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市发展,部分历史地段面临文化流失、文脉破损、发展活力低下等问题,在古城保护整治背景下,实现历史地段街巷的活力再生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州古城32号街坊更新案例中的剪金桥巷为例,分析其现状,从文化特质出发,结合功能布局、特色空间、建筑界面的保护更新,探讨街巷活力再生策略,为历史地段街巷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解读国外历史地段更新的典型案例,研究历史地段更新中的城市肌理,剖析其肌理生成、空间发展、形态特点等内容,梳理出延续、生长、重塑3种处理历史地段中新旧城市肌理的方法,促进历史地段"新"与"旧"成为"对立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西溪旅游服务中心喜来登酒店的规划设计,以深入分析场地肌理、空间结构、历史文脉为特色,探索江南古镇建筑形式和湿地景观相结合的度假酒店模式,契合时代发展与大众需求,以此激发更多关于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酒店的空间布局采用江南传统的"天井式四合院"和"临水街巷"的空间结构,将湿地景观与村落古镇空间融合,体现了江南水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城市历史街区为对象,在太原市南华门历史街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建筑类型学的原理,探究胍理从原型到类型的演化规律。首先,建立肌理图形的原型概念,包括街巷肌理和建筑肌理两个层次,探究蕴含在其中的历史意义;第二,分析肌理演化的双向过程,即源于自主更新的建筑肌理演化和来自外部干预的街巷肌理演化;第三,归纳出原型、类型、异型三种不同的肌理组织,并进一步提出了相似性类肌理和同构型类肌理的识别方法。本文的研究针对我国历史街区的现实状况,试图通过"类肌理"的概念,来认识那些"非典型"民居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并遵从内在的演化规律,以最小的干预方式,将整治措施控制在肌理的单元内部。研究结果将进一步转化为一种"微创型"的修复术,指导历史街区的保护性修复,把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理念落实到实施层面。  相似文献   

5.
传统聚落的历史文脉以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的要素形式融入在聚落空间中,其中显性文脉表现出的要素特征对传统聚落的风貌与特色起着直观的主导性作用。文章以连城县水南和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为例,从传统聚落显性文脉要素及其相关性入手,将其分为自然与建成环境要素。基于街巷空间现状调研,运用尺度比例分析法、建构材料分析法等,提取街巷空间格局、空间界面、尺度比例关系等显性文脉要素中的属性特征及相互关系;梳理凝练具有地域特色的街巷空间的显性文脉特征属性,并探索其提取方法;最后,以传承地域特色的显性文脉为导向,将传统聚落街巷空间显性文脉要素提取法应用于连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的技术策略案例研究中,验证研究技术路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乡镇建设持续发展,"千城一面"现象也日渐突显。现今乡镇街巷重构与建筑表层更新活动愈发受到重视,而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表层与街巷空间对塑造乡镇形象和传承地方文脉有重大作用。文章以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滨河空间及核心街区更新项目为例,在街巷重构与建筑表层更新层面,研究材质、色彩等建筑符号手法运用对于闽西客家传统建筑文化的重塑,探讨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立面的改造设计手法,为闽西客家更新与改造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杭州中山路历史街区的概况、街巷空间的格局、建筑形式的表现、历史文脉的传承,并与福州"三坊七巷"进行比较,提出了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应注重地域性、可持续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牟健 《福建建筑》2014,(3):110-112,103
城市化的推进,大量极具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和空间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空间结构和肌理已经改变,石板坡地区绝大部分的传统建筑已经被拆除,历史文脉遭到破坏。基于这一现实,本文针对重庆石板坡地区的旧城更新设计项目,引入"织补城市"思想,采用对片区历史文脉和功能进行织补策略对片区的发展问题提出设计应对。  相似文献   

9.
该文选取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脉,选址布局,街巷肌理和建筑形制等对丹噶尔古城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浅析自然环境、宗教文化、军事战争、商业贸易、人口迁移等相关因素与物质空间演变的内在关系,以期能对丹噶尔古城空间特色的保护与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烟台奇山所城历史街区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内涵独特、历史风貌完整,街巷、院落、建筑及民俗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通过对所城历史沿革和文脉的分析和研究,提出"根植文化·空间激活"的保护与更新理念,为所城的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从而提升区域活力,实现历史街区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11.
一些位于老城历史地段的居住型街区,虽未被列为历史文化街区,却也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历史记忆。随着岁月的变迁,街区的建筑风貌遭到了极大破坏,给城市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位于徐州老城南城墙根下的回龙窝老街区就属此类,为彰显和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徐州市政府对其进行了更新建设。本文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出发,在对回龙窝更新前的院落及建筑特征进行分析解读的基础上,从街巷体系、院落肌理和建筑形制三个方面对回龙窝地段的更新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为老城区居住型街区的更新设计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2.
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是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西羊市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深入分析研究街区的文化脉络、街巷空间、建筑特色,将各构成要素在街区这个系统中进行整合。探讨使城市的未来景观与传统文脉达到和谐一致的可行之法。  相似文献   

