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中国城市日益同质化和丧失历史性的发展趋势下,"本土设计"理念在城市的层面、用文化的视角对建筑与城市、城市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本文通过阐述"本土设计"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含义,揭示其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理论本质并对"德胜尚城"的实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新区域主义研究中,逐渐出现沿用尺度和尺度重组的视角,以探讨全球化和国家空间生产以及治理之间的关联。为充分理解当前所发生的大规模尺度重组及其理论渊源,文章勾勒了新区域主义和空间政治经济学相关研究者的论述,认为区域尺度重组是全球生产方式转变和国家地域重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实质是国家为提高经济竞争力和积累财富,利用尺度和治理调整而进行的一种空间生产策略。而尺度重组又是一个空间权力调整与社会建构的动态过程,再地域化的形式体现了多重尺度套叠和"尺度政治"特性,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争议。最后,文章讨论了当前中国在尺度重组过程中宜采取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建筑》2018,(6)
传统的地域主义研究侧重于从建筑师的视角关注建筑的空间形式、建构文化等内容。在我国城市转型时期,如何处理好城市、建筑与人的关系是学界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回顾传统地域主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建筑使用者的视角,扩展地域主义文化内涵,并通过相关设计实践的实证分析,论证从使用者出发的地域主义建筑能够更有效解决此时此地的真实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我一直希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探索一个跨界、包容、整合的设计实践理论。回想我们经历的各种建筑主义运动和建筑思潮,大多都是关于建筑、环境、城市的认知,而很少是系统的指导设计实践的理论。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设计方法,仍然沿用一个世纪前"布扎艺术"学院派的方式,通过学习案例、模仿样式、观察效仿、然后结合一些理性的分析做出结合具体案例的"创作",或者形成极为个性难以描述的"神秘"设计方法,我们只能笼统地归纳其为"直觉"。我的目标是批判性实践(critical practice)[1],让设计实践成为思想产生和传播的平台。借着这期报到中国青年建筑师的机会,提出一种开放和整合(inclusiveintegrative)的设计实践理论框架,它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于任何主义,不迷恋某个大师,不止于建造房子,也不局限在建筑本体(ontology)。我想在设计的结果、过程、量度之间找到一个产生创意的新实用主义理论框架,它可以让任何个人都能梳理自己积累的知识和方法,重组成系统的理论,指导个人的新创意实践。  相似文献   

5.
Renee Chow 《建筑技艺》2013,(1):90-91,79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促使超尺度街区的超大项目的开发。从介于建筑和城市之间的街区尺度来看.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怎样设计"大的建筑"。普通的开发趋向于关注内向,即根据一种内在逻辑来组织开发项目,例如安全性、销售以及结构效率等,结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城市被分割成岛屿状——大尺度、内向的超级街区。随着超大尺度的城市化.当历史的形式概念不再适宜组织城市与建筑的协调性时,什么样的建筑理论、设计策略和方法可以保持城市各部分的联系,适于城市生长和发展的涵容量以及适宜性?  相似文献   

6.
探求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设计师关注的焦点。ROEWU事务所的建筑师们认为气候是理解自然与空间环境的关键,并将"气候适应性建筑"的理念贯穿城市与建筑设计过程始终。其作品强调对空间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注重对气候与形式、环境与耗能、物质与非物质等关系的再认识,认为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形式存在的合理性。该文通过对ROEWU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案例的梳理与分析,以期为城市与建筑研究者提供新的"行为—时空—气候"适应关系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7.
周庆华  张慧 《城市住宅》2021,28(4):150-151
建筑和城市公共空间的产生之间有一种自然的有机联系,需要积极地将建筑融入公共城市空间.通过对我国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机制进行系统、相关理论研究和主题研究,并从建筑设计的形式、功能、尺度、元素等方面阐述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整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周庆华  张慧 《城市住宅》2021,28(4):150-151
建筑和城市公共空间的产生之间有一种自然的有机联系,需要积极地将建筑融入公共城市空间.通过对我国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机制进行系统、相关理论研究和主题研究,并从建筑设计的形式、功能、尺度、元素等方面阐述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整合关系.  相似文献   

