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性汇流模型既反映了洪水的传播位移作用,也反映了调蓄滞后作用,并利用系数A反映河道入渗入区间入流的综合影响,解决了区间入流及河道汇流入渗的问题,属于概念性模型的一种,具有半推理半经验的性质,参数确定采用了推理与资料相结合的办法,亦属于经验性处理的方法。该模型应用在海河流域大清河北支的流域汇流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论变动等流时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提出了变动等流时线法,它集中了单位线与等流时线两类方法的主要优点,同时考虑雨洪汇流的非线性问题和空间分布问题.此法多年来在山区河流应用,效果良好. 变动等流时线与移滞河道汇流模型有机地结合,显著改进了变动等流时线法的河网调蓄作用,扩大了应用范围,提高了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模型采用水文学和水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处理洪水波移动作用和调蓄作用,将流域净雨过程或河道上游断面流量过程平移一个传播时间,再联解水量平衡方程和非线性蓄泄方程作调蓄计算。非线性蓄泄方程根据水力学上的曼宁公式和达西定律推导而来,方程的两个参数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本计算模型经在我省部分河道汇流、流域汇流计算应用,精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广义Nash汇流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离散广义Nash汇流模型,概念明确,结构简单,便于应用,但模型中各线性水库的调蓄参数K是相同的,致使其在河道地形(坡降和断面形状)变化较大河段应用时有其局限性。通过引入异参瞬时单位线及其S曲线,在离散广义Nash汇流模型概念解析的基础上,推导得出了异参离散广义Nash汇流模型,从而丰富了现有广义Nash汇流理论,扩大了离散广义Nash汇流模型的适用范围。实例分析表明,由于考虑了参数K的空间异质性,异参离散广义Nash汇流模型可以进一步提高河道洪水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5.
在流域汇流研究中,纳什(J.E.Nash)瞬时单位线模型存在两个问题:(一)将整个流域的净雨置于流域上游顶端不甚合理。(二)纳什模型建立在“迅发”理论的基础上,仅仅考虑调蓄场的作用,而忽视了水体的推移,这与洪水波在河道里传播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即使在水库库区,也仍然存在着传播时间,只不过在水库调洪演算时,由于传播场的作用较之调蓄场的作用为小,从而忽略了传播场的作用。这里,我们提出下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6.
地表径流的汇流包括坡面汇流及河网汇流两个阶段,总称为流域汇流。坡面汇流是分析净雨经过坡面调蓄如何进入河网的,实质上就是将净雨在时程上进行初次再分配后输送补给河网,它是流域中净雨汇集并注入河网的必然过程。河网汇流是经河网的调蓄作用,再次将净雨进行分配后到达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它是水流运动在新条件下的继续,也是聚集坡面水流运动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小流域坡面汇流对出口断面的径流过程起主导作用,故解决小流域汇流问题是以研究坡面汇流为基础的。坡面汇流引起的径流,在时程上的初次分配对出口断面的径流过程  相似文献   

7.
水库上游兴建水利工程会降低水库洪水预报信息的可利用性.以碧流河水库为例,分析上游水利工程的修建对碧流河水库的洪水过程产生的影响,结合流域的前期土壤含水量等资料,从产流和汇流两个方面对水库的洪水预报模型改进,并对流域的场次洪水进行模拟,验证改进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改进模型能够有效地概化玉石水库的截留与调蓄作用,水库洪...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杨兴河设计洪水参数,采用3种方法分别计算了汇流计算结果,从安全、科学等多个方面考虑采用流域模型法计算结果作为汇流成果,P=2%条件下,设计洪峰流量为377.5m~3/s。考虑到流域内水库的影响,考虑水库线形调蓄作用的影响下,河道治理工程P=2%设计洪峰流量为317.1m~3/s。  相似文献   

