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低温镀铁时,铁离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大量拥向阴极,离子沉积速度很快,来不及进行规则排列构成长程序,于是形成微晶结构和参杂一定的非晶态结构,微晶结构的晶界强化,微观应力所引起的应力强化,微晶亚稳相晶格畸变所引起的加工硬化,以及非晶亚稳相所造成的非晶态强化,导至了镀层的高强度、高硬度及良好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2.
酸性镀液铝合金表面沉积Ni-Mo-P三元合金非晶镀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酸性化学镀液在铝合金表面沉积Ni-Mo-P三元合金非晶镀层。利用透射电镜(T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能谱(EDS)等现代分析手段,对镀层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钼酸钠浓度和热处理对镀层纳米压痕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态下,化学镀Ni-Mo-P三元合金镀层为致密非晶态镀层,镀层中Mo元素分布均匀,镀层与基体结合良好。热处理可促使非晶镀层晶化,产生Ni和Ni3P晶相,获得了纳米压痕硬度为15.12 GPa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化学镀非晶Ni-P合金镀层耐蚀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化学镀方法在碳钢上沉积非晶Ni-P合金镀层(10.90wt.%),考察Ni-P合金结构、性能及热处理温度对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 HCl溶液中,非晶Ni-P镀层具有较好的耐蚀性;热处理影响镀层的耐蚀性,非晶Ni-P镀层经200℃热处理后,可使耐蚀性能提高37%,热处理温度达到300℃和400℃时,镀层分别出现亚稳相和稳定相,耐蚀性能降低,但耐蚀性仍优于镀态Ni-P镀层.  相似文献   

4.
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离子镀技术,通过调节Cr靶的溅射功率。在单晶硅基片上沉积制备了一系列不同Cr含量的类石墨(Cr—GLC)镀层样品。利用Raman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电镜(TEM)、显微硬度计分析了Cr—GLC的微观结构和显微硬度。结果表明,利用非平衡磁控溅射得到的Cr—GLC镀层,随Cr含量的增高,硬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当Cr含量小于4%时,Cr只以单质非晶态分布于非晶GLC中,Cr的掺杂降低了内应力;当Cr含量超过49/6后,还有CrC。纳米晶存在于非晶态的GLC中;镀层由C、Cr和CrC。纳米晶粒组成非晶纯构,  相似文献   

5.
镍磷非晶态镀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镍磷非晶态镀层的性能及应用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研制了镍磷非晶态镀层,应用在油田注水井管上.应用电化学的扩散理论,对电沉积过渡区的形成机理及对镀层结合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Ni-P非晶态镀层重新加热后的一系列现象中,发现镀层可向内扩展数μm形成第二光亮层,其厚度-时间关系符合抛物线规律。用动力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处理,认为P和Ni的原子扩散会引起晶化过程和Ni3P等相沉积,形成镀层-基体间冶金结合,使物质性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电镀镍磷合金研究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电镀镍磷合金的镀液成份及镀覆条件、电沉积机理和非晶态形成条件、镀层的物相结构及测定方法、镀层性能和耐蚀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概要介绍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基体材料纳米化对镀层性能的影响,采用直流电沉积方法在纳米晶工业纯铁和粗晶工业纯铁上制备了不同厚度的Ni镀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衍射仪观察并分析了镀层的组织形貌和结构.采用电化学测试和静态浸泡方法对基体和镀层进行了耐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晶工业纯铁的基体及其Ni镀层的耐腐蚀性能略优于相同厚度下粗晶工业纯铁的基体及其Ni镀层,但随着镀层厚度的增加,这种差异逐渐减小.同时随着镀层厚度的增加,镀层表面越来越平整致密.  相似文献   

9.
为改善镀铬板的可焊性,用间歇电沉积法在钢板表面获得了呈粒状分布的铬镀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电流中断时间对粒状铬形貌和结晶取向的影响;然后利用库伦电解法测量了镀层的铬含量;最后通过测量接触电阻和观察焊接面评价了其可焊性.实验结果表明:粒状铬镀层呈现为分散粒状铬均匀分布在连续层状铬上,随电流中断时间的延长,粒状铬密度逐渐增加,焊接电阻逐渐变小.相比于连续电沉积,间歇电沉积所得铬镀层出现了铬(211)晶面的择优取向.相同电荷量下,间歇电沉积所得铬镀层的镀铬量比连续电沉积的要高.电流中断时,生成不连续的氧化膜使得层状铬局部钝化,而活性点优先放电形成分散的粒状铬.同一压力下,间歇电沉积所得镀铬板的接触电阻远小于连续电沉积的;一定焊接电流下,前者可以焊接,而后者不能.电流中断期间,局部钝化的出现有助于粒状铬的生成,使得镀铬板的可焊性提高.  相似文献   

