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嵌岩桩承载性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3个场地8根埋设有应力测试元件的嵌岩桩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嵌岩桩桩端阻力占桩顶荷载为9.4~30%,表现为端承摩擦桩;嵌岩桩与非嵌岩桩荷载传递性状相似,土层、岩层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均对桩的荷载传递起着较大的作用;岩层的摩阻力发挥均大于1100kPa  相似文献   

2.
李婉  林育樑  陈正汉 《工业建筑》2005,35(Z1):492-496
以南宁软质岩中的嵌岩桩为研究对象,借助有限元ANSYS软件的结构静力分析功能,进行了嵌岩桩的有限元计算机模拟试验。探讨了桩的长径比、嵌岩深度对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性状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与已有研究比较表明,用ANSYS软件模拟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性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岩溶地区长嵌岩桩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军  周强新 《山西建筑》2010,36(20):95-96
通过综合分析嵌岩桩荷载传递机理,结合山区高速公路下伏岩溶的嵌岩桩工程特点,确定了桩身荷载、桩身内力、竖向位移沿桩深度的变化规律,优化了山区高速公路典型下伏岩溶及工程地质条件下的长嵌岩桩的嵌岩段钢筋布置及桩身配筋,从而使长嵌岩桩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4.
确定嵌岩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的荷载传递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荷载传递解析法研究嵌岩灌注桩桩周及桩底荷载传递性状,并针对实际工程中桩周土体的加工软化和加工硬化型土的不同情况,建立了各种土体与岩层的衙载传递统一模型。对于桩端荷载传递机理,考虑嵌岩灌注桩桩端沉渣的影响,采用桩端阻三折线模型。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桩侧土(岩)与桩端岩层阻力的发挥程度,导出了桩顶沉降量与桩顶荷载之间的关系式,由此可通过控制桩顶沉降量来确定嵌岩灌注桩的桩顶竖向承载力。最后,以试桩结果检验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研究   总被引:58,自引:3,他引:5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研究了国内外20余年来对本课题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通过对150例现场实测资料和两例原位长期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出了嵌岩桩在竖向荷载下桩端阻力分担荷载比(Q_b/Q)随桩的长径比(L/d)而变化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与通常认为嵌岩桩均属端承桩的传统观念迥然不同。并阐述了形成这些规律的机理;探讨了不同长径比的嵌岩桩可能成为端承桩或摩擦端承桩的必要条件,以及嵌岩桩适宜的嵌岩深度。认为当不符合所述条件时,桩一般不宜嵌入中等风化程度以上的岩层。最后,提出了能反映上述规律,而用经验参数确定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合理的计算通式。  相似文献   

6.
用荷载传递法计算深长大直径嵌岩桩单桩沉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考虑到嵌岩桩所处土层、岩层特点,采用双折线荷载传递函数,用荷载传递法导出深长大直径嵌岩桩单桩沉降计算的解析公式.利用导出的单桩沉降解析公式,根据所收集的35根南京地区深长大直径嵌岩桩试桩资料,采用非线性优化方法,进行了荷载传递函数参数的识别分析,得到了南京地区大直径嵌岩桩沉降计算荷载传递函数参数值,所导出的参数值可用于单桩沉降计算.  相似文献   

7.
大直径泥质软岩嵌岩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性状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东部地区主要是南京地区采用的大直径泥质软岩灌注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性状进行了研究,在分析11个工程20根试桩的静载试验资料和实测应力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泥质软岩嵌岩桩的荷载传递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8.
徐新跃  徐策 《工业建筑》2005,35(Z1):497-500
结合现场嵌岩桩试桩资料,对嵌岩桩的竖向承载机理、嵌岩深度、端阻力、桩侧阻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嵌岩灌注桩的承载特性、荷载传递机理、不同桩长的桩在不同荷载水平下的受力性状及桩长压缩规律,得出对嵌岩灌注桩的设计、施工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倾斜基岩上嵌岩桩稳定性近似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大直径嵌岩桩的荷载传递特点,对影响嵌岩桩稳定性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倾斜基岩上嵌岩桩稳定性与嵌岩深度,岩岩直径及其围岩的力学性质有关,并提出一个简化的计算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广东某电厂大直径嵌岩桩静载及阻力分布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直径嵌岩桩静载与桩侧阻力、端阻力分布现场测试,分析讨论了嵌岩桩在荷载作用下的P-S关系特性以及端阻力、侧阻力分布规律,进而得到嵌岩桩荷载传递基本规律及承载力特征。  相似文献   

