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红松松塔粗多糖酶法脱蛋白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摸索红松松塔粗多糖脱蛋白工艺条件,为松塔粗多糖的纯化提供理论依据。从三种蛋白酶中筛选出脱蛋白效果最佳的蛋白酶为胰蛋白酶,并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pH值对松塔粗多糖脱蛋白工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胰蛋白酶最佳脱蛋白条件为pH值为4.5,酶添加量为0.10%,酶解温度为60℃和酶解时间为2.0h。  相似文献   

2.
优化红松松塔粗多糖过氧化氢脱色法的工艺条件。本实验采用过氧化氢法对红松松塔多糖进行脱色研究,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过氧化氢浓度、脱色时间、脱色温度和pH值对红松松塔粗多糖脱色工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氢法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过氧化氢浓度6%、时间60min、温度80℃和pH值11。该研究对生产出高品质的红松松塔多糖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摸索红松松塔粗多糖脱色工艺条件,为松塔粗多糖的纯化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活性炭法对红松松塔多糖进行脱色研究,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活性炭浓度、脱色温度、脱色时间和pH值对松塔粗多糖脱色工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法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活性炭浓度1.5%、时间60min、温度50℃和pH值3.本研究为红松松塔多糖的进一步纯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松塔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香菇多糖脱蛋白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香菇菌丝体中提取的香菇多糖经脱蛋白提纯后,其生物活性更高。对酶法、Sevag法、三氯乙酸-正丁醇法脱蛋白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最佳的脱蛋白工艺为酶法和三氯乙酸.正丁醇结合法,脱色4次,蛋白含量为1.97%,多糖损失率为4.58%。  相似文献   

5.
松塔多糖的提取采用传统的水提醇沉法,抗氧化性评价分别考察松塔多糖对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红松松塔多糖对于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要好于超氧阴离子,当多糖浓度达到30mg/mL的时候,对于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了90.42%和90%,而对于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未能达到50%.红松松塔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氯化钙法、盐酸法、三氯乙酸法、Sevag和酶法联用法、三氯乙酸和酶法联用法等5种方法对玉米须多糖进行脱蛋白纯化实验,以蛋白脱除率和多糖保留率及综合评分为指标,探寻玉米须多糖最佳脱蛋白质方法。结果三氯乙酸和酶联用法最佳条件为酶底比2.5(mg/L)、温度50℃、水解时间1 h、TCA浓度为25%、样液体积比为4∶1、静置时间为40 min,多糖的纯度由13.2%提高到24.2%,蛋白脱除率为60.1%,多糖保留率为87.5%。此工艺条件简便有效,适用于玉米须多糖中蛋白质的脱除。  相似文献   

7.
香菇多糖脱蛋白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香菇菌丝体中提取的香菇多糖经脱蛋白提纯后,其生物活性更高。对酶法、Sevag法、三氯乙酸-正丁醇法脱蛋白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最佳的脱蛋白工艺为酶法和三氯乙酸.正丁醇结合法,脱色4次,蛋白含量为1.97%,多糖损失率为4.58%。  相似文献   

8.
马齿苋多糖脱蛋白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探讨了五种方法对马齿苋多糖中蛋白质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酶法和三氯乙酸-正丁醇法结合使用效果最好,即酶用量为2%,pH为5.0,在60℃水浴中酶解2h,再用等体积的三氯乙酸-正丁醇溶液重复处理4次。蛋白质的脱除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三氯乙酸(TCA)法脱除苜蓿多糖蛋白最优工艺及所制备多糖对鼠李糖乳杆菌的体外增殖作用。方法:以蛋白脱除率为指标,考察TCA浓度、作用时间和处理温度三个因素对苜蓿多糖脱蛋白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脱蛋白工艺条件;将脱蛋白后的苜蓿多糖作为碳源添加到鼠李糖乳杆菌培养基中,测定不同培养时间发酵液中活菌数和乳酸含量。结果:TCA法脱蛋白最优工艺条件为TCA浓度3.3%、作用时间59min、处理温度27℃,在此条件下蛋白脱除率为81.71%,多糖损失率为10.57%。随着发酵时间延长,添加苜蓿多糖的发酵液活菌数和乳酸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在发酵48h后活菌数对数值和乳酸含量分别为9.02CFU/mL和13.88mmol/L,显著高于发酵前。结论:TCA法可有效用于去除苜蓿多糖中的蛋白,并且苜蓿多糖具有促进鼠李糖乳杆菌体外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五味子多糖脱蛋白工艺,对三氯乙酸-正丁醇法、Sevag法、酶法+三氯乙酸-正丁醇、酶法+Sevag处理脱除蛋白进行了研究,并测定处理后多糖液中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酶法+三氯乙酸-正丁醇脱蛋白效果最好,即蛋白酶用量为1%、处理温度为50℃、处理时间为140min、pH为5,酶处理后再用等体积的三氯乙酸-正丁醇溶液重复处理4次,蛋白质含量低于0.005mg/mL。  相似文献   

