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解决目前隧道施工中应用管棚超前支护技术未能有效控制顶板下沉等问题,分析了隧道施工中需要进行超前支护的条件以及钻爆法施工中管棚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受力特点。然后根据管棚超前支护在保证施工安全及控制隧道顶板下沉方面应起到的作用,提出了管棚超前支护结构组成及有关参数的确定原则和方法,对促进管棚超前支护技术的广泛和有效应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对既有隧道的加固及新隧道的开挖及支护等方面出发,依据内昆铁路白毛坡隧道现场施工实践,阐述了新老隧道立体相交开挖、支护施工技术,供以后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3.
断层影响下隧道喷锚支护效果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喷锚支护是以喷射混凝土、锚杆支护为主要手段,保证围岩稳定的隧道施工方法,其参数设计是维护隧道围岩结构稳定性的关键。结合大华岭隧道及F1断层的结构特点,根据隧址区断层实际走向、断层面产状与隧道轴线不同夹角,采用半经验半理论方法,设计F1断层段锚杆支护参数及混凝土喷射厚度,利用岩土与隧道分析软件MIDAS/GTS对断层影响下的隧道喷锚支护效果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特定施工段支护前后沉降对比及位移量,讨论了围岩和支护体系的结构状态及工程效果。结果表明,合理选择喷锚支护设计参数可以有效地限制围岩位移,维护围岩的稳定性。该方法可为同类隧道锚杆支护设计、施工和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浅埋黄土隧道在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围岩变形量大、拱脚稳定性差、地表沉降量大、围岩裂隙广泛发育等诸多弊端。为探究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变形原因及变形控制技术措施,以银西铁路宁县2~#隧道进口浅埋段为研究对象,对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的施工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采用三台阶设临时仰拱法,大管棚和中管棚联合超前支护,锚网喷配合钢拱架初期支护,钢筋混凝土二衬支护和围岩监测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最终确保了顺利施工。结果表明,施工方法、支护结构及工艺措施等都会对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有较大影响,支护结构封闭成环是黄土隧道围岩变形控制的关键,现场施工过程中缩短仰拱封闭的时间和距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目前软岩隧道的变形破坏形式及破坏原因,介绍了软岩隧道的定性、定量支护理论与支护技术,指出了对软岩隧道的开挖、支护及治理应坚持"综合治理,监控施工"的原则,即针对不同类别,不同性质隧道进行有针对性地开挖、支护和治理。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期间支护结构出现开裂是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多为初衬支护开裂,处理起来相对较简单。但二衬支护开裂则不多见,产生的原因较复杂,处理起来较困难,对隧道整体结构安全及后期运营安全都有较大影响。通过麻竹高速公路宜城—保康段某隧道二衬开裂实例,结合笔者多年的隧道施工监测及超前地质预报经验,对其成因进行剖析,并据此提出初步结论和处理措施,为隧道后续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综合分析隧道软质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及隧道开挖后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提出软质围岩的不同支护形式及软岩区段隧道的施工要素,达到了对隧道软质围岩的深入认识和合理的支护方式.  相似文献   

8.
软岩隧道变形破坏及支护技术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目前软岩隧道的变形破坏形式及破坏原因,介绍了软岩隧道的定性、定量支护理论与支护技术,指出了对软岩隧道的开挖、支护及治理应坚持“综合治理.监控施工”的原则,即针对不同类别,不同性质隧道进行有针对性地开挖、支护和治理。  相似文献   

9.
张细宝 《西部探矿工程》2006,18(11):144-146
在高速公路运营线下下穿铁路隧道施工,为确保公路隧道行车安全和铁路隧道的施工安全,必须综合采用弱爆破、强支护、勤监测等措施,结合遂渝引入线龙凤隧道下穿渝合高速公路北碚隧道设计及施工实例,对管棚施工及控制爆破进行总结,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隧道围岩不稳定块体的失稳机理及支护理论与锚喷支护计算原则进行分析 ,并应用分析结果对朱家峡隧道锚喷支护进行计算 ,得出支护参数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11.
