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从梳理建设工程合同计价形态的一般演化路径入手,对建设工程合同计价形态选择的内在机理进行剖析。分析结论表明:随着工程采购模式由平行承发包向总承包发展,工程合同的计价形态沿着"传统总价合同"、"典型单价合同"、"新型总价合同"这个路径逐步演化;这种计价形态的演化反映出工程合同计价形态选择主要取决于细化设计权的配置。  相似文献   

2.
3.
正我们在探讨旅游与乡村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些困惑:首先是体制带来的巨大侵蚀。整齐划一的标准正在把乡村变成技术性的产品,这是一种悲哀。其次是大家都在探讨乡村还回得去吗?我认为能回去,但是回去的绝对不是原来的乡村。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发展不可逆转的一种趋势,非农化经济正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在非农化的文化和传统文化中间,找到一个新的结合点去重构乡村。最后是建筑界的一些技术性保护正导致乡村整体的破  相似文献   

4.
对于聚落空间信息的了解是形态秩序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往多数研究从符号、区划及历史阶段等思路来分析,运用归纳、比喻、概括等方式表达秩序,研究保证了主体行为的目的合理性,但是并未将秩序中各要素间的连锁反映、模糊性及自组织性描述出来。  相似文献   

5.
建筑线秩序形态与其内在规律,乃自成一体。外在线秩序形态有其内在规律,且内在规律具有明晰的线性机制特征。这些线性机制为形态的内核与机理,控制并转化为建筑线秩序形态;线秩序形态又是线性机制的逻辑物化表达,是其本体的外显与图解。该文是基于建筑线秩序形态与线性机制间的逻辑关系的研究,可以成为建筑本体与表现相契合的一种途径,对如何运用线秩序方法构思出符合内在线性机制的建筑线秩序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依据"结构主义"的数学"母结构"和形态学的观点,该文对建筑形式设计中的显性线秩序的应用与表现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显性线秩序具有群、网和面等形式结构。"群"结构系指线秩序的形式结构具有并列关系,亦称并列结构;"网"(Lattice)结构指线秩序的形式结构具有次序关系,亦称次序结构;面结构为线秩序的形式结构具有"拓扑网格面"关系,亦称拓扑结构。"群"结构和"网"结构是对传统线秩序的形态构成理论的研究,面结构是对当今线秩序的形态生成规律的论述。该研究有助于明晰显性线秩序的形式结构,建立起关于线秩序的科学认知体系与应用体系,寻求建筑本体和形式相契合的方法,达到丰富建筑形式语言及更好地为工程实践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道路网形制与欧洲城镇形态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强  尹稚 《规划师》2006,22(6):92-96
欧洲传统道路网形制因具有窄路幅、高密度、小街区、高连通性等特点,被欧洲等地的实践证明不但适应低速交通需求和小城镇发展,而且能够满足大城市的发展要求和应对机动交通的挑战.这也是在汽车交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欧洲城市的城市肌理和结构能够延续至今并保存良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由于对经济的大力发展,社会取得了很快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在许多领域的发展当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在推进物流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对于物流枢纽的演进及其形成的一些发展的机理,对于物流的进步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我们应该更好的提出规模经济这一口号。然后对其进行扩张,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城市的发展对于物流的枢纽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政府对于物流枢纽发展的推动有着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人们通过各种建造活动不断改造聚居空间,并由此产生了指导建造行为的"传统"和"乌托邦"两种模式。传统聚落形态演化路径多是在这两种建造模式之间摇摆,建设实践既要利用"乌托邦"的计划有序性,又利用"传统"模式中无序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川渝小城镇形态演化的特征着手, 在川渝小城镇内部功能结构形态和外部物质空间形态上分析探讨川渝小城镇形态的现代演化。  相似文献   

12.
阳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阴新明 《山西建筑》2007,33(5):57-58
结合阳泉市的城市发展,论述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过程,从而探求城市发展的规律,更好地控制和引导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功能结构布局,使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物质要素构成与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分析它的演化进程对于指导城市空间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青岛市百年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运用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理论对青岛百年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进程、动力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青岛市未来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苏州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小城镇建设取得瞩目成就.当前,小城镇空间结构处于转型和重组的关键时期,亟待相关研究.本文分析了苏州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化的历史背景阶段,探索了小城镇空间形态要素的变迁演替及布局特征,研究了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化的阶段特征,预测了未来小城镇空间形态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绩效瓶颈”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熵定律和管理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系统的演化机理,建立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系统的结构耗散模型并给出了其形成的条件,分析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系统的耗散途径,构筑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系统的耗散动力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系统存在着管理熵增定律,且具备管理耗散结构特征;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系统正是在管理熵增定律与管理耗散结构理论这两个基本规律的作用下发展与演化的,其“功能倍增、利益涌现”的集成化管理绩效取决于管理熵增定律和管理耗散结构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力量对比。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19)
现有的财务危机研究成果缺乏对财务危机演化过程及原因的明确解释。文章从财务危机源、财务危机演化路径及财务危机表征形式三个方面对企业财务危机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并结合社会燃烧理论这一新的视角对财务危机的形成条件和演化机理进行分析,构建出财务危机的演化机理模型。结论显示,财务危机的产生需要同时具备"燃烧物质"、"助燃剂"和"点火温度"三个条件,通过控制其条件的产生可防控财务危机发生,但归根结底都需要企业提高自身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由于城市文化冲击和村民自发的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很多乡村社区的文化景观特征普遍简单化和淡化,村庄功能布局、空间形态与建筑风格有逐渐趋同化、小区化甚至城市化的趋势.因此,亟需对乡村社区空间形态和建设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保护和发扬乡村社区传统功能空间形态特征和自然空间景观特征,采用适宜的建设模式和优化手段,避免千百年来生态环境与人文历史积淀成果的消失.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对住居的居住要求日益提高。文章基于实地调研,对传统民居建筑的自适应演化现象与机制进行探讨,并从建筑材料、立面构成、平面肌理等方面分析了演化的形式、特点和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村民为主导的民居演化,不应仅仅关注功能,还应体现包括形式、节能等方面的考虑。尝试设计改造,试图为传统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寻找适宜的模式,使其既能保持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又能提高居住的舒适程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乡村常住 人口大幅度减少,但部分地区的乡村人居空间却 出现了持续的增长,这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 严重制约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乡村空间 的有序发展。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收缩事实,提高 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空间有序发展,是 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 以陕西省县域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采集乡村人 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利用人居空间变迁 弹性系数和GIS分析方法,揭示了陕西省县域乡 村人居空间演化特征与类型,并探讨了乡村人居 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 2015年,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表现为明显的“人 缩地扩”特征,2015年以后乡村人居空间收缩趋 势逐渐显现;陕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集中 分布在关中平原大、中城市主城区周边地域,陕北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北洛河、无定河等流域,陕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汉中盆地和丹江河 谷;2010—2018年,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类型从人减地扩的稀释型向人减地缩的萎缩 型和收缩型转变,萎缩型和收缩型县域数量总计为67个,占全部县域总数的62.62%,以撤村并居 为主要内容的镇村综合改革是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从增长转向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分 类施策、规划管控、土地管理、乡村治理4个方面提出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本文可为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15)
要将企业自身整体的发展战略都奠定在系统的自身所具有的科学原理基础上,同时还要将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的战略理论以及系统形态演化过程中的分析数据所统一,这是实现企业进行战略管理过程中,将宏观以及微观进行结合的一种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战略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理论演进以及系统形态演化的分析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