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栲胶脱硫是广西石化系统开发的一项新的脱硫方法。它是一种高效无毒脱硫剂,具有高效、无毒、成本低、再生容易等特点。1978年2月,我厂应用此种方法在一脱硫系统进行工业生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7月,当试验系统的栲胶脱硫溶液与另一系统原用的改良ADA(蒽醌二磺酸钠)溶液混合时,溶液中Na_2S_2O_3含量急剧下降,Na_2SO_4大幅度上升,仅40天时间,管道阀门腐蚀严重。与此同时,上林氮肥厂也采用栲胶法脱  相似文献   

2.
原理将焦磷酸盐镀铜液的水样用H_2SO_4酸化,破坏焦磷酸铜络盐,然后用氢氧化钠中和,沉淀铜,测定滤波中的铬离子。化学反应如下: Cu(P_2O_7)_2~(n-)·2OH~-+H_2SO_4(?)CuSO_4+2P_2O_7~(n-)+2H_2O CuSO_4+2NaOH(?)Cu(OH)_2↓+Na_2SO_4 H_2CrO_4+2NaOH(?)Na_2CrO_4+2H_2O n——负价数暗镍和亮镍镀液的水样用Na_2CO_3沉淀镍离子,测定滤液中的铬离子。化学反应如下, Na_2CO_3+NiSO_4(?)NiCO_3↓+Na_2SO_4 H_2CrO_4+Na_2CO_3(?)Na_2CrO_4+CO_2↑+H_2O  相似文献   

