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首先对影响近人空间"围合性"的街道尺度展开研究,根据两类人群"流动人群"和"静止人群"从道路宽度和沿街建筑高度的比例、沿街建筑面宽等几个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推导出适宜的街道尺度指标,并提出一些设计实施建议。本文还对近人空间的"连续性"形态展开研究。通过中西城市的取样,发现街区肌理对空间连续性有很大影响,近人空间的"连续性"不只是单一因素的影响,它既受到街区"建筑密度"的影响,也受到街区"贴线率"的影响。由此对影响街道连续性的"通透率"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研究,得到了当前规划控制管理下的地块建筑密度偏低,并藉此提出街区应保证"适宜的建筑密度"的控制理念,提高地块建筑密度指标到50%的建议。随后对贴线率展开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案例分析,发现中、西方城市传统街区贴线率较好,而中国新城区街区界面。将"街道尺度"与街区"贴线率与通透率"相结合的量化指标运用于城市设计导则中,最后提出了在城市设计中保证近人空间尺度适宜性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
一座位于街道旁的小型基督教堂,通过巧妙的架空层设计,营造了城市街头的一处共享场所;其独特的沿街界面及出入口设计、保持街道在空间界面的连续性,成为街道的一个亮点。文章通过分析教堂的设计手法和理念,总结其共享性与连续性方面对于街道营造的经验,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城市街道作为集中体现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特征的重要载体,理应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类型。文章通过对合肥市若干典型城市街道的现场行为观察和问卷调查分析,运用空间句法等分析手段对上述街道空间结构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结合SD法来探索空间形态量化指标与空间的感知的相互关系,阐述了人们对街道形态、连续性、绿化、围合感的感知,探索影响空间感知的具体客体指标,并计算其临界值,为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提供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和机动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街道空间的步行体验越来越不尽如人意。为了营造具有连续性和围合性的人性化城市街道空间,重点研究在上海市规划部门近年来陆续出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街道设计导则、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等一系列技术指引文件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具体从街道功能分类、街道宽度、街区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宽度、贴线率、近人空间功能复合和环境塑造等方面,对城市街道空间的控制方法及相关指标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街道设计回归人本主义的背景下,街道界面连续性和场所性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首先综述了现阶段对街道界面连续性的研究;其次,以慕尼黑为例,总结了其内城商业步行街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再次,运用最大切面法对慕尼黑内城商业步行街及其他六条典型步行街进行界面密度量化研究,并归纳出街廓尺度、街道宽度与界面密度的关系;最后,从街区、街道和界面三个层面提出了商业步行街界面连续性导控策略,以期推动城市商业街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城市街道侧界面中天际轮廓线、建筑外立面、广告界面、植物四类景观要素的分类分析,以呼和浩特市金川工业园区城市街道的侧界面景观的设计和实施情况为例,就城市街道侧界面景观要素的设计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城市街道侧界面景观设计原则应从整体布局,打造符合地域性特点、空间尺度适宜、文化特色鲜明、生态景观效果良好的城市街道侧界面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7.
等道空间作为山地城镇空间的核心构成要素,具有多重复合的城市功能与立体化的空间形态。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山地城镇街道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山地城镇特定的城市更新目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突出自然要素、重构新旧城市肌理、优化街道界面等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活性街道居住界面是城市居住单位与生活性街道发生直接交流的连续侧(垂直)界面,公私空间的冲突,致空间功能异化畸形,使城市公共空间与居民私人空间的物理边界模糊,管理监督困难,导致空间权属关系不明确等。对研究对象做了规范定义,分别从空间功能角度、住行使用角度和人文美学角度研究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典型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代阳  梅洪元 《城市建筑》2013,(21):105-108
本文通过对寒地城市街道中的人行空间界面进行特质解析,引入人本回归的设计理念,分别从寒地城市街道界面韵律的友好化设计,界面边缘的互动化设计,界面质感的温暖化设计三个方面着手,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0.
魏一菁  过伟敏 《华中建筑》2005,23(Z1):17-18
室内商业街是城市特殊的"街道".该文提出室内商业街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并与城市整体景观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连续性这一论点,通过多个实例的分析,从多角度来解读这种连续性的设计方法,并探讨现代室内商业空间设计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  相似文献   

11.
