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广思  雷可心 《建筑师》2020,(2):106-114
作为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纽带,要素与构图理论对近代建筑教育思想及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创造性的推动作用;其中的设计语言不限于建筑构成,还衍生至庭园的营造,例如夏昌世和莫伯治的庭园理论。从夏昌世的教育背景入手,探讨其庭园理论为何会以要素与构图的视角来进行研究。由此,将夏昌世和莫伯治的庭园理论置于要素与构图的理论视角中,重新解读《岭南庭园》和《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两份经典文献,试图对庭园研究视角与方法进行剖析,并通过山庄旅舍的案例,演绎庭园理论,讨论庭园理论中超越原理论二维视角的"三维"庭园空间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为布扎古典建筑教学中的核心设计基础练习,"分解构图"有效地将对于古典建筑要素的应用性学习与构图、渲染能力的训练整合在一起。以"分解构图"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围绕五个问题展开:"分解构图"的含义;该练习的训练机制;图面构图方法;"分解构图"在中国建筑教育中的移植、衰变及其当代启示。研究的关键在于剖析"分解构图"的本质——"设计+分解+构图+渲染"教学模式,以此作为参照辨析中国布扎建筑教育中的相关训练,并反映其演进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传授的建筑设计工作方法,包括设计价值观、设计的操作程序、设计媒介运用以及语言描述体系。文章讨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设计方法,包括作为中国建筑教育传统主体的"布扎"形式主义方法,20世纪90年代从苏黎世移植到东南大学的"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方法",以及2000年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发展的"建构设计方法"。这三种方法的演绎尽管属于个人经验,但也部分反映了中国建筑教育过去30年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构图”作为布扎建筑设计的核心,被认为与美院经验主义教育密切相关。随着布扎教育的没落,“构图” 也逐渐让位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但作为设计方法学的一部分,它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在“布扎”向现代建筑转型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构图”的适应性要点,回溯它积极回应中国建筑教育的“适应性”案例, 意图说明重新审视这一设计方法以及布扎教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肖旻 《华中建筑》2002,20(3):65-67
在中国古建筑群体的构图方式上,存在两条不同的发展线索:一是“明堂式”构图方式在早期的流行和后期的式微,二是“序列化空间组织”的发展及其与“明堂式”构图方式的交叉关系。建筑群体从楼台中心到四合院序列的平面纵深布局的变化,可能和社会意识形态从宗教向现世伦理秩序的转变有关。“四合院式”在中国建筑群体构图方式的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必须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6.
杨廷宝先生(1901—1982年)是中国近现代最具盛名的建筑师和教育家,他也是最早受巴黎美院式建筑教育的中国留学生的代表性人物对于所谓的"布扎"建筑教育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建筑风格的层面——西方古典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文章则提出一个认识"布扎"建筑教育本质的新角度,即它的目的不是传授一种特定的建筑风格,而是一种推敲处理建筑的平面、立面、体量和空间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构图"文章借助"我们今天有机会成为杨廷宝吗?"这个假设性议题来引出对于"布扎"建筑教育的本质、当前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危机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鼓浪屿近代建筑水刷石立面构图具有丰富且复杂的表现形式。文章通过解析水刷石立面构图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并探析其影响来源,以归纳其地域性特征。研究发现,鼓浪屿近代建筑水刷石立面构图以西方建筑构图为基础,汲取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塌岫"的空间特征和錾砖堵等构件划分立面的构图手法,并结合"红砖白石"的组构模式,将传统单层砖石立面移植到近代多层砖混立面上,形成丰富多样的构图形式,可作为当代地域性建筑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东北大学早期建筑教育的"学院派"教学体系为研究对象,交叉运用传播学理论建构其传播要素模型,并对各要素进行专业解读;既而从"横向"传播角度明确东北大学早期建筑教育是"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传入中国的首块"试验田"的专业地位,从"纵向"传播角度解析其专业学源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发展中的后续传承。  相似文献   

