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建设信息》2010,(14):36-39
Autodesk2011版用于建筑设计的系列软件拥有全面创新的概念设计功能,帮助设计师进行自由形状建模和参数化设计,并且还能够让使用看对早期设计进行分析。借助这些工具,设计师可以自由绘制草图,快速创建三维形状,交互地处理各个形状。RevitArchitecture概念体量设计环境在设计过程的早期为建筑师、结构工程炯和室内设计师提供了灵活性,使他们能够表达想法并创建可在初始阶段集成到建筑信息建模(BIM)中的参数化体量。建筑信息模型,又称为BIM,是在项目建造之前以数字化方式对其关键物理特性和功能特性进行探索的综合过程,可以帮助提高项目交付速度、减少成本,并降低环境影响。借助BIM,设计人员可在整个过程中使用协调一致的信息设计出新项目,可以更准确地查看并模拟项目在现实世界中的外观、性能和成本,还可以创建出更准确的施工图纸。  相似文献   

2.
可拓思维模式是保证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拥有足够创新理念和创新设计的重要支撑,其对于帮助建筑设计师发挥建筑创新设计想法、理念、方法、描述工具以及思维模式等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将可拓思维模式与建筑设计创新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帮助设计师跨入建筑设计的新的领域,提高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创新发现的几率。本文将通过对可拓思维模式中具体内容以及不同类型模式的研究分析,探讨将可拓思维结合建筑创新设计工作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中高  吉国华 《建筑师》2020,(3):107-112
随着建筑数字生成新范式的建立,设计与建造整合不仅要求新的工具和技术,同时也需要新的回应建造的 设计方法。在最近十多年中,一种建造驱动的建筑数字化设计思维正逐渐成形,它将帮助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预 判建造复杂性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本文通过分析论述建造驱动的技术实例,从建筑数字化设计的逻辑生成、模 拟评估和建造优化3个阶段,阐释建造介入带来的设计特征转变及其趋势,进而指出数字化语境中建筑学科不仅 需要更新传统知识体系,更亟待加强通过设计回应建造的观念,以期为建筑数字化设计与建造的创造性整合提供 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绿色建筑的设计策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观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建筑设计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它主导了后续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消耗。要实现绿色建筑,开发商不仅需要聘请具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设计师,而且还需要设计师们在项目的前期阶段就尽早参与项目的整体策划。本文阐述了设计师在项目前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希望对开发商如何借助设计师的帮助实现绿色建筑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1)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结构整合,是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思考的推动器,也是教师测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工具。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可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张准 《当代建筑》2021,(10):40-44
结构是建筑设计中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探讨了如何将结构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建筑的众多设计要素进行关联,使结构成为一种广义的设计线索.这种线索具有广阔的探讨空间和表达潜力.作为结构设计师,在以结构为线索扩大设计语境的同时,更要关注结构特有的力学及工程性,如此才能展现出结构作为线索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正Sojitz Reit咨询公司隶属于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房地产信托基金NIPPON REIT。其新办公室坐落在日本东京一栋有着36年历史的建筑中,原有办公空间的设计拘谨、陈旧,给人一种过于沉重的感觉。Canuch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师在接手项目之后,对于原空间的建筑结构和室内布局进行重新考量。他们秉持着最大限度发挥空间内在潜能的宗旨,将室内原有的装饰墙面和冗繁的构造进行了拆除。新的室内设计打破原建筑空间的局限,将平面布局重新整合。设计师从大处着眼,又不  相似文献   

8.
《建筑与文化》2009,(9):10-10
新世纪以来,建筑领域内的数字化技术运用突飞猛进,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浪潮,设计和建造的关系正在数字化技术的共同平台上得以重新整合。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次浪潮的巨大能量。  相似文献   

9.
电脑技术为建筑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进入信息社会的现代化工具,使之能够形象、逼真、快捷、高效地创作出崭新的作品。但是,要创作优秀的建筑作品,本质上取决于设计者在学术上的深厚造诣和工程实践上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的分支机构。专委会由著名建筑师、室内设计师、陈设设计师、艺术家等组成,分设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分常务理事和理事),会员(分高级设计师、设计师、助理设计师)和预备会员。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致力于陈设艺术原创、设计研发,实践的个人和单位自愿参加组成的专业性文化学术团体,搭建陈设艺术产品博览、交易、国际合作平台。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未来将约期开展建筑学术文化交流,组织建筑文化系统的课题研究和学术考察;对陈设艺术行业发展提出规划和建议。整合行业信息,充  相似文献   

