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H2O2和HClO4对竹炭进行改性,并用氧化负载法(以H2O2和 NaClO 为氧化剂)改进金属钯在载体竹炭上的负载,制备出钯/竹炭催化剂(Pd/BC)。经对湿地松松香的歧化反应试验,并与市售钯/炭(Pd/C)催化剂比较,结果表明,以H2O2和HClO4体积比1:1混合溶液改性竹炭,并以H2O2和NaClO体积比5:1混合氧化剂负载钯所得Pd/BC-17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活性优于含钯量 5% 的市售Pd/C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3.
4.
5.
用非贵金属催化剂制备歧化松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自己组装的常压鼓泡气体循环反应装置上,考察了非贵金属催化剂及反应条件对松香歧化反应的影响,制备出活性好,无脱羧现象的“蛋壳型”非贵金属催化剂,在220℃反应温度下,制备出符合工业要求的特级歧化松香(枞酸〈0.5%,去氢枞酸〉50%)取得了松香歧化用非贵金属催化剂小试制备的较佳结果。 相似文献
6.
ZnO催化合成歧化松香甘油酯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歧化松香和甘油为原料,ZnO为催化剂,进行歧化松香甘油酯合成反应的研究。考察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度及保护气种类对酯化反应进度的影响,确定了催化酯化合成歧化松香甘油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歧化松香与甘油的摩尔比2.0∶1.0、催化剂用量0.2%(以歧化松香计)、反应温度270℃、反应时间3.0 h、搅拌速度400 r/min、CO2作保护气。在线采样跟踪研究酯化反应的动力学实验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回归分析,确定不同温度下反应体系的动力学参数,其中反应级数为一级,阿累尼乌斯方程中指前因子为k0=1.372×104min-1和反应活化能为Ea=66.019 kJ.mol-1。 相似文献
7.
8.
松香歧化反应的新型催化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先进的纳米技术制备催化剂,开发出了用于松香歧化反应的非贵金属纳米催化剂,并对其用于松香歧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实验表明,溶胶-凝胶-沉淀法制备的N/L-T催化剂,在500 ℃焙烧2.5 h,经预处理(用氢气在300 ℃还原3 h),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并得出歧化松香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反应温度270 ℃,反应时间3 h,催化剂用量为2.5%。 相似文献
9.
10.
11.
以Pd/C为催化剂、马尾松和湿地松松脂为原料并利用其自身所含松节油作溶剂进行催化歧化反应制备歧化松香和对-伞花烃的研究.采用GC-MS和GC法定性定量分析了松脂催化歧化反应产物,并探讨了松脂歧化反应的竞争机制,发现酸性物与中性油的分子间氢转移反应均以脱氢反应为主,主产物为脱氢枞酸和对-伞花烃,伴随少量加氢反应.考察了搅拌速度对外扩散的影响,表明当搅拌转速大于500 r·min-1时,即可消除外扩散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由均匀实验设计方法确定了Pd/C上马尾松松脂催化歧化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60℃,催化剂用量为占松脂质量的 0.2%,反应时间为 180 min,该条件下脱氢枞酸含量(占酸性物的重量百分数)和对-伞花烃含量(占中性油的重量百分数)分别为 89.45%、61.76%,所得产品优于ZB B72002-1984 的特级歧化松香指标.比较了马尾松松脂与湿地松松脂催化歧化反应的效果,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以马尾松松脂为原料制得的脱氢枞酸比以湿地松松脂为原料制得歧化产品中脱氢枞酸的含量高18%、对-伞花烃含量高16%. 相似文献
12.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4% Pd/C催化剂(Pd质量分数4%),分别以硝酸、盐酸、双氧水和氨水4种溶剂对Pd/C的载体活性炭进行改性,并对载体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零电荷点(PZC)以及活性组分Pd的分散度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活性炭改性对Pd催化剂在松香歧化反应中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氨水改性后活性炭比表面积孔径增大且活性炭PZC值升高,有利于活性组分Pd在载体表面的分散,以氨水改性活性炭为载体制备得到的Pd/C催化剂活性最高,在催化剂投料量为0.03%,280℃反应2 h条件下,脱氢枞酸质量分数高达81.7%。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壳聚糖钯催化剂在合成有机酮反应中的催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壳聚糖为载体,负载金属Pd作为催化剂,研究了其对酰氯和三丁基锡化合物偶联反应的催化活性,详细考察了影响反应的各种因素,得出反应的最佳条件:有机锡试剂与酰氯的用量都是10mmol,催化剂用量0.2g。溶剂丙酮用量20ml。反应时间20h。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偶联反应的产率仍为50%。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首次采用纤维素氧膦-钯络合物为催化剂,以丙酮为溶剂,有机锡试剂与二元酰氯偶联合成二元酮化物.该反应具有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强、反应条件温和、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在空气中稳定等特点,是由易得二元酸合成二元酮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