11.
深长嵌岩桩是指嵌入岩层深度较大的桩,一般的试验方法难于准确测出嵌岩桩岩层的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双荷载箱技术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将两个荷载箱埋置于桩身特定位置,按照不同的加载次序,可分别测出指定桩段的极限承载力,可解决部分传统试桩难以解决的问题。实测结果表明:该地区大直径深长嵌岩桩的桩顶的曲线主要是缓变型为主;从桩侧岩层摩阻力来看,勘探报告所提供的岩层极限侧阻力数值偏小;从桩侧、桩端阻力分布来看,在软岩地区嵌岩深度大小对承载力影响较大,嵌岩比越大,相应的承载力越大,变形越小。  相似文献   

12.
DX挤扩装置及DX多节挤扩桩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介绍了一种变截面桩———DX多节挤扩桩 (简称DX桩 )的挤扩装置构造与原理 ,及其施工程序与施工特点 ,并分析一个施工现场的DX桩的受力特性和荷载传递机理。  相似文献   

13.
单桩非线性分析的半解析半数值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昭然  李建文 《工业建筑》2002,32(10):42-44
在分析了桩侧摩阻力和桩周土剪切位移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单桩非线性分析的半解析半分析方法 ,该方法可以分析位于多层介质中单桩的非线性位移。在该方法中 ,采用了两种模型 ,第一种为Randolph提出的解析式 ,该方法可计算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土的位移的和桩周土的剪切应力 ,另一个模型为双曲线模型 ,该曲线可用来描述桩侧摩阻力与桩周土的局部剪切位移的非线性关系。该计算方法所得到的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以及有限元计算结果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14.
大直径嵌岩桩承载特性的现场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嵌岩桩是一种钢筋混凝土现场灌注桩,桩身弹性模量与岩石地基弹性模量相接近,当桩身嵌入岩层后,能牢固地结合成为共同受力的整体结构.通过现场试验(静载荷试验和动测试验)分析,得出嵌岩桩的承载特性:嵌岩灌注桩的荷载传递和破坏特性主要与长径比、覆盖土层性质、嵌岩段的岩性和成桩工艺有关;大部分嵌岩灌注桩属于摩擦型桩;嵌岩灌注桩的嵌岩部分具有较高的侧阻力和端阻力;嵌岩桩的侧阻力与桩土摩阻力都是桩的侧阻力,但二者破坏机制、分布规律完全不同,桩土摩阻力沿桩的深度方向是均匀分布,而嵌岩桩侧阻力则是典型的非线性分布.  相似文献   

15.
人工挖孔扩底桩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11根有埋设测试元件的现场试验,研究了软土地区人工挖孔扩底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及侧阻力、端阻力的变化规律,文中统计和分析了300根人工挖孔桩的静载试验资料,提出了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和桩端常用土层的极限承载力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6.
结合实际试验数据,通过布辛奈斯克模型对桩身荷载传递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当桩的长度与直径比达到一定数值后,即使桩端进入岩层数倍于桩径,其桩的荷载传递特性亦表现为摩擦桩,桩的极限承载力由桩身强度决定。  相似文献   

17.
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数值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和Duncan Chang土体本构模型对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桩体荷载传递规律、桩土应力比分布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纵观以往对嵌岩桩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嵌岩桩(嵌入完整、较完整岩石)的承载性状的研究,而对端阻、侧阻影响系数和综合影响系数的研究较少。国内外笔者通过256根嵌岩桩静载试验资料,对嵌岩桩的3个影响系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得到3个影响系数与抗压强度和深径比的关系。在贵阳地区分布有大量较破碎岩石,然而目前对于嵌入较破碎岩石上桩的影响系数的研究尚缺乏,这给桩的设计带来一定的问题。由14根嵌入较破碎岩石中桩体的静载试验,本文对桩端阻、侧阻影响系数以及综合影响系数进行了探讨,为在较破碎岩石上设计的桩体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结合相关规范、科研成果和本文试验数据,将端阻、侧阻影响系数和综合影响系数进行较为全面、详细的划分,并给出一张同时考虑岩性和完整性的影响系数建议取值的表格。  相似文献   

19.
抗拔桩的变形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张尚根  吴涛  尹峰  孟少平 《工业建筑》2002,32(11):40-41,15
采用Cooke提出的摩擦桩的荷载传递物理模型 ,导出了抗拔桩的荷载与位移关系的理论解 ,并把理论解与模型桩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该模型可供工程设计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20.
层状地基中单桩荷载与沉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在Heydinger和O'Neil提出的荷载传递函数基础上,应用矩阵位移法,建立了一种单桩荷载与沉降的数值分析方法,并与经典的弹性理论解及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者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