11.
参数化结构设计技术与数字设计、数字建造工具的结合,改变并重新定义了当代建筑设计的过程。研究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数字设计教育模式,将建筑设计过程与数字结构设计技术相结合,并且在各种国际教育机构中讨论实验性工作坊的成果。研究的目的在于挖掘这一系列课程在启发建筑实践创新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Communications for information synchronisation during the conceptual design phase usually require designers to employ more flexible and intuitive digital design tools. In developing such support tools, a case study research was initiated to first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communication among novice design team member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novice designers' collaboration culture when working on conceptual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jects. The overall case study research involves 1) ethnography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2) artefact and protocol analyses for data analysi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latter data analyses based on the earlier ethnography results about novice designers' conceptu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design synthesis strategies. Data analy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tilised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tools indicate that although conventional manual sketching is beneficial for providing rich intuitive design concepts, they have limitations when novice designers need to oversee complicated design problems.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although current conventional CAD tools are advantageous for detailed engineering design articulation, they do hinder novice designers' creativity due to their intuitive ideation limitation.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ntified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of current design media and then proposes an alternative VR-based design interface for enhancing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designers during the conceptual design phase.  相似文献   

13.
该项目设计以建筑的地域性与公共性为重要出发点,探求壳体结构在空间形态塑造上与建筑形体及空间的协同方式。在明确壳体结构的力学逻辑的基础上,引入了参数化设计的技术手段,结合结构力学软件的动态、实时的计算验证,实现在双曲抛物面壳体上开洞以产生自然采光与营造戏剧性室内场景的效果。通过该项目的数字技术设计,重新发掘壳体结构在现代性语境下的空间形态表现力,企求达到结构艺术中"经济、高效、美观"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4.
根据当前部分结构设计人员对单个构件设计熟悉而对结构整体布置较生疏的现状,通过某剪力墙结构工程实例,具体说明如何运用单个构件的设计思路来进行结构整体布置,并通过PKPM对比计算证明该思路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5.
材料与工具     
<正>《时代建筑》一直关注对建筑本体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包括完成度、结构、数字化建造等。材料是建筑实践中另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一种材料都有对应的最适合的施工工具、结构形式和建造方式,讨论结构、构造的做法是无法脱离材料和工具的。材料语言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触觉等多种身体感觉上,并且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塑造能力和空间表现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材料在性能  相似文献   

16.
结构设计与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铮  孙俊  王海莹 《工业建筑》2006,36(5):46-49,32
结构的安全性能是结构设计最主要的目标。为保证结构的可靠性,应研究结构设计质量对结构安全性能的影响以及结构设计对结构安全性能的贡献。设计人员应遵循设计规范的指导,但更应根据工程实际来确定恰当的安全水准,精心设计,尽量减低人为差错的影响,满足业主和使用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文章以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例,全面阐述结构设计竞赛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性,详细分析了竞赛在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并结合实际,对如何充分发挥结构设计竞赛的积极作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复杂形态与结构体系之间所存在的数学逻辑与力学法则之间的偏差,构成了当今国际建筑参数化设计深化研究与面向现实实施的困境与挑战。因此,实现数字化复杂形态与结构力学逻辑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该研究的初衷与最终目标。从结构工程学的角度出发,以双曲抛物面壳体为实验对象,提出了“结构原型——力学机制——力与形数字重构——验算与优化”的实验方法与创作思路,并通过圆形、三角形、菱形与编织状四种反映力学机制的肌理形式的量化试验与数据分析,论证了该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最终形成一种从结构原型到多样性形态重塑的创新建筑设计模式。文中着力于如何利用与发掘潜在的结构力学机制,指出了复杂空间形态的创作如何结合结构力学的关键点,可为现时建筑参数化设计的现实运用与纵深研究提供实证参考与理论线索。  相似文献   

19.
木材作为一种天然可再生的绿色 建材,在未来建筑产业化发展中具有极大潜 力。随着胶合木等生产技术的迅速提升,木 材已成为一种大尺度、低质强比的高性能 材料。随着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的快速 发展以及新兴数字木构工艺的创新与提升, 现代木结构产业升级已经找到了重要的支 撑。数字木构以数字化结构性能找形技术 为基础,充分利用机器人精确高效的加工 能力,使复杂木构件的大批量定制生产成为 可能。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现代木结构主题 馆项目将结构找形与机器人建造技术相结 合,同时通过结构性能优化以及参数化几 何优化技术,实现了从设计、预制到现场监 测、快速营造的全新的一体化数字建筑工 艺。苏州木结构主题馆是机器人木构产业 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20.
In response to the inadaptation and difficulties for architects in the use of engineering simulation tools and optimization methods, a method is proposed for graphic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chieved with a developed plugin for Grasshopper as an architect-friendly tool to support design exploration in early stage. The proposed method follows forward workflow for interactive feedback of performance, focusing on thermal and visual comfort upon a variety of design options. A case study of shading design is demonstrated. The demonstration illustrated an intuitive and graphical process for qualit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hich is assisted by an overall ratio ranking the integrated performance of design options for a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Compared with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methods that focus on optimal performance-based solutions, the proposed method presented graphical feedbacks on design performance that are interactive with the designer for performance-informed decision making. In this way, the proposed method stimulates the effective and positive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tools and judgment at the early stage of iterative desig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