9.
结合《西方建筑史》课程"互联网+教学",文章拟探索一种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渐进式"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下辅以模型实践,形成"时代背景+思考-专业知识+认知-历史价值+评价"不同教学阶段,思考历史、理论与设计之间的结构关联,以期对建筑历史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生态城市主义的理论命题及其设计涵意。当代城市可持续的论述应走出城市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以形式与流动的关系来联系城市、自然与产业系统并创造共生关系。本文以新加坡、高雄、台南、台北、广州、厦门与南京的城市设计分析案例,推衍出生态城市主义的5种设计维度:包含了形式、物质、流动、尺度及时间。这5种维度涉及了空间形式的感觉经验、城市肌理及地景结构的物质表层、生态流动及其环境效应、跨尺度系统复杂性以及时间变迁管理与可持续进程等5方面的空间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11.
本土营造     
编者按:地方理论强调从"人与环境"、"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视角,以"地方性的建构"和"地方感的生产"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为核心,用以解构空间或环境构成的理论。在现代城市主义时代,城市经常被功能主义分割,使得空间格调单一,缺乏特色,人对城市的认知和情感也变得毫无关联;在后现代城市主义时代,地方性被视为城市精神的象征,城市是一个充满情境的空间。21世纪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惊人,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也伴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城乡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下的考古     
当谈论建筑保护时,就不得不论及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人们再也不能毫不顾及后果地创造新事物。文章尝试解释一座建筑的生成需要建立在一种设计理论,一种可以表达当前时代的工作方式之上,并且只有将新与旧当作一个连贯的整体来考虑才能完成这件事。藉由位于希腊雅典的FIX酿酒厂改造成国家当代美术馆的案例实践,说明需要在建筑与城市化之间建立辩证的关系,并将此关系"编织"到新的无偏见项目中,基于"患者"进行批判性图解和理解。这种类型的建筑不属于任何"主义",或许可以将其称为一种"当下的考古"。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的发展,"千城一面"、"万象一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其负面影响的扩大,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与建筑的人文发展,"文脉主义"、"地域文化"等理念在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领域应用更加广泛。该文从"文脉主义"理论入手,在理解其内涵及文脉主义建筑观的基础上,通过对宜昌市五峰客运中心站的建筑创作实践,进一步了解"文脉主义"的内涵和文脉主义建筑观,并对"文脉主义"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应用进行了策略性的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关联设计"建筑理论由华南理工大学倪阳教授提出,该理论是基于分析建筑与相关联的各基本要素后提出的设计理论,本文是想将关联设计理论的思想运用于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中,提出基于该理论视角下的工业遗址保护与再利用设计理解浅析。最后,将关联性设计思想与龙归粮食生产所保护与再利用实践相结合,理论结合实践,进行我国当代工业遗址保护与再利用的设计策略研讨。  相似文献   

15.
刘晖  许博文  陈宇 《风景园林》2020,27(4):36-41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贡献,其效能依赖于城市绿色空间中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以城市"生境+植物群落"模式的景观建构互适性内在机制作为关键科学问题,强调在生态学介入城市规划设计的空间尺度匹配关系中,小尺度绿地生境及网络的系统性和可实践性的生态价值。通过课题组在西北半干旱区城市场地生境营造与地被植物群落设计的实验性研究及街区单元生境网络格局建构的探索,提出城市生境及其植物群落景观建构研究的3个核心问题,即生态学与建筑类学科之间研究与设计变量的转换、理论与实践转化的实验性研究方法和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的理论语境下,将平台都市主义作为一种对城市立体空间设计理念与实践进行同步研究的概念载体。研究围绕三大核心词:垂直分流、街道的死亡与体量分权,对城市立体空间实践中现代主义教条模式展开批判,提取相应的平台都市主义理念的形态特性,完成理念承袭的归纳。在此基础上,紧扣场地建构的概念内涵,从空间性视角探索概念外延的发展走势,提出设计新思维:(1)走向城市立体的全空间设计模式;(2)从立体空间维度跨越到资源维度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气候引导下的绿色建筑设计是当代建筑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现实情况下,绿色建筑经常被异化成为一个节能技术的杂烩与集合体;而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建筑与自然之间能量关系的应对智慧,绿色建筑的潜力还远未被充分挖掘.这种智慧基于对气候、场地、功能的敏感与反应,将自然的通风、遮阳、能量交换、场所营造等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目标,并将其作为建筑形式生成的激发性要素,是一种基于被动式概念的"顺势而为"的设计策略.三亚城市职业学院,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次设计实践与尝试.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中的城市设计是渐进的,其形式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呈现。当代中国城市设计的技术理性框架源自早期西方城市形态学理论,经过多年实践,在管控方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区别于技术理性,西方城市设计中人文内涵的意义表达和创作一直未能得到实质性的关注,导致设计一味追求纯粹、抽象的概念,与丰富、具体、多样的现实生活形成巨大反差。这也成为中国城市设计的一个基本矛盾。针对这一点,"日常"与"都市主义"这两个词——一个普通常见,一个抽象晦涩——被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通过城市生活来接近城市设计的新起点。本研究结合文献分析和实践案例调查来探讨日常都市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和在中国实践的现状,试图将日常都市主义理论与中国城市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结论指出中国蕴含了大量而丰富的日常实践知识库,这些知识远远超越现有专业技术知识的研究范畴,值得欣赏和分析。日常都市主义是对当前中国城市设计框架的补充,为现有城市设计提供灵感的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19.
石上纯也对建筑学有非常特殊的思考和理解,自由的建筑是石上纯也看似纷繁无关的众多论述的概括。自由的建筑包括了功能的解放带来的空间关系的暧昧体验,体现了石上纯也关于轻薄与透明构造的实践追求,也涵盖了石上纯也对"尺度"概念有某种颠覆性的新阐释,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再思考。该文将从功能、形式、尺度、环境四个方面结合已建成的设计以及尚未实施的纸上项目尝试解读石上纯也对建筑学基本概念的探讨以及对未来建筑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空间句法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描述建筑与城市空间模式的语言,其基本思想是对空间进行尺度划分并分析其复杂的关系,它是被普遍认可的理性空间分析工具。运用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结合步行空间的自身特征,初步探索出一种合理的分析步行空间网络的理性方法。结合实际项目——达州市莲花湖片区城市设计,展示了这一分析方法在步行空间网络设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