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叙速了采用在ACR链上接枝氟乙烯(VC)单体达到对PVC树脂增韧改性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ACR的抗冲效果与ACR胶乳特性密切相关,合成PBA时B(交联剂)最佳用量为1%左右;BA/MMA最佳投料比80/20左右,ACR—g—VC抗冲强度随ACR含量增加而增加;制得的ACR—g—VC树脂性能达到Vinnolit公司同类产品H2264z树脂实测水平。  相似文献   

2.
采用苯乙烯对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进行溶胀接枝悬浮聚合的工艺,制备了EVA-苯乙烯(St)接枝共矣物,其接枝链的粘均分子量为15万左右,接枝度为25%-47%,实验研究了不同EVA与苯乙烯的配比对接枝产物的分子量,接枝率、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电性能的影响。发现此拦枝共聚物能明显改善聚苯乙烯的脆性和拉伸断裂强度,随着EVA与苯乙烯配比的变化及其他工艺条件的改变,可以制得电性能较好的柔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国外氯乙烯接枝共聚物合成技术,包括以PVC为主链的接枝共聚和以PVC为侧支链的接枝共聚技术。同时介绍了一些商品氯乙烯接枝共聚物及其性能、用途,并简单介绍了一些提高共聚接枝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ACR—g—VC接枝共聚高抗冲树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叙述了PVC树脂的增韧机理,归纳了PVC制品的增韧方式,对抗冲改性剂ACR的合成过程及结构性能表征方法进行了详速,并研究了ACR—g—VC接枝共聚树脂的制造要点,最后简要介绍了接枝共聚树脂性能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5.
王强 《聚氯乙烯》2012,(2):27-29
比较了ACR接枝VC共聚树脂与CPE对PVC干混料加工性能、给水用PVC-U管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CPE相比,ACR接枝VC共聚树脂可降低PVC干混料的平衡转矩,缩短塑化时间,节约能源消耗;②对于Φ32、Φ110给水用PVC-U管材,添加ACR接枝VC共聚树脂生产的PVC-U管材性能全部符合国家标准,且综合性能全部优于添加CPE生产的PVC-U管材。  相似文献   

6.
在SBS上引入极性基团进行原位改性,可以提高与极性材料的相容性及粘接性能.以120号溶剂油和甲苯为混合溶剂,以MMA、BA和MA为单体对SBS进行共聚改性.研究了反应条件、原料配比、用量以及混合溶剂的配比对产物性能的影响.用IR、GPC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其最佳配比为:m(BA):m(MMA)=1:1.2;m(BA):m(MMA):m(SBS)=9:10.8:50;m(甲苯):m(120号溶剂油):1:3;引发剂BPO的用量为0.9~1.2g/100g单体;反应温度为80~83℃;反应时间为7.5~8h.所得到的丙烯酸酯/SBS共聚物有着良好的粘接性能及储存稳定性.比未改性的SBS有着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以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苯乙烯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乙酸乙酯为溶剂,经聚合得到一种溶剂型胶粘剂,对该胶粘剂的原料配比、聚合条件对粘接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闫冰  刘晓明 《中国塑料》2008,22(1):73-76
对丙烯酸酯接枝氯乙烯共聚物(ACR-g-VC)增韧聚氯乙烯(PVC)体系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与丙烯酸酯核-壳接枝共聚物(ACR)、氯化聚乙烯(CPE)增韧PVC体系的加工性能进行对比,发现其加工性能与ACR增韧PVC体系的加工性能接近。通过对PVC/ACR-g-VC与PVC/ACR的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对比,分析了两种体系增韧效果差异的原因。实际应用研究表明,ACR-g-VC与CPE共同使用时有协同增韧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提供了成品的透明度和耐冲击性均良好,同时保持原有氯乙烯系树脂机械强度的氯乙烯接枝共聚物。在不少于1种的(甲基)丙烯酸酯(其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化温度为-140~30℃)中,掺入质量分数为5%~70%的至少1种可自由基聚合的单体(其均聚物的折光指数为1.51~1.75),在此混合单体100份(质量份,下同)中,混合、共聚0.1~30份多官能团单体,制得丙烯酸系共聚物胶乳浆料,此共聚物的折光率为1.51~  相似文献   

11.
以(NH4)2S2O8/Na2SO3/CuSO4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采用间歇乳液聚合合成氯乙烯/异丁基乙烯基醚(VC/IBVE)共聚物。结果表明,当投料单体中IBVE质量分数增加时,相同聚合时间的聚合转化率和共聚物特性粘度明显降低。当转化率小于70%时,共聚物平均组成变化不大;聚合温度增加使聚合速率增加,但共聚物特性粘度减小;SDS浓度对聚合速率和共聚物特性粘度的影响很小;随引发体系浓度增加.聚合速率增加,共聚物特性粘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以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弹性体(VCE)增韧改性PVC树脂提高聚氯乙烯(PVC)的抗冲击性能,并与传统抗冲击改性剂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ACR及氯化聚乙烯(CPE)改性的PVC材料比较。对改性PVC的流变性能、力学性能、热变形性能及断面结构进行表征和微观观察。结果表明,随着VCE含量的增加,PVC的拉伸强度与弯曲强度逐渐减小,抗冲击强度与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热变形温度逐渐降低;在相同用量的条件下,VCE对 PVC的改性效果优于ACR及CPE,达到MBS改性PVC的水平,VCE能够增韧PVC,提高PVC的抗冲击性能,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PVC抗冲击改性剂。  相似文献   

