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90年代铸渗工艺新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王冬  张军 《铸造技术》2000,(3):36-38
回顾了90年代以来国内外铸渗工艺研究的新进展;对铸渗条件下的铸件表面合金化及材料表层复合进行了综合述评;分析了新近开发的一些改善效果的工艺措施,并提出了今后研究中值和诉几个方向。  相似文献   

2.
V-EPC法铸渗工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影响铸渗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采用正交实验对 1 6Mn钢表面进行了 Ni基合金 V- EPC法铸渗处理 ,从中确定出合理的工艺 ,为生产实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铸渗表面合金化要求铁水润湿合金化涂层、对工艺参数敏感等问题,以灰铸铁表面铸渗Al和Si为对象,研究了新型铸渗剂YB-1在不同工艺条件的助渗效果。结果表明:在1350-1410℃的冲天炉铁水和重力铸造条件下,质量分数为0.5%的YB-1的铸渗剂可克服铁水对涂层不润湿的影响,使厚度为10-50mm的试样获得了1-2mm的优质Al和Si表面合金化层,并具有优良的工艺鲁棒性。同时还对YB-1的助渗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薄壁铸件铸渗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分层使用不同粒度的合金粉,并配合保温片工艺对薄壁铸件表面合金化效果的影响。实验证明:铸渗层的结合质量和表面平整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V-EPC法铸渗表面合金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V-EPC法对45号钢表面进行了Ni基合金的铸渗处理,探讨了铸渗表面质量及合金层的显微组织特征,结果表明,当铸渗工艺设计合理时,Ni基合金粉能很好地熔于基体材料,合金层与基体材料结合良好,未见宏观及微观裂纹。  相似文献   

6.
铸渗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原理、选材、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铸渗技术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消失模铸渗工艺及组织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消失模铸渗工艺对铸钢表面进行合金化,对铬铁加入量、粘结剂加入量、粒度、铸件模数等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给出了合理的工艺方案.指出渗层与母材之间是良好的冶金结合,渗层硬度由外向内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金属铸渗技术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杨明波  代兵  李晖  伍光凤 《铸造》2003,52(9):647-651
金属铸渗作为材料表面合金化技术中一种比较有发展前途的技术,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文中,在金属铸渗技术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述了这项技术在金属铸渗机理、铸渗工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概况,指出了该项技术目前还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快干涂料铸渗法获得铸件表面复合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快干涂料法铸渗工艺进行了研究。查明了影响铸件表面复合层质量的主要工艺因素,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为生产实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消失模铸钢件表面合金化铸渗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纪朝辉 《铸造》2000,49(3):130-133
利用干砂消失模工艺对铸钢件表面铸渗进行了研究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铸渗过程中钢液的传输进行了理论分析 ,对合金颗粒形成的孔道半径与铸渗量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 ,给出了铸渗量与孔道半径的关系式 ;用正交试验对合金粉末的粒度和加入量、合金涂层厚度等因素进行了考证 ,给出了最佳工艺配方 ,所获得的合金化层厚度可达 10mm以上。  相似文献   

11.
铸渗熔铝铁埚及其抗高温氧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对熔铝铸铁坩埚高温氧化生长失效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超重力场铸渗表面合金化技术研制开发了具有高铝、硅合金化表层的新型熔铝铸铁坩埚,探讨了铸渗铁埚的抗高温氧化生长机理。生产应用试验表明:铸渗铁埚的使用寿命是相同材质普通铸铁坩埚的3~4倍。  相似文献   

12.
吴牧 《铸造》2018,(1):6-10
通过铸渗工艺对高锰钢辙叉心轨进行表面强化,并对心轨表面形成的4~5 mm铸渗层进行了组织与性能分析。检测结果显示,铸渗层和基体均具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表明铸渗工艺有助于高锰钢辙叉心轨表面和辙叉基体的强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涂料法在铸件表面铸渗硼、铬和碳等形成硬度较高的表面合金化层,研究了涂料配比对铸件表面合金化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所形成的合金化层由三部分组成:亚共晶层、共析层和基体;随着涂料中铬和碳含量的增加,合金化层的厚度也随之增加,而且硬度也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4.
铸钢件表面铸渗合金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用机器压制的碳素铬铁合金粉膏块置于型腔底部,利用钢液强烈的热作用,使铬铁合金粉料熔解并烧结在一起,在铸钢件表面形成一层厚度达7~8mm的合金层,金相组织为 氏体基体上分布关合金碳化物及未完全熔解的铬铁合金颗粒。  相似文献   

15.
铸渗涂料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严有为  汪大经 《铸造》1994,(12):10-14
研究了铸渗涂料中各组分以及浇注温度对合金层性能的影响,得出了铸渗涂料的最佳配比。采用铸渗工艺,能够在铸件受摩擦的特定部位形成可进行切削加工的耐磨层,层深都大于5mm,组织均为珠光体基体,A型石墨,10~15%分散的硬质相,其耐磨性较母材HT200提高1.5倍以上  相似文献   

16.
反应铸渗法制备Fe-WC表面复合材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反应铸渗法制备Fe—WC表面复合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放热反应体系(w+C)的压坯中添加高放热反应体系(2Al+3CuO)的助燃剂可以有效地促进反应铸渗的进行;压坯致密度过大时,反应铸渗不能进行完全:浇注温度太低时,不能引燃和维持反应铸渗的进行。较好的工艺参数组合是:(2Al+3CuO)助燃剂5%-10%,压坯致密度30%左右.浇注温度1450-1550℃。  相似文献   

17.
铜合金表面复合材料的负压铸渗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宋文明  杨贵荣  崔涛  李亚敏  郝远  马颖  阎峰云 《铸造》2005,54(10):998-1001
通过试验研究了浇注温度、负压度、渗剂Al2O3粒度、粘结剂种类、预热温度等工艺参数对渗层的形成及渗层质量的影响.在浇注温度为1 210℃、负压度为0.04~0.06MPa、Al2O3粒度为40~60目时能得到表面光洁的铸渗层1~3mm.综合分析了影响渗层形成及渗层质量的主要工艺参数,并得出浇注温度、负压度以及预涂层的厚度是影响渗层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铸渗表面耐磨复合层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王一三  黄文 《铸造》1999,(4):19-22
运用铸渗理论,通过控制渗剂材料的组成,在铸钢件表面形成了一层耐磨复合层。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层中的合金元素呈梯度分布,其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小块状、菊花状(Fe,Cr7)C3和弥散分布的细小石墨颗粒,在不同载荷的干滑动摩擦条件下,该复合层大大改善了铸钢件的表面耐磨性  相似文献   

19.
铸渗法制备铁基表面复合材料的铸渗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铸渗温度场测试及差热分析等测试手段,对铸渗法制备铁基表面复合材料的铸渗过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物质流和能量流协调作用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基材为HT300,预置体为单一的WC颗粒时,预置体中的温度高于1281℃是获得理想铸渗层的必要条件,而当基材为HT300,预置体为WC和高碳铬铁混合颗粒时,要形成良好的铸渗层,HT300母液的渗透作用即物质流的传递是不可缺少的。根据建立的铸渗物质流和能量流协调作用模型得出,要达到理想的铸渗效果,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作用缺一不可。但是如果将预置体中的高碳铬铁换成熔点较低、与WC颗粒润湿良好的物质,单独依靠间接能量流的作用可能也会形成理想的铸渗层。  相似文献   

20.
材料表面铸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金属铸渗技术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述了这项技术在金属铸渗机理、铸渗工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概况,指出了该项技术目前还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