魏一菁 《中外建筑》2004,(6):109-111
室内商业街是城市特殊的"街道".文章提出室内商业街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并与城市整体景观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连续性这一论点,通过多个实例的分析,从多角度来解读这种连续性的设计方法,并探讨现代室内商业空间设计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当前城市街道空间活力缺失的成因,指出了城市街道空间的活力要素构成,包括人性化的尺度、连续的街道界面、多样化的功能、多样化的建筑形态风格、人性化的街道设施、安全的街道空间等,以期为塑造有活力的城市街道空间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街道空间曾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承担着市民的城市生活和社会交流等多种城市功能。通过对城市街道空间现状分析,根据城市街道人性化设计的五个原则构建评价体系,并通过实例评价分析,提出一些城市街道人性化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黄陆  焦颖慧 《四川建筑》2010,30(1):66-68
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一直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而街道是其中一个构架性的要素。以成都武候祠大街改造工程为例,从设计定位、空间尺度、空间界面、空间节奏、景观设计几个方面来研究非步行街道作为有活力的城市开放空间具有怎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根据街道的综合特征来看,其在实际中具有许多的社会功能,为此需要针对城市规划来科学的进行街道设计。针对城市中心区来看,在实际的街道设计中需要科学的对其空间特性进行划分及界定,以此来合理的设置街道构成要素,从而保证在城市中心区街道的设计能够符合其发展需求,并使街道与城市规划有着良好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16.
以上海市南京西路为案例,使用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定位数据,以街道上人群轨迹点密度表示人群活动强度,生成了街道活力量化测度指标。随后选用空间滞后模型测算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影响的时间、空间特征,分别构建了五个分时段模型,测度功能混合、小街段、老建筑、密度、交通和场地设计5组15个建成环境指标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各个建成环境指标对街道活力影响时空特征各不相同。其中,影响南京西路街道活力最显著的指标是地铁站出入口和沿街商业业态多样性。在这两个因素之外,规划设计理论关注的外部空间设计、街段长度、人行道宽度、商业界面连续性等也具有较强的显著性。街道两侧建筑功能混合、老建筑占比等会促进街道活力的观点,在当前南京西路环境中并不成立。本研究可为存量规划背景下南京西路以及类似高密度建成环境的商业街道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7.
陈泳  严婷 《建筑技艺》2021,27(4):81-83
基于活力街道的设计理念,以南京江宁区湖滨路为例,从基地资源分析、设计目标确立与系统策略研究三个环节开展街道更新设计工作,提出组织水绿网络、丰富功能业态、打造慢行街区、优化街道界面和强化门户特征等空间设计对策,发挥基地资源优势,强调街道界面、建筑前区和节点空间的整合设计,提升街道活力,营造高品质的滨湖特色街道.  相似文献   

18.
城市街道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多元的城市生活。本研究基于手机APP共享的健身数据,以街道线性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健康视角认知街道空间属性和特征。运用VGI-GIS的方法,在信息矢量化和可视化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城市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进行描述。基于运动热点空间的分布格局,研究在空间集聚、建成环境和人群收入3个层面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街道的空间连续性对健身活动有促进作用,大型公园和高校对健身活动有巨大的吸引力,公交站点对健身活动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健身活动差异明显。多元化的热点空间模式为提升街道的健康性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可能性。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探索采用临时封闭街道,在商业和办公区域周边增设户外体育设施等措施,提升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9.
余璨 《中外建筑》2013,(5):30-31
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创造了城市街道空间环境,反过来,城市街道空间环境也影响着人的行为,人性化的街道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心理息息相关。本文针对街道的现实功能,通过分析人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心理特性,提出人性化街道空间环境构建框架,为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居住街区街道作为数量最多、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空间类型,其步行友好性的提升具有完善街道低碳交通功能和增强其社交属性的双重内涵。以南京河西地区居住街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调研步行者对街道空间环境的主观感知与街道的客体环境指标,提取共性评价因子,获取步行者对街道的心理评价结构为社交、空间氛围、绿植和设施四项主成分因子。在街道各项评分的基础上,对街道主观评价与客体指标作相关性分析,解析街道客体指标对居民心理感知的影响机理:界面通透系数、商业互动界面占比和服务设施数量影响社交感知;街道宽度、街道高宽比、居住区出入口密度、节点公共广场密度及灌乔木覆盖比等影响空间氛围的感知;街道宽度、边界绿化密度、隔离绿化密度及乔木遮荫率影响绿植感知;服务设施数量和商业互动界面占比会影响设施使用便利性感知。之后针对性提出利于步行友好的居住街区街道空间环境指标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