波前构成(WFC)方法来计算格林函数,PAPsDM在单个处理机Su9nSPARC20工作站上可以实现,要特别注意CPU的效率和所需内存,我们把它应用于3-D实际海洋数据集(13G字节)大约需要一周的CP  相似文献   

7.
通过制作具有不同岩石物理参数(纵波速度、泊松比)的理论模型,我们研究了不同纵波速度下泊松比对AVO梯度的影响。基于这种研究,确定了理论AVO梯度与由实际背景地震反射(不含气区)得到的AVO梯度之间的关系,计算与炮检距有关的校正系数,对实际地震资料中存在的剩余振幅误差进行综合校正,达到突出真正的AVO响应及振幅保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9.
10.
AVO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德威  唐云 《石油物探》1989,28(4):1-11
振幅随偏移距变化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深受勘探地球物理学家的青睐。这项技术称之为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其方法是把CMP道集转换成CMP—角度道集,然后比较大入射角与小入射角道之间的能量关系,再用简化的Zoeppritz方程在CMP—角度道集内作振幅与Sin~2θ的线性拟合,提取岩性参数。用这些岩性参数作的剖面将为直接寻找油气藏提供解释依据。本文着重讨论AVO的实际应用,且以P波叠加与CMP叠加之间的差异分析为主。  相似文献   

11.
裂缝性储层AVO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预测储层中的有利裂缝发育带及裂缝发育的主方位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储层中存在裂缝时,流体与致密岩石的巨大物理性质差异形成一定规模的物理界面,引起储层地震波反射特征的改变,成为地震剖面上反映裂缝存在的重要信息。AVO分析方法所表现的方向性,可从三维道集的地震资料中分析出不同方向上的地震属性参数变化,这些参数与地层的各向异性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当储层存在一定方位的裂缝时,其弹性参数会表现出方向性差异,这种差异能被AVO方法有效地检测。通过对不同方位角裂缝储层AVO模型研究得出:当地震波传播方向与裂缝走向的夹角逐渐增大时,反射系数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含水平裂缝地层的曲线斜率逐渐减小,地层的AVO截距逐渐减小,斜率逐渐增大;垂直裂缝地层的曲线斜率逐渐增大,地层的AVO截距逐渐增大,斜率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2.
火山岩AVO正演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岩石的孔隙度、流体饱和度等信息是影响AVO(地震波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重要因素.根据松辽盆地北部某地区全波列测井数据,利用Gassmann方程对含气性地层进行了流体替换研究,分析了孔隙度及含气饱和度变化对地层AVO的影响,正演研究表明,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是识别气藏的有效属性.AVO的响应表明,对松辽盆地北部某地区低孔隙度火山岩储层,孔隙度的变化对AVO的影响要大于流体的影响.AVO截距(P)和斜率(G)交会分析表明,P属性对含气饱和度变化要比G属性敏感.  相似文献   

13.
水平井开发基础理论─—物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概述水平井开发技术的基础上,用电解模型,根据水电相似原理,对水平井开发过程中井筒附近压力分布,油藏中压力场的形态,影响水平井单井开发效果的因素,水平井和直井联合布井情况下的开发效果等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用本模型的实验结果对目前水平井产量计算的经验公式做了验证,最后提出了系统研究水平井开发理论的思路和构想。  相似文献   

14.
水平井开发基础理论─—物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概述水平井开发技术的基础上,用电解模型,根据水电相似原理,对水平井开发过程中井筒附近压力分布,油藏中压力场的形态,影响水平井单井开发效果的因素,水平井和直井联合布井情况下的开发效果等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用本模型的实验结果对目前水平井产量计算的经验公式做了验证,最后提出了系统研究水平井开发理论的思路和构想.  相似文献   

15.
在AVO处理中,振幅补偿是关键的一步,可以用合成CDP.道集(亦可称之为AVO正演模型)作为依据,使振幅补偿更为合理。此外,还可根据AVO正演模型确定气层的AVO异常类型,为AVO解释提供依据,中介绍了Promax二维地震资料交互处理系统AVO正演模型的处理流程,并给出了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在 AVO处理中 ,振幅补偿是关键的一步。可以用合成 CDP道集 (亦可称之为 AVO正演模型 )作为依据 ,使振幅补偿更为合理。此外 ,还可根据 AVO正演模型确定气层的 AVO异常类型 ,为 AVO解释提供依据。文中介绍了 Promax二维地震资料交互处理系统 AVO正演模型的处理流程 ,并给出了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Ȼ����������ģ��ʵ�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自行设计的天然气运移物理模拟装置,研究天然气在运移过程中所发生的组分分异和碳同位素分馏特征,目的是了解天然气在不同疏导层运移过程中所发生的组分及同位素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天然气在运移过程中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成分色层效应和碳同位素分馏现象,粘土矿物对天然气中重烃组分具有较强的束缚能力,甲烷碳同位素对运移条件及过程较为敏感。本项模拟实验对进一步认识天然气运移过程中组分和碳同位素变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褶皱—冲断体系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褶皱冲断带是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滑脱层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显著作用。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在模型中设置2套滑脱层,并改变其厚度和位置,研究了褶皱冲断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双滑脱层褶皱冲断带中,主要形成自底部滑脱层向上传播的正向逆冲断层,断层以前展式发展,岩层在上部滑脱层以上弯曲形成断层相关褶皱。当2个滑脱层距离相近时,作为一个整体对断层起控制作用,形成的正向逆冲断层数目少,有利于反向逆冲断层形成;与2个滑脱层距离较远时,下部滑脱层对逆冲断层起主要控制作用,形成较多的正向逆冲断层和较少的反向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20.
深盆气成藏门限及其物理模拟实验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深盆气藏是特殊机理形成的一种储层致密的天然气藏。勘探实践和物理模拟实验表明 ,深盆气成藏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地质门限 ,这一门限可以用储气砂层的临界孔喉半径表达。只有在低于临界孔喉半径的致密砂层中 ,当深盆气分子膨胀力小于致密储层孔喉毛管力与上覆水静压力之和时 ,天然气才能在水封条件下形成深盆气藏。已发现的所有深盆气藏的孔隙度均小于 1 2 %和渗透率均小于 0 .987× 1 0 -3 μm2 。常温常压下的物理模拟实验证明 :单一微细玻璃管直径大于 0 .3cm时 ,水不能封气而形成“深盆气藏”;漏斗状玻璃管的水封气门限为 0 .1 0 2~ 0 .35 9cm,且随夹角增大而减小、随注气速率增加而增加 ;单一填砂粗玻璃管的封气门限取决于所装砂粒粒径的大小 ,粒径小于 0 .0 5~ 0 .1 mm的砂粒能够封气。实验条件下和实际地质条件下的门限值差异大 ,反映了温压条件和介质的润湿性等因素对深盆气成藏门限的影响 ;所以 ,不能将地表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套用到实际地质条件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