9.
建筑师巴里·A·伯克斯(Barry A Berkus)说过,在许多时候,我们可以在艺术品中找到那些能够让一个地方变得舒适或令人激动的构图元素。人们或许不可能用与作画构图相同的方法来设计建筑,然而,在我们领会和理解这些不同类别的视觉经验的各种方式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相似之处。建筑与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当代建筑"和"观念艺术",当代建筑和艺术是不是现在的热点话题,建筑师和艺术家对社会所起的作用相同吗,中国的建筑和艺术现阶段面临怎样的问题,建筑和艺术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怎样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10.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南博士的著作《规矩方圆,天地之和—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之构图比例研究》(下称《比例研究》,中国城市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对中国五千年时间跨度的459个城市与建筑实例作了研究,发现基于规矩方圆作图的一系列构图比例,尤其是2:1与3:2得到了极为普遍的运用,与西方人钟爱的基于自然美、人体美的"黄金分割比"相比,此种构图比例堪称"天地之和比"。这一发现,使继承中国经典构图比例、重塑中国城市与建筑的秩序与和谐成为可能。经本刊主编崔愷院士提议,关于《比例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4月4日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召开,故宫研究院建筑与规划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王军应邀主持了会议。现将著作者关于《比例研究》一书的学术报告及学术研讨纪要刊布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至中期,西方国家的建筑教育经历了一个从"布扎"到现代建筑的转型。"布扎-摩登"强调两种力量相互交织的转换过程,一种上升的力量挑战和取代另一种衰退的力量。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建筑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同样的现代转型过程,只是中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而有自己特定的时间表和发展特点。文章的目的在于通过中西比较的方法来界定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杨兆凯 《华中建筑》2011,29(2):24-29
自京师大学堂颁行<学堂章程)引入"建筑"一词及课程计划以来,北京大学与我国近代建筑教育始终息息相关.该文围绕北大建筑教育史,钩沉近代中团精英对建筑学教育的推动及策略调整,揭示建筑教育在中国从美术到工程、从绍介西学到整理国故的全面回归--或曰"本土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选取广州中山纪念堂作为中国固有式建筑的研究代表,根据收集到的建筑图纸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建筑作品进行解析。通过对纪念堂平面原型和立面构图的探究与重读,试图揭示学成归国的吕彦直在建筑思想、观念和方法上有着怎样的渊源,又如何将建筑设计与民族复兴的使命相结合?同时,对比了从 1927 年到 1930 年总平面图纸的变化,衍生出建筑群到建筑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姜海纳 《建筑师》2013,(3):86-92
本文以"中国建筑研究室"从1953年4月正式成立到1964年研究室被迫撤销,隶属关系数度变更的历史始末为线索,结合档案文献与人物访谈,特别记述了"中国建筑研究室"初创时期的历史史实。及在刘敦桢的领导下"中国建筑研究室"的调研发现和重要学术研究成果。真实再现了"中国建筑研究室"的历史,阐释其对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15)
郭熙的《林泉高致》一书是对中国画画法的论述和总结,在这本论著中,作者谈创作,谈四时变化,谈空间布局,这些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三远法"是整本著作中最精彩的部分。该文从"三远法"出发,探讨中国山水画构图从早期到宋代以及宋以后的发展变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三远法"如何成为山水画实践中经典的绘画理论。  相似文献   

16.
<正>又到了文革后中国建筑师的个人时间——我们每年以一期《世界建筑》聚焦于一位在"文革"后接受教育的中国建筑师,期望借此一点一点地窥探当代中国建筑的故事。本期的主角是"当代中国独立建筑师"一词的最重要定义者之一——张永和,他对"现代性"的持续探寻——不仅在实践,也在教育上——在某种意义上刻画了一条当代中国建筑师成长的启发性路径。张永和自文革晚期因"子承父业"而触及建筑,其正式的建筑教育则从成为东南大学(当时的南京  相似文献   

17.
同庆楠 《华中建筑》2022,40(1):32-36
当下以人为本的建筑空间研究的立足点在于将空间理解为一种主客体结合的概念,而现代建筑空间的核心理论透明性是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中的"浅空间"转译到建筑中的空间理论,但立体主义绘画的"浅空间"从本质上来看是与人脱离的客观空间,这决定了透明性的局限性.中国山水画中的"远"是一种主客体结合的空间思想,同时又包含有"形式的远"与"氛围的远"具体的空间方法,这决定了将其转译为建筑空间理论的问题针对性与当代性.该文梳理了中国山水画中"远"的空间思想和空间方法,并将其和建筑中的"空间纵深感"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中国山水画中的"远"和建筑中的"空间纵深感"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空间深度在绘画和建筑中的不同表达,初步探讨"远"作为一种当代建筑空间理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西方建筑理论方面著作的简要介绍,展现出了西方建筑历史和理论的发展情况,以及西方高校建筑教育体系中对于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通过对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界翻译引进国外重要建筑理论著作的情况进行概述,介绍了"西方建筑理论经典文库"一系列著作的翻译引进的历程和引进情况;以期为完善中国建筑教育中西方建筑理论史这一环节的知识结构,提高中国建筑界对于经典理论著述的深入了解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19.
从话语构建、理论框架、方法策略等三个维度审视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思想,指出"两观三性"建筑论作为当代中国建筑话语构建的一部分兼具普遍性与个性的特征;阐释了"两观三性"建筑论作为一种理论框架的解释和应用等工具意义;解析了"两观三性"建筑论在建筑实践中的策略化转化。从而为观察中国当代建筑理论发展提供样本和切片。  相似文献   

20.
艺术与观者     
《Planning》2016,(7)
在西方艺术史研究中,李格尔引入"图画观念",运用"注意"、"情感"、"意志"对荷兰群体肖像画的构图、人物心理及叙事技巧进行分析。同时,高居翰将李格尔这一理论应用到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以时间为序,从历史角度探讨了唐至至晚明时期艺术与观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