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对广东某石化厂油罐非均匀回填土地基进行高能级强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强夯有效加固深度达12.5m,影响深度达14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均有大幅提高,满足设计要求,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通过碎石土回填地基采用高能级强夯技术的工程实例,得到了大量的静载试验、动力触探等现场实测数据,比较完整地反映了12000kN.m高能级强夯的加固效果,分析比较了碎石填土地基夯前和夯后的土工性能指标、地基承载力及变形模量。研究表明,深度12m以内各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均具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可为其它工程高能级强夯技术的施工、检... 相似文献
9.
针对黏性、砂质、砾质三种不同土质的残积土回填地基在高能级强夯下的有效加固深度,根据3个工程项目的现场试验和施工区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分别采用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等原位测试方法研究了强夯前后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的变化,分析不同高能级强夯对不同土质残积土回填地基的有效加固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能级下,残积土回填地基含砾量越高,强夯有效加固深度越深。据此提出了残积土回填地基高能级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的建议公式,公式计算值与我国现行规范建议值的对比结果表明,规范建议值偏低,按规范取值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10.
结合8000 kN·m能级强夯加固风成砂地基工程实例,通过现场变形监测、标准贯入和深层载荷试验等检测手段,研究了强夯加固风成砂地基的深层土体变形规律、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及加固效果,对比分析了收锤标准对风成砂地基土体变形、有效加固深度和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探讨山谷型与滨海型两种不同土质条件下碎石回填地基的强夯加固效果,开展了8000kN·m能级的现场强夯对比试验;同时考虑滨海大型工程建设地基处理施工的需要,在沿海地区实施了10000,15000kN·m高能级强夯的现场试验。通过对各场地不同能级试夯前后地基动力触探与静力载荷试验结果的分析与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采用8000kN·m夯击能处理山谷型厚层碎石回填地基,其有效加固深度可达10.0~11.5m;处理滨海型下卧软弱夹层且存在地下水的碎石回填地基,其有效加固深度为8.5~9.0m;②采用10000kN·m夯击能处理滨海山前厚层碎石回填地基,其有效加固深度为12~12.5m;③采用15000kN·m夯击能处理滨海型下卧软弱夹层且存在地下水的碎石回填地基,其有效加固深度为11.5m;④若采用梅纳公式的修正形式预估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其修正系数取值范围建议为0.29~0.40;对于软弱下卧层浅、高地下水等不利情况应取低值,对于回填碎石层厚、且级配较好时可取高值。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高能级强夯在地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实例,研究了强夯参数的确定。对高能级强夯的锤底接地静压力、夯点间距以及有效加固深度分别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夯点间距公式,可供今后的工程实践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5.
滨海含软土夹层粉细砂地基高能级强夯加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粉细砂场地地基常分布有软土夹层或淤泥包且地下水位较高,地基处理难度大。目前采用高能级强夯加固滨海粉细砂场地的工程案例较少。结合具体工程研究了某地下水位较高且含软土夹层的滨海粉细砂场地上开展的5、8、12、15MN·m能级强夯加固试验。除5MN·m能级强夯试验区外,其余试验区均先采取高能级点夯加固深层土体,然后采用中等能级点夯加固夯点间土,最后利用低能级满夯加固地基浅层。对比分析了夯沉量和强夯前后的旁压、静力触探测试数据,发现夯击7~8击后夯沉量变化明显减小,每遍的单点夯击击数宜控制在8~9;在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土体的旁压模量和静力触探锥尖阻力均明显提升,高能级强夯能有效消除滨海粉细砂的液化势。试验场地内上述各个能级的有效加固深度分别为7.5、9、10.5、10m,在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表征土体相对加固程度的提升系数沿深度大致呈直线下降。现场试验数据还表明,将地下水位降低到距地表以下2.5m有助于提高加固效果;软土夹层的存在会明显影响加固效果及限制有效加固深度的发展,因受软土夹层的影响,场地15MN·m能级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明显偏小。建议在级配不良的滨海粉细砂场地上按照规范JGJ 79—2012中细颗粒土的标准来确定高能级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 相似文献
16.
从工程实例出发,通过现场试验,对强夯法处理饱和液化砂土施工设计参数、施工主要技术进行了分析,对现场试验确定的参数进行大面积强夯处理后,通过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以及静载试验表明,强夯法是一种经济合理、技术可靠的饱和液化砂土地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工程实践,对强夯法处理地基的设计要点作了分析,并着重阐述了高能级强夯法在地基加固处理中的应用,同时总结出其施工技术及质量、安全保证措施,从而使高能级强夯法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