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多热源区域供热(集中供热)的平峰供热技术,指在采暖初末期,保持在额定工况下的热电联产机组作为基本热源,随着气候变冷,逐步投入区域锅炉房等调峰热源的供热技术。该技术突破传统上依靠热化系数的固有思维。针对平峰供热技术的经济社会效益,采取了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的方法,进行了整个供热期内的统计分析,结果证明该技术在保证供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热电联产机组的供热能力,避免供暖初末期机组负荷低、效率低、能耗高的问题;同时减少调峰热源的运行时间,降低供热成本,减少污染。  相似文献   

2.
沈阳热电厂沈阳市多热源联合运行方案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各大中城市已建或筹建了多个中小热电厂和大型热源厂。一般这些项目的供热系统规模较大,涉及面很广,一旦发生故障,破坏程度较大,而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正常。而实现城市多热源联合运行后,可使各热源的供热量相互补充,从而增加供热系统的可靠性,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热化系数,节约能源,提高热效。  相似文献   

3.
以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的一次能源相对节能率最大作为目标函数,提出一种新的最佳热化系数计算方法,并针对凝汽供热两用型热电联产机组建立了数学模型。与基于节煤量的热化系数优化模型相比,一次能源相对节能率方法不涉及热电联产机组发电煤耗率和供热煤耗率两个有争议的参数,而且所需参数的热力学意义更加明确,便于实际计算。  相似文献   

4.
热化系数是供热机组提供的最大供热量与区域最大热负荷的比值。合理选取热化系数是影响集中供暖热电站的节能及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是当前供热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城市供热规划中一项不容忽视的指标。笔者在编制有关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城市供热规  相似文献   

5.
利用寿命周期分析法研究了我国严寒和寒冷地区集中供热管道在不同管径、不同燃料/热源、不同保温材料下的保温层经济厚度及相应节约的费用。结果表明:燃料价格越低,保温层经济厚度和相对节约的费用越少;保温材料导热系数越高、价格越低,保温层经济厚度越大,而不同保温材料所对应的节约费用相差很小;室外温度越低,保温层经济厚度越大,相应节约的费用越多;供热管道管径越大,保温层经济厚度越大,相应节约的费用越多。对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哈尔滨、沈阳、西安3个城市进行了经济分析,结果表明架空供热管道在哈尔滨地区采用保温层经济厚度经济性最好。  相似文献   

6.
基于一次能源相对节能率最佳热化系数计算模型,对影响热电联产区域供暖系统最佳热化系数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供暖系统所在地的气象参数是影响最佳热化系数值的最重要因素。通过分析计算158个不同供暖城市的最佳热化系数,发现供暖室外计算温度与最佳热化系数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并给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分析不同供热模式之间运行经济性的方法,即燃料费用系数法,所谓燃料费用系数即在达到相同供热效果的前提下两种供热模式之间燃料费用的比值。它可以考虑不同供热模式燃料价格变化的影响,并绘制成燃料费用系数图谱,实际上是纳入了敏感性分析的内容,以便于分析。此外,该方法还可以考虑除了燃料费用之外的其它主导运行费用,并扩展到多种供热模式之间的对比。最后对燃气锅炉和区域燃煤锅炉房供热的进行了燃料费用系数实例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气化”与“热化”均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气化”也为“热化”提供了优 越条件,因为气体燃料是干净、方便的热源,借煤气管道完全可以取代笨重的蒸汽(热水)供热管和回热管,这即所谓“燃气热化”。“燃气热化”又称“一根管”方案,即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同时优选热电合产供热系统的热化系数、供回水温度和管道比摩阻等四个主要设计参数的方法。数学模型考虑了热负荷的动态发展、建设期对供热系统经济性的影响、机组台数和抽汽压力的离散性管网平面定线的优选以及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必要措施。采用混合罚函数法和转轴直接搜素可行方向法求解。两种方法都能收敛到极值点。文章给出两个城市供热系统的优选结果。  相似文献   

10.
每套区域供热系统都需要有一种总控手段,这种总控手段要有较大的灵活性,並能在任何情况下以最经济的方式利用热网系统和热源装置。目前,区域供热系统上普遍存在着分散的泵组的运行问题,存在着多热源的问题,如:热电厂、烧油或烧固体燃料的热水厂、垃圾焚烧厂、余热厂、热泵、太阳能供热厂和积蓄器等等,这样总控手段就显得更为必要了。这种控制手段必须能随着燃料价格和每年每日热需比量的变化而变化,必须能随着区域供热系统的发展,易于不断修改,迅速适应新情况。下面介绍 AF—能源咨询公司研究的区域供热用控制、协调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