11.
摸索蕨麻粗多糖脱蛋白工艺条件,为蕨麻粗多糖的纯化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选取了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胰蛋白酶进行蕨麻粗多糖脱蛋白实验,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值对蕨麻粗多糖脱蛋白工艺的影响。选取胰蛋白酶进行脱蛋白实验,最佳脱蛋白条件为酶添加量0.25g、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4h、pH值7.8。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探明长白山红松松仁膜衣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分别采用60%乙醇和50%丙酮为提取剂,提取物冻干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其总多酚和总黄酮纯度,研究其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铁离子的能力。结果表明,松仁膜衣乙醇提取物总多酚纯度为39.02%,总黄酮纯度为10.19%;丙酮提取物总多酚纯度为44.09%,总黄酮纯度为14.59%。红松松仁膜衣提取物清除ABTS+·、DPPH·、羟自由基(·OH)的能力和还原铁离子能力都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且对DPPH·的清除作用和还原铁离子能力强于BHT;丙酮提取物对ABTS+·和·OH的清除能力显著高于乙醇提取物,表明丙酮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强于乙醇提取物。同时,在实验范围内,红松松仁膜衣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与其总多酚、总黄酮的纯度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响应面法优化三氯乙酸脱除滑子菇粗多糖蛋白质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优化了滑子菇粗多糖脱除蛋白质的工艺条件。采用响应曲面法对三氯乙酸从滑子菇多糖中脱除蛋白质的工艺进行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多糖保留率和蛋白质脱除率为响应值,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设计,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优化组合条件。结果表明:最优工艺参数为:料液比为1∶3,脱除时间为50min,三氯乙酸浓度为6%,在此工艺条件下,多糖保留率预测值为75.40%,实测值75.08%;蛋白质脱除率预测值为84.39%,实测值为84.16%,实测结果与预测值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研究AB-8大孔树脂对红松子种皮中多酚成分的吸附特性,通过静态吸附及动态吸附试验,确定适合于红松子种皮多酚分离纯化的条件。结果显示,提取物样品液浓度为1.5mg/mL,进样速度为2.0BV/h,以30%乙醇作为洗脱剂,洗脱速度为1.5BV/h,红松子种皮多酚纯度可达70.2%。  相似文献   

15.
玉米须多糖纯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提醇沉玉米须得到的粗多糖类物质,经脱蛋白脱色及凝胶色谱纯化后分别经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测定,研究中分别考察了Sevag法和TCA法脱蛋白效果,交联葡聚糖凝胶色谱G-75和G-100对玉米须多糖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须多糖经过反胶束溶液脱色,脱色率达到91·43%,多糖回收率达到77·59%。Sephadex G-100对玉米须多糖分离效果较好。玉米须多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鉴定玉米须多糖的纯度,无单一对称峰出现,表明多糖类物质不纯。通过气相色谱测定了玉米须多糖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和果糖五种单糖。   相似文献   

16.
红松针叶乙醇提取物与水提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研究红松针叶80%乙醇提取物及水提取物对6种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和2种真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的抗菌活性。研究了该提取物对热、紫外光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红松针叶乙醇提取物及水提取物对各种阳性菌均敏感,且乙醇提取物的抗菌活性明显强于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的MIC范围为1.03~4.11mg/ml,而水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的MIC范围为2.06~4.11mg/ml。提取物对100℃以下温度不敏感,经121℃高温处理,仅对个别菌种的抗菌活性产生微弱影响,随着紫外照射时间的延长,抗菌活性不变。因此可将提取物加入到食品中,延长加工食品的保存时间。同时发现红松针叶抗菌活性成分在高浓度乙醇中较水中溶解度大,为临床上应用红松提取物作为抗菌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品系红松籽油脂肪酸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气相色谱、主成分分析及4种抗氧化测定,对不同品系的耐寒红松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并比较品系间差异。不同品种松籽油的理化性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碘值为88.13~127.22 g I2/100 g,酸价为0.72~1.12 mg KOH/g,过氧化值为0.167~1.277 meq/kg。10种红松籽的出油率范围在61.33%~69.05%,平均出油率为64.74%,且不饱和脂肪酸(约70%)中以亚油酸含量为主(43.203~46.135%),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不同品种松籽油的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及DPPH清除能力存在不显著差异,而FRAP总还原能力的种间差异更为显著,其平均清除率分别为82.71%、70.46%和60%,总还原能力在20~100 mmol之间,α-VE含量为23.07±1.94~162.22±6.55μg/g,由此初步判断10种松籽油的SI稳定性为5#2#4#1#3#7#6#10#8#9#。通过主成分因子F_1、F_2、F_3结合聚类分析可将10种松籽油分为三类,分别是1#025、2#058、4#066;5#117;6#118、7#119、8#124、10#179和3#060、9#148。同一类群松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含油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