徐家炎 《西部探矿工程》2006,18(Z1):291-293
为提高公路隧道初期支护的混凝土强度、减少回弹量、降低施工粉尘污染,在福建省漳龙高速公路乌石山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初期支护的湿喷混凝土施工工艺的初步研究,提出了合理的施工配合比和施工工艺,在福建省漳龙高速公路如山头隧道、东家畲隧道、石崆山隧道施工中进行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洛带古镇隧道支护结构的受力问题,先运用"同济曙光-公路隧道设计系统"对支护方案进行设计验算,然后利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以Ⅳ级围岩段为例,选取一研究断面,分析该断面的围岩位移、锚杆轴力及衬砌结构的受力特性随施工进行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施工过程中,随着开挖面与研究断面距离的增大,围岩位移和支护结构内力均有一定程度增长,且在隧道仰拱与拱脚相接处附近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当给予重点考虑;但总体来说,围岩位移和支护结构内力的绝对值均较小,隧道支护结构稳定,支护设计方案可以满足隧道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3.
如何近距离下穿含水采空区是隧道修建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以成自宜高铁白云山隧道为背景,对隧道近距离下穿含水采空区的掘进和支护方案进行介绍,并通过FLAC3D软件构建白云山隧道及上部含水采空区数值模型,进行隧道施工模拟和各施工阶段隧道稳定性及渗流特征分析,并对隧道安全性做出评价。研究表明:为确保白云山隧道能近距离安全下穿含水采空区,应同时采取超前地质预报、超前小导管注浆、注浆加固等多种特殊施工工艺;隧道区域因受上部采空区开采引起的较大应力和位移影响而具备一定施工危险性,施工过程中采取的合理掘进及支护手段能保证围岩及衬砌的位移、应力、塑性区均处于较低水平,隧道施工稳定性得以保障;隧道施工区域会受上部近距离采空区积水渗透影响而存在涌水隐患,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的超前小导管注浆及采空区注浆加固措施效果良好,掌子面、注浆圈及衬砌孔隙水压力均较小,隧道不存在涌水危险。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研究深埋膨胀性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后的安全稳定性,依托埋深约为88m的小河沟黄土隧道工程深埋段,借助FLAC~(3D)软件,对设计变更前后的隧道开挖与支护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围岩应力和变形、联合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前方未开挖段的土体位移情况。结果表明,深埋膨胀性黄土隧道施工中,使用管棚外插超前小导管注浆进行超前支护,配合钢拱架和锚网喷联合支护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围岩整体强度和自稳能力,承担围岩荷载,减小土体位移,提高施工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扁平率对大跨隧道围岩及支护稳定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某隧道建设,通过二维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选取3种扁平率的断面形式,对大跨度扁平隧道在毛洞以及施设各种初期支护的情况下,扁平率对围岩的稳定性及支护的力学行为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为大跨度扁平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浅埋长隧的施工中,隧道施工安全技术及变形监测技术是确保施工质量、进度的前提,对预防拱顶初期支护变形、隧道坍方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宝鸡至成都铁路复线新清风峡隧道和新安乐河隧道的施工实践 ,并参考有关喷锚支护参数计算理论公式 ,总结了喷锚支护有关参数的选择及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红岩 《金属矿山》2021,50(6):98-107
目前的隧道力学模型未能同时考虑中间主应力σ2及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对围岩塑性区等隧道力学特性的影响。为此,首先采用岩石统一强度理论替代目前常用的Mohr-Coulomb(M-C)强度准则以考虑σ2对隧道围岩塑性区的影响。其次,针对Kastner方法未能很好地考虑支护前隧道围岩初始弹性位移及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不足,在其基础上,结合圆形隧道实际施工特点,提出了能够同时考虑σ2、隧道围岩初始弹性位移及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圆形隧道力学模型。最后,通过算例研究了σ2、隧道围岩初始弹性位移、原始地应力、支护结构刚度和岩石内摩擦角等对围岩塑性区、隧道洞壁位移和支护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σ2的影响不可忽略;一定的隧道围岩初始弹性位移可以减少支护应力,但会导致围岩塑性区和隧道洞壁位移的增加;支护结构刚度的增加可以有效减小围岩塑性区及隧道洞壁位移,但会增加支护结构应力;初始地应力的增加将增大围岩塑性区、隧道洞壁位移及支护结构应力;随着岩石内摩擦角的增加,围岩塑性区、隧道洞壁位移及支护结构应力均减小。最后,通过工程实例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针对分离式隧道的稳定性问题,以浙江省诸永高速公路前坑隧道施工为例,应用FLAC3D软件对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出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对隧道围岩的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情况进行监控量测,从而判定隧道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对支护参数和支护时机提出了合理的建议。结果表明,利用数值模拟与监控量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隧道动态设计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及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分析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变化情况。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位移和应力进行监测,分析围岩的位移、应力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有限元计算软件ADI-NA对隧道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寻找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分析围岩稳定性。为隧道施工过程中支护时间的选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