3.
准东煤燃烧过程中Na_2SO_4的形成会造成锅炉受热面沾污、尾部SCR催化剂失活等问题。烟气中Na_2SO_4形成及转化规律的研究对于预测和控制燃煤烟气中Na_2SO_4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发展了烟气中Na/Cl/S/O/H化学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烟气中Na_2SO_4的生成过程及转化机理,考察了含氧量、温度、SO_2浓度、H_2O浓度等因素对Na_2SO_4生成的影响。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烟气中的高氧气含量有利于Na_2SO_4的生成。高温加快化学反应的同时,抑制了Na_2SO_4的生成。SO_2和H_2O的影响效果受温度影响较大。反应路径分析表明,Na_2SO_4的生成路径有两个:一是依赖于SO_2直接氧化(Na Cl→Na SO3Cl→Na HSO4→Na_2SO_4),二是依赖于SO_2间接氧化(Na Cl→Na O_2→Na SO4→Na HSO4→Na_2SO_4)。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Na_2SO_4的生成主要对系统中生成或消耗自由基的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活测定脱硫液中溶解硫化氢含量采用方法Q/SY LS 1503-2009《脱硫液中溶解硫化氢含量的测定(碘量法)》。碘量法的原理是根据脱硫剂吸收硫化氢后会生成相应的盐类,在弱酸性介质中,硫(S2-)被碘(I2)氧化;而过剩的碘用硫代硫酸钠滴定。其反应式如下:S~(2-)+2I_2(过量)→S+2I~-+I_2(剩余)I_2+2Na_2S_2O_3→NaI+Na_2S_4O_6,分析方法Q/SY LS 1503-2009《脱硫液中溶解硫化氢含量的测定(碘量法)》中要求:当硫化氢含量3000mg/L时,同一样品重复测定两个结果之差应≦500mg/L。但在实际分析工程中,经常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本文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栲胶法脱硫副产硫磺纯度的测定,目前采用的是BaSO_4重量法、CS_2抽取法以及灼烧法。重量法为时2~3天,CS_2抽取法由于所用CS_2有毒,污染环境,分析手续也较麻烦费时,灼烧法亦存在灼烧时放出氧化硫气体而污染空气等缺点。本实验用硫酸钠-碘量法测定,结果与重量法相近,操作简便,耗时少,没有污染,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CS_2抽取法测得值稍高,是由于副产硫磺中其它可被CS_2溶解的物质也被溶解了。亚硫酸钠-碘量法的原理是利用Na_2SO_3水溶液与硫磺反应,生成的Na_2S_2O_3,用标准碘液滴定。过剩之Na_2SO_3用甲醛除去,反应式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我厂栲胶法脱流是1980年5月在新扩建的一套年产十万吨合成氨(设计为ADA法脱硫)装置上投产的。由于对栲胶法脱硫反应机理和不同再生设备的效率问题认识不统一,仍采用原设计氧化槽设备。因此,在投产后,生产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1980~1983年连续三年,溶液中副反应无法抑制。Na_2SO_4在溶液中高达210克/升,平均每天增长2~3克/升;Na_2S_2O_3的含量也超过100克/升,消耗了大量的纯碱。同时Na_2SO_4的大量生成导致碳钢设备、管道、阀门的严重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了钠碱法脱硫工艺成功应用于阳极炉烟气的洁净化治理。创新性的应用了集成式脱硫塔,将烟气净化、降温、吸收集成于一台脱硫塔,在后端设置尾气吸收塔作为保安塔,系统脱硫效率能够保证在96%以上,在运行过程中应用了双介质脱硫工艺,使无水亚硫酸钠生产过程中废液得到充分的利用,通过强制串液的方式将尾气吸收塔液碱二次循环使用,年可节约新水消耗20 kt,减少液碱消耗400 t,同时研究了Na_2SO_4结晶的临界控制点,通过降低吸收液Na_2SO_4过饱和度、控制吸收pH值、控制循环液温度、优化碱液浓度等方式,减少了吸收过程中结晶现象。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应用钙基脱硫剂脱除冶炼烟道气中高浓度SO_2并回收硫单质的方法。通过热力学模拟多种硫化物与SO_2之间的反应,筛选得出硫化钙(Ca S)适合作为化学链脱硫技术的脱硫剂,它在400~650℃范围内可将SO_2还原为单质硫,生成的固相产物为Ca SO_4而非Ca O。通过固定床反应器内的脱硫实验,发现温度对脱硫率和硫单质回收率影响较大。在400~650℃范围内温度越高,脱硫率和硫单质回收率越大;当温度高于600℃时,脱硫率和硫单质回收率基本相等。提高空速,则会降低脱硫率和硫单质回收率,但两者的差值随空速增大逐渐减小。当烟气中SO2浓度小于1%时,脱硫率维持在99.8%基本不变;SO_2浓度升至3.45%后,平均脱硫率急剧下降至92.1%;SO_2浓度越高,平均脱硫率越低。硫单质回收率随SO_2浓度增大存在一最佳范围。在脱硫反应后期,粒径较大的脱硫剂颗粒脱硫性能较低。SEM照片表明了脱硫剂颗粒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团聚现象更为明显,XRD表征证明了反应中SO_2气体被还原为升华硫颗粒。  相似文献   

9.
《化学工程》2017,(8):22-26
Na_2CO_3-NaHCO_3缓冲溶液作为脱硫液脱除水煤气中H_2S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生成Na_2S_2O_3,Na_2SO_3,NaSCN等副盐。通过配制不同副盐含量的脱硫液,考察了副盐对p H值、密度、黏度及表面张力等物性的影响和不同温度下副盐对NaHCO_3溶解度的影响,在填料塔中研究了副盐含量对脱硫液吸收H_2S传质系数KGa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副盐含量的增大,脱硫液p H值减小,密度、黏度及表面张力增大,这些物性的改变导致气液传质系数KGa减小;随着副盐含量的增大,NaHCO_3饱和溶解度下降,易出现NaHCO_3析出堵塔问题,使可供操作的脱硫液密度区间变小。  相似文献   