10.
电沉积析氢电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电沉积析氢电极在析氢反应中的催化机理和研究现状,分析了提高电极催化活性的方法,并对析氢电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非晶、纳米晶以及多元复合电极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催化活性,但是工业化的析氢电极不仅需要高的催化活性,还需要好的稳定性。高催化活性、高稳定性的非晶态或纳米晶态的多元复合电极将是析氢电极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电沉积Ni—W—B—SiC合镀层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正交法研究了影响电沉积Ni-B-SiC复合镀层成分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最佳镀液组成的工艺参数;探讨了Ni-W-B-SiC复合镀层的组织及结构,结果表明镀液组成对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影响不大;相反,工艺条件对其影响较大;X射线衍射表明,当镀层中B的质量分数为2%时,镀层为晶态结构;当B的质量分数在2% ̄3%时为混晶态;当B的质量分类大于3%时为非晶态结构。  相似文献   

12.
在ML—10型销盘磨损试验机上对各种不同电沉积条件下获得的工业镀铁层的抗磨料磨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重点考察了沉积规范对镀层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规范对镀层的耐磨性有很大影响,不同规范所获镀层的耐磨性可相差几倍;在P~H值偏低、温度和电流密度适中的条件下,镀层具有最佳的耐磨性。对比试验表明,按上述优选工艺获得的镀层的耐磨性优于硬度相同的中碳钢淬火并低温回火以及低碳钢渗碳淬火的试样。  相似文献   

13.
非晶中的Cluster团簇结构与Mie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晶电输运问题中的电阻率与团聚(cluster)结构有关,非晶态金属晶化前出现的电阻率极大峰ρ′m是由于在正常声子-电子散射的基底上叠加了晶化前cluster对电子临界散射的结果。分析的结果表明:Mie理论是解释非晶电输运问题(尤其是在高温段)的一个可用理论。样条插值,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对在铁基体上进行复合电镀镍的制备条件进行了研究,讨论了镍粉悬浮量,镀液pH值,电流密度,镀液温度,电镀时间等工艺条件和参数对复合镀层的表面沉积量和表面镀层结合力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电镀条件,电极耐酸腐蚀性强,析氢电位比纯铁下降260 mv左右,电极结构稳定成本低,制备简单,用于氯碱工业和水电解工业.  相似文献   

15.
不锈钢基体室温熔盐电沉积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AlC13-EMIC室温熔盐体系中,在201不锈钢基体上电沉积了铝镀层,并利用金相显微镜、能量色散谱和扫描电镜对镀层的成分、表面形貌及镀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201不锈钢基体可以通过AlC13-EMIC室温熔盐电沉积的方法获得完整平滑且纯度较高的铝镀层.铝镀层晶粒尺寸随电流密度变化较为明显,随电流密度的增大,晶粒尺寸变小,镀层更加致密化.在电沉积前,通过阳极活化对不锈钢基体进行预处理,可以使铝镀层和不锈钢基体的结合得到显著的提高;通过对电沉积后试样进行热处理,可以提高铝镀层和基体之间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试样倾转法,对非晶态合金Fe73Si3B24的晶化相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Fe73Si3B24在不同温度下含有(1)Fe3B亚稳相;(2)Fe2B相。  相似文献   

17.
应用旋转环盘电极研究了Fe-Ni合金的电沉积过程,通过镀层动电位或恒电流溶解时盘,环电流的测量,可以求得镀层成份、电流效率与极化曲线。实验结果证实在Fe-Ni合金沉积过程中Fe~(2+)的沉积被活化,而Ni~(2+)的沉积被阻碍。讨论了铁镍合金异常共沉积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利用熔体急冷法制备Fe(Co)⁃Hf ⁃B⁃Cu铁基条带非晶合金。采用XRD、穆斯堡尔谱和透射电镜确定非晶态结构,利用差热扫描量热法对不同样品的热稳定性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冷速大的样品热稳定性好,添加纯B比添加FeB的样品热稳定性好,添加适量的Co可以提高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所制备的各个样品均展现出非晶态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室内单轴压缩试验结果,采用离散元方法建立等效晶质模型(GBM). 根据室内循环加卸载试验结果改进GBM模型晶内、晶间接触模型,建立能够准确表征循环加载强化作用的GBM强化模型,借此GBM强化模型揭示循环加载强化作用对花岗岩单轴压缩过程细观破坏的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在峰前应力阶段,自锁效应造成的应力分布不同,导致晶内/晶间接触出现以张拉为主的裂纹,石英、长石依次成为承载主体;在峰后应力阶段,前期强化作用所积蓄的剪切能量得到释放,导致长石出现密集的晶内裂纹,是试块失稳的主要标志;长石周边矿物差异性失效引起长石矿物破坏路径改变,造成试块峰值应力随强化系数增大呈现波动性增长. 构建的GBM强化模型为研究循环加载强化作用对脆性岩石不同加载路径细观破坏机制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四种不同磷含量的镍磷合金镀层结构以及热处理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磷含量的增加.镀层的结构由晶态→晶态→非晶态→非晶态变化.镍磷合金镀层经时效热处理后,晶态合金镀层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新相,非晶态合金镀层发生晶化过程,同时析出新相.315℃以上温度时效处理后,可得到镍和Ni_3P两相组织。经加热时效处理后,镀层的硬度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呈下抛物线型变化,在400℃时效30分钟可得到硬度的极大值.镀态镀层的耐磨性较差,经时效处理后镀层的耐磨性能提高,600℃时效处理的镀层具有较好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