13.
塞上老街是呼和浩特"百年古城"城市空间肌理的最后遗存,也是西口文化和晋风建筑风格的"孤本",其宜人的尺度、极具识别性的街巷空间和充满市井文化气息的生活方式均蕴含着人文魅力.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内部功能单一、公共空间丰富性与多样性缺失、空间肌理磨灭和集体记忆断层问题尤为凸显.通过研究传统民居院落空间,挖掘物质空间形式所承载的人文信息,分析院落空间、街巷空间与人文空间三者关系,将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应用在旧城街巷空间改造与更新中.  相似文献   

14.
当"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发展的要素,承载历史文脉传承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焦点。三义街历史街区作为荆州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老街"耳鬓厮磨"的邻里关系在街巷肌理被侵蚀的当下日趋弱化。本文通过对三义街失活边界空间的分析,结合针灸式改造研究,进而探讨"边界空间针灸"策略对于历史街区可能产生的良性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的历史街区是极具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展示城市文明的核心区域,维系城市的核心情感,延续着城市文脉。水亭门历史街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街巷肌理、优秀的历史建筑。然而,随着城市发展重心的转变、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等种种原因,如今水亭门正面临着建筑质量较差、环境破败、开放空间不足、文化特色消失、业态活力欠佳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秉持"人本主义"理念,以人为核心,提出环境提升、空间重塑、文化展示和产业复兴四大保护更新策略,以期提升水亭门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及文化地位,在恢复和增强城市记忆的同时,使水亭门历史街区重现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6.
以台山五十墟为例,引入城市触媒概念,探寻触媒理论与侨墟更新的结合点,从功能重塑、空间更新、文脉传承三方面提出活化更新设计策略,涵盖历史重塑与多元利用、延续优化侨墟形态的街巷与建筑空间更新、侨墟景观节点优化更新设计、实体空间更新及外部引导和内生动力结合的触媒策略,从而实现侨墟文化的延续传承与活化更新。  相似文献   

17.
周盼  杜雁 《华中建筑》2013,(1):60-64
该文从地形、空间特征和历史价值三方面分析公园基址,提出"清幽之趣药浓丽"的规划策略:巧于因借基址内外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充分尊重场地历史文脉和地形特征,延续空间肌理和自然特性。一方面通过恢复自然山体、汇集雨水引导水系、营建台地花园等方法强化基址自然地形特征;另一方面彰显建筑与山林环境的依存关系,强化建筑空间向山林空间的流动和转折,巧妙将历史空间与现代公园功能结合,以发展求保护,探索基址自然和文化的可持续,实现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  相似文献   

18.
解放阁片区整体风貌极具济南地方特色,其传统风貌的保护与再生策略包括:延续城市文脉,以娱乐、休闲、商业、文化为主导功能,体现泉文化特色;尊重原有空间格局,形成东南低、西北高的态势,凸显街坊特色;珍惜舜井、舜园等历史遗迹,充分挖掘其内涵;保护以鱼骨式街巷为主脉的街巷肌理,形成两横四纵的道路格局;传承浙闽会馆等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的特色,对新建建筑进行体量控制和色彩引导.  相似文献   

19.
崔延涛  朱昕虹 《规划师》2007,23(4):23-25
解放阁片区整体风貌极具济南地方特色,其传统风貌的保护与再生策略包括:延续城市文脉,以娱乐.休闲、商业、文化为主导功能,体现泉文化特色;尊重原有空间格局,形成东南低、西北高的态势,凸显街坊特色;珍惜舜井、舜园等历史遗迹,充分挖掘其内涵;保护以鱼骨式街巷为主脉的街巷肌理,形成两横四纵的道路格局;传承浙闽会馆等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的特色,对新建建筑进行体量控制和色彩引导。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2015,(1)
老城区作为城市的发源地,承载着城市的变迁历史与文脉。然而,很多未被列入各级保护体系的老城在城市建设发展中逐渐衰落。以陕西省彬县老城开元寺片区规划为例,运用类型学理论对历史地段中的传统空间和文化要素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保护传统空间形态、剔除杂乱无序肌理、融入现代功能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对列入更新改造历史地段中残存的传统空间碎片的历史信息进行整理挖掘,保护其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实现对历史地段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性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