10.
赵枫  吴璨  高哲  崔政伟 《化学工程》2019,47(4):11-16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烟气脱硫手段,但是昂贵的基建和运行成本极大地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开发了一套喷射混合器组合螺旋切割强化气液传质的湿法烟气脱硫系统,考察了烟气SO_2质量浓度、脱硫剂质量分数、烟气流量以及脱硫剂循环流量对烟气脱硫效果的影响,并与喷射混合接触方式下的脱硫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脱硫剂质量分数为15%,烟气SO_2质量浓度为3 000 mg/m~3,烟气流量为18 m~3/h,脱硫剂循环流量为250 mL/min的时候,系统脱硫效果最佳,出口烟气SO_2质量浓度为0 mg/m~3;静态螺旋切割气液接触方式下,系统脱硫率相较于单独喷射混合提高了7.64%。采用螺旋切割装置强化烟气脱硫,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烟气脱硫效率,可达到超净排放,并能实现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高效化、小型化。  相似文献   

11.
栲胶法脱硫副反应生成的SO_4~(2-),有的厂高达~200克/升。SO_4~(2-)含量高时会加速设备、管道的腐蚀,故常对它进行生控检验。由于脱硫液中共存着多量的S_2O_3~(2-)、CNS~-等离子,BaCrO_4容量法、热滴定法以及偶氮胂酸(Ⅲ)法和比浊法均不适用。目前各有关厂均采用  相似文献   