13.
SBS与醋酸乙烯酯本体接枝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醋酸乙烯酯为溶剂,在无氮气保护下,合成得到了主链为SBS支链为PVAC的接枝共聚物SBS-g VAC,其结构被红外光谱所证实;讨论了引发剂、时间、温度及SBS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和亚硫酸氢钠(SBS)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氯乙烯(VC)/丙烯腈(AN)共聚物.采用氧瓶燃烧法测定了共聚物的氯含量,并计算了共聚组成,通过抽提测定了共聚物在丙酮中的溶解性.考察了一步法聚合过程中共聚物组成及溶解性随聚合时间的变化,研究了初始单体投料比、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等工艺条件对共聚物组成及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AN活性高,VC/AN共聚组成和溶解性随聚合时间变化较大;共聚物在丙酮中的溶解性与共聚组成相关,受初始单体投料比影响最大,在VC/AN投料物质的量比为7.6:1时可以获得在丙酮中全部溶解的共聚物.  相似文献   

15.
采胳悬浮共聚的方法研制了偏氯乙烯/氯乙烯(VCD/VC)共聚树脂。考察了共聚配方、分散剂种类及用量、搅拌速度及聚合温度等对VDC/VC共聚树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偏氯乙烯(VDC)-氯乙烯(VC)悬浮共聚树脂的加工流变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增加共聚树脂中VC单元的含量,可改善树脂的流变性能,而对热稳定性几乎无影响;提高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导致树脂流变性能降低;环氧大豆油(ESO)、乙酰基柠檬酸三丁酯(ATBC)助剂能改善树脂的加工流变性,其中ESO兼有热稳定剂作用。该共聚树脂的流变特性与日本树脂相近。  相似文献   

17.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水介质中通过硝酸铈铵引发淀粉与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接枝共聚,制备系列含阳离子季铵基团的淀粉-DAC接枝共聚物,系统考察了反应条件对接枝共聚物接枝率(PG)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体系内可制备较高接枝率的阳离子接枝共聚物。当硝酸铈铵的浓度为1.5×10-2mol/L,m(DAC)∶m(淀粉)=3,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4 h时,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最高可达118.67%。用FTIR、1HNMR、XRD对接枝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8.
PB—g—PMMA核壳粒子的合成及其在PVC中的分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丁二烯(PB)橡胶粒子与聚氯乙烯(PVC)不相容。采用乳液聚合手段,在聚丁二烯乳胶粒表层接枝与聚氯乙烯相容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充当增容剂制备了聚丁二烯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B-g-PMMA,MB)核壳粒子。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VC/MB共混物。SEM照片表明,这种核壳结构的粒子在聚氯乙烯中的分散情况随着核壳比的不同而改变,当核壳质量比小于93/7时能够完全均匀地分散在:PVC基体中,核壳质量比大于94/6时根本不能分散在PVC基体中,核壳质量比为93/7是粒子能否分散开的转折点。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数据表明,当MB加入量改变时,共混物也存在脆韧转变点,但受MB粒子的核壳比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合成氯乙烯单体非汞触媒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永 《上海塑料》2011,(1):20-23
目前氯乙烯单体的工业合成方法主要有乙炔氢氯化法和乙烯氧氯化法。在我国大约70%的氯乙烯单体采用乙炔氢氯化法生产。这是由我国的特殊能源结构所决定的。而乙炔氢氯化法工艺路线一直采用剧毒的氯化汞/活性炭为催化剂。该催化剂易挥发流失,对工人健康及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何消除汞触媒污染,乙炔氢氯化合成氯乙烯清洁工艺路线是氯碱行业函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田立颖  杜杨  吉法祥  魏焕曹 《精细化工》2000,21(10):569-569
用二步法合成了季铵盐阳离子单体N ,N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DMDAAC)。第一步 ,向反应瓶中加入 1mol二甲胺的水溶液 ,控制温度 40℃以下 ,滴加 1mol氯丙烯和 1molNaOH水溶液 (其质量分数为 40 % )。滴加完后再反应 2h,分取上层有机相 ;第二步 ,将有机相加入反应瓶中 ,同时加入适量的丙酮 ,控制温度在 30℃以下 ,滴加 1mol氯丙烯 ,反应 4h。过滤、洗涤、干燥得阳离子单体DMDAAC ,总转化率为 63%。以n(DMDAAC)∶n(丙烯酸胺 ) =1∶3在水溶液中共聚 ,合成了阳离子共聚物 [P(DMDAAC AM) ]。反应以分别占单体总质量的 0 5 %的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 ,反应温度 40℃ ,反应时间 6~ 8h。并利用IR、1HNMR对单体和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