9.
水库防洪补源优化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汛期将洪水经水库调蓄后以小流量下泄再回灌补给地下水,是多余洪水利用的一种良好方式,采用动态规划技术,结合水文预报,气象预报资料的使用,探讨了水库防洪,补源的优化调度方法,调度中采用了能同时反映山东省的超渗产流与蓄潢产流的复合产流模型计算入库洪水,在进行产流和汇流计算和的基础上,建立了防洪,补源优化调度模型,文中介绍了利用太河水库调蓄洪水进行回灌的工作实践,并对其经济效益作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0.
小流域洪峰流量形成与大流域不同,其特点是单项因素(雨强、地形、植被等)的变化作用比较突出。文中将小流域洪峰计算分解为河槽调蓄和山坡汇流二部分,充分考虑山坡水流过程对洪峰流量的影响,综合考虑汇流面积、汇流时间、河槽糙率、断面形状等因子进行洪峰流量计算。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模型模拟了河网汇流与洪水演进,零维调蓄模型模拟了易涝区、低洼地的调蓄作用,对水系中的闸、堰以及河道与低洼地之间的口门统一概化为"联系",采用堰流方程进行模拟。验证计算了2005"麦莎"台风过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本模型采用水文学和水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处理洪水波移动作用和调蓄作用,将流域净雨过程或河道上游断面流量过程平移一个传播时间,再联解水量平衡方程和非线性蓄泄方程作调蓄计算。非线性蓄汇方程根据水力学上的曼宁公式和达西定律推导而来,方程的两个参数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本计算模型经在我省部分河道汇流,流域江流计算应用,精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管网排水流域雨洪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北京市管网排水地区特点,将流域简化戎完全不透水铺面和透水铺面来模拟地表净雨过程.降雨损失计算主要考虑雨期蒸发、洼地蓄水和土壤下渗。地面洼地蓄水随次降雨量增加而逐步累积至流域最大洼蓄量,可用林斯莱公式描述;下渗仅发生于透水面积,采用霍顿下渗公式计算。在汇流计算中,分地面汇流和管网汇流两个阶段。地面汇流是根据地面集流时间采用线性水库模型模拟;模型管网汇流采用一般水库调蓄演算方法。通过对地处市区的太平湖流域雨洪过程模拟和验证结果表明,这一模型对北京市管网排水流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4.
采煤沉陷区的动态发展改变了河道的汇流范围,增大了暴雨洪水的随机性,不利于沉陷区洼地的防洪调蓄。本文研究现状地形与预测沉陷叠加的地形预测技术,提出一种沉陷区洼地汇流范围划分的新方法,利用ArcSWAT的集水区划分工具提取现状地形与预测地形各主要流域的洼地汇流范围。通过各沉陷区洼地不同年份(2010,2020,2030)汇流范围的比较分析发现:地表的不规则沉陷使淮南矿区附近的河道汇流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甚至导致不同流域的兼并。洼地汇流范围的定量分析可为沉陷区洼地的防洪除涝、水量调蓄、非点源污染分析提供必要基础和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磊  毛力 《陕西水利》2021,(1):189-191,194
水阜河是兰州新区境内重要流域,关乎上游汇流雨洪的排泄问题.随着近几年气候异常,强降雨时常发生,为保障水阜河行洪通畅,保证周边基础设施安全,修建调蓄湖势在必行.根据地勘资料,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水阜河现状地质提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消除调蓄湖上下游22m天然落差,在调蓄湖内设置跌水式溢流坝四道,将湖区由北向南按高程等级依次...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部分喀斯特流域属于无资料地区的现状,构建资料要求较低的集总式喀斯特水文模型(lumped karst hydrological model,LKHM)。LKHM以三水源新安江模型为基础,针对喀斯特流域二元三维的流域性质,在汇流计算层做了改进。将岩溶地貌概化为3类:溶沟、溶隙、管道,采用滞后演算法模拟溶沟对地表径流的调蓄作用,采用若干线性水库串联模拟不同大小口径的溶隙对地下径流的调蓄作用,将所有管道概化为一个大管道模拟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交换;最后在贵州平湖流域进行模型检验和应用。结果表明:LKHM模拟精度较高,说明模型的结构、参数合理,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等流时线、单位线方法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序言(一)流域汇流中坡面与河槽汇流对出流的影响流域汇流包括坡面与河网汇流两个阶段。地面积水以后,经过坡面汇流阶段成为进入河网的入流,或称之为总入流。某一个时段内坡面上的浮雨,经过坡面汇流阶段的调蓄,要分几个时段进入河网,这就是径流的第一次分配。实际上,由于在坡面汇流阶段伴  相似文献   

18.
经过调蓄能力、建设投资与工程占地等角度对多种调蓄措施对比分析发现,河道调蓄是一种相对经济而有效的调蓄措施。通过对某地区水系产、汇流全过程模拟,验证了河道水位调控对排涝能力与调蓄能力的影响,并量化了其对应关系。然而由于河道水系受多因素影响,其实际调蓄能力远小于计算理论值,通过对城市化发展、河道水位调控与出口闸站运行维护三方面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结并阐述了其对河道调蓄能力的影响,以及调蓄能力的提升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海河流域出现河道干涸的新情况及现行各类河道汇流模型均不能计及河道汇流入渗问题,提出了一般性河道汇流模型.又针对汇流面积分配特殊性和汇流非线性,提出了变动等流时汇流模型.此外,对现行圣维南不稳定流的运行方程,尚未体现洪水位变率的影响,展望了对该运行方程的改进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省中心镇防洪建设将日益紧迫,中心镇防洪建设做好科学规划工作很重要。该文结合当前中心镇防洪规划工作,从水文学的角度,探讨水库调蓄对小流域汇流特性的影响,分析论证水库在中心镇建设中的防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