12.
研制的CA—1脱硫剂,是一种含5~7%CuO的Cu—Al系脱硫剂。用真空浸渍法制备,颗粒度约5mm,适用于干法烟气脱硫。在接近100%脱硫率的情况下,脱硫时间达16小时,硫容量为57.4克SO_2/100克脱硫剂,抗压强度在350kg/cm~2以上。具有吸收脱硫和催化转化脱硫的作用,是具有多种脱硫功能的脱硫剂。本文还讨论了在Cu—Al系脱硫剂中加入氧化铁的影响以及孔径对吸收脱硫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Na_2SO_3吸收烟气中SO_2的过程中,由于烟气中存在的O_2容易将Na_2SO_3氧化成Na_2SO_4使之失去吸收SO_2的能力,成为脱硫系统的垃圾及负担。为了有效防止Na_2SO_3在烟气中的氧化,选择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米吐尔、抗坏血酸、对苯二酚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抗氧化剂,通过实验发现加入10mg·L~(-1)的对苯二酚或米吐尔可有效提高Na_2SO_3对SO_2的吸收率,且抗氧化剂的加入量较小,不会增加成本,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4.
以活性炭(AC)为载体,用FeSO_4·7H_2O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Fe负载脱硫剂,通过XRD、FTIR、FE-SEM、ICP、H_2-TPR等方法对脱硫剂进行表征。从制备方法和焙烧温度的角度,研究脱硫剂低温脱除CS_2的性能以及造成其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采用FeSO_4先沉淀后焙烧,焙烧气氛是氮气的γ-Fe_2O_3/AC-N_2法生成的γ-Fe_2O_3结晶度最高,并且有效地增加了活性炭表面碱性基团数量,提高了负载量和分散性,使脱硫效果大大提升,当焙烧时有O_2存在会生成α-Fe_2O_3降低脱硫剂脱除CS_2的活性;使用γ-Fe_2O_3/AC-N_2法焙烧温度在500℃时,结晶度最高,脱硫剂的脱硫效果最好,吸附量达到40.41mg/g,当温度超过500℃时生成了Fe_3O_4,降低了脱硫效果,用4种动力学模型对γ-Fe_2O_3/AC在活性炭载体上的脱硫过程进行动力学描述,发现Elovich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CS_2在脱硫剂上的脱硫过程,其化学控制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概述磺化或磺甲基化是对煤、腐植酸(HA)进行化学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按磺化试剂分类,磺化方法有SO_2法、SO_3法、H_2SO_4法、H_2SO_4—BF_3法、Na_2SO_3或NaHSO_3法、Na_2SO_3—HCHO或NaHSO_3—HCHO法等。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新型干粉脱硫剂代替粉剂+液态氨水技术,减少了氨水等液态脱硫剂对系统的影响,在满足SO_2排放指标的前提下降低了脱硫成本。该干粉脱硫剂使用设备简单,与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湿法脱硫或半干法脱硫相比,在中低SO_2排放浓度条件下有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研究了三种晶型的氧化铁脱硫剂(Fe_3O_4、γ-Fe_2O_3和α-Fe_2O_8)对SO_2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在380~450℃的温度范围,对于新制脱硫剂,Fe_3O_4的脱硫速率最快;而对于再生后的脱硫剂,不同初始晶型的氧化铁均转化成α-Fe_2O_3,并且其活性较初始α-Fe_2O_3有较大幅度的提高。X射线分析表明,氧化铁吸收SO_2后的产物主要为Fe_2(SO_4)_3。吸收剂在645℃下再生,放出SO_2和SO_3。对氧化铁吸收SO_2的过程进行了热力学计算,表明在450℃下,吸收反应为不可逆反应,脱硫率可达100%。探讨了因氧化铁表面吸附水蒸汽而加速SO_2吸附及氧化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8.
冶炼低浓度SO_2烟气的经济、达标、无害化治理一直是冶炼行业的难题,目前处理方式主要集中在传统脱硫剂的应用,在以废治废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提出以硫化镍铜矿选矿过程产生的活性矿浆为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的脱硫剂,建立冶炼烟气脱硫中试验装置,运用扫描电镜、原子吸收法、多种化学元素定量检测法等分析检测手段,研究活性矿浆作为一种廉价脱硫剂的有效组分及脱硫效果。结果表明:活性矿浆脱硫液pH﹥5.5时烟气可达标排放,折算SO_2吸收量为4.15kg/t矿浆,高于理论值3.68kg/t矿浆。活性矿浆中有效脱硫组分以黑云母、绿泥石、白云石、磁铁矿中的活性氧化镁、氧化钙和铁磁性物质为主,其中活性氧化镁与氧化钙参与反应的全过程,在弱酸性介质条件下铁磁性物质参与反应。脱硫后矿浆清液中重金属离子含量均低于排放标准要求,渣属于一般固体废弃物,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9.
《硅酸盐学报》2021,49(8):1650-1661
研究了不同底物下硫氧化菌的硫氧化特性及其对砂浆试样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硫氧化菌生长浓度在不同底物环境中表现不同,其生长浓度由高到低所对应的底物分别是Na_2S_2O_3、Na_2SO_3、Na_2S;不同底物下硫氧化菌转化SO_4~(2-)的方式均存在自然氧化和生物氧化两种形式。硫氧化菌代谢途径中发现了一种先将S_2O_3~(2-)经SseA酶转化为SO_3~(2-),再经Soe酶转化为SO_4~(2-)的新途径。砂浆试样在Na_2S_2O_3底物环境中较于Na_2SO_3底物环境中生成膨胀性石膏含量偏低,这是因为与Na_2S_2O_3的生物氧化相比,Na_2SO_3自然氧化的SO_4~(2-)浓度较高,反应速率较快,腐蚀效果更为显著。处于Na_2S_2O_3底物环境中的砂浆试样抗压强度变化率10.4%、质量变化率1.04%;处于Na_2SO_3底物环境中的砂浆试样抗压强度变化率-12.9%、质量变化率1.44%。Na_2S_2O_3底物环境试样生成石膏的含量低于Na_2SO_3底物环境试样生成石膏的含量,分别在75 d和45 d后由于大量石膏的膨胀力作用下使得砂浆试样最终劣化。  相似文献   

20.
含SO_2废气的排放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传统方法采用石灰石/石灰法进行烟气脱硫,脱硫成本高,环境破坏大,电石渣作为一种含高钙废渣,代替天然石灰石作为脱硫剂优势明显。简要介绍了电石渣的特点,SO_2的脱除现状以及电石渣脱硫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