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种Ad Hoc网络中的安全匿名按需路由协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虽然现在研究Ad Hoc网络中安全的文章很多,但是很少有人考虑到匿名的问题。本文中,匿名性的定义更加严格,将匿名性细分为身份保密、位置保密和路由匿名三个部分。文章提出安全匿名按需路由协议(SADR,Secure Anonymous Routing)不但保证了路由安全形成和维护,数据安全传输,并且同时满足了匿名性各个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身份匿名性和强位置保密性,使得恶意节点无法获得合法节点的身份与位置信息,从而难于进行攻击。为了清晰准确的表达SADR协议的过程,引入了DFA(deterministic finite automaton)进行描述,并使用BAN逻辑推理规则进行了安全性证明。最后,对比仿真数据,分析了加入安全匿名机制后,给性能上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区块链技术因其去中心化、匿名性、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等优点, 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前沿技术, 在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虽然用户可利用区块链发布匿名交易, 有效隐藏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 但双方交易完成后传输交易相关数据可能破坏匿名性。这是因为在数据传输过程中, 为了保证双方通信安全, 往往使用认证密钥交换协议认证双方身份, 计算会话密钥建立安全信道。由于传统的认证密钥交换协议涉及双方的长期公私钥对信息, 所以将泄露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虽然区块链匿名密钥交换可基于交易双方的历史链上交易完成密钥交换, 有效保障交易双方的匿名性, 但现有区块链匿名密钥交换协议主要基于国外密码算法设计, 难以适用于国产区块链平台, 不符合我国密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要求。为丰富国产商用密码算法在区块链匿名密钥交换方面的研究, 满足区块链交易后双方匿名安全通信的需求, 本文以 SM2 数字签名算法和区块链为基础, 构造非交互式和交互式两种区块链匿名密钥交换协议。并在 CK 安全模型中证明非交互式的协议满足会话密钥安全, 交互式的协议满足有前向安全性的会话密钥安全。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编程实现结果表明, 本文协议在没有比现有协议消耗更多的计算开销与通信代价的前提下, 可适用于国产化区块链平台。  相似文献   

3.
针对移动互联网络安全性的匿名需求,论文在基于身份的公钥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双向匿名认证协议,该协议提出移动互联网络通信中的匿名身份认证和密钥协商方案,实现了通信双方的相互认证,并使移动网络向移动用户提供匿名服务,保护用户身份信息,分析表明协议具有很强的匿名性,而且高效可行,满足移动互联网络匿名性的安全需求。  相似文献   

4.
电子交易的普及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在交易支付中所暴露出的隐私保护和安全性问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提出一个安全的电子交易协议。协议中,优化后的签密算法可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同时支付服务商具有去匿名性功能,可以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基础上进行追责。经性能分析,本协议在提高通信性能的基础上,满足消息的机密性和不可否认性、购买者的匿名性和可追踪性以及电子交易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IEEE 802.1x标准中的EAP-TLS协议,指出该协议中不具备身份保护的功能,容易泄露用户的身份信息,无法实现认证的匿名性。提出了基于直接匿名证言的无线局域网安全认证协议,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协议的匿名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一种可控可信的匿名通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密技术只能对通信数据的内容进行保护,在电子投票、电子医疗、电子商务和电子现金等一些特殊的应用领域,用户的身份、行为、地理位置等隐私信息的保护程度是评估整个系统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常用的隐私保护方法是利用匿名通信技术来抵抗窃听和流量分析攻击,但匿名通信技术在增强用户身份等隐私信息保护的同时,恶意用户的身份与行为也受到了匿名保护,如何保护合法用户隐私的同时又能防止恶意行为的攻击是推动匿名通信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作者以增强计算机安全的可信计算技术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可信平台模块的可控可信匿名通信系统架构,该架构通过群组通信技术实现发送方的身份匿名,在通信链路上采用加密嵌套封装的数据通信方法实现用户行为、地理位置等隐私信息的保护.利用这一框架实现的匿名通信方案是由用户向身份管理中心注册获取群组信息、通过可信性评估的用户从节点服务器下载信任节点、用户用随机选择的信任节点建立匿名通信链路、服务提供方对恶意匿名行为用户的追踪等4个功能模块组成.作者对这些模块的协议进行了体系化设计,并给出了每个模块对应的协议方案.通过对方案的安全性、可信性、匿名性、效率等方面的分析与仿真,表明该方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控性与可信性,可以满足未来互联网环境下大规模部署匿名通信系统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基于PANA的移动互联网匿名认证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移动互联网络的安全需求,在基于身份公钥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利用PANA的双向匿名AAA协议,该协议提出移动互联网络通信中基于网络层认证协议PANA的AAA方案,实现了通信双方的相互认证,并使移动互联网络向移动用户提供匿名服务,保护用户身份信息,具有较强的匿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协议高效可行,满足AAA下移动互联网络PANA协议匿名性的安全需求。  相似文献   

8.
杨波  李顺东 《计算机应用》2014,34(9):2635-2638
针对电子交易中的隐私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个可保护用户隐私的电子交易方案。方案将不经意传输协议和ElGamal签名相结合,实现了电子交易中交易双方的隐私安全。用户使用序号选择商品,匿名付费给银行;银行将商品的数字签名发送给用户,用户使用数字签名和商家进行不经意信息交互;对序号进行幂运算加密得到密钥,商家不知道用户订购何种数字商品,序号的隐蔽性和制约性也使得用户不能以没有选择的序号打开消息,用户得到且只能得到自己订购的数字商品。正确性证明和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方案保护了交易双方在电子交易过程中的交互信息,同时防止商家恶意欺诈行为。方案签名短,计算量小,密钥动态变化,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9.
针对电子调查存在的不少安全问题,如信息欺骗、隐私安全等,构建了一个基于非交互零知识证明(NIZK,non-interactive zero knowledge proofs)的匿名电子调查系统,系统具有自组织、非交互、防重放、更安全等特点。系统采用NIZK协议和Boneh-Boyen签名方案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非交互式的验证,保证了系统的真实性;系统还采用Pedersen承诺方案和伪随机函数对用户的身份和相关信息进行隐藏,保证了系统的匿名性。安全性分析表明,系统具有抵抗恶意用户并发攻击和匿名性等安全特性。最后,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仿真并验证,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正确完成各项功能,并有效地保证系统的匿名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网上支付安全是电子商务中的最为核心与复杂的一个环节。由MasterCard和Visa等组织于1997午提出的SET协议,是适合于B2C模式电子商务的、以信用卡为基础的支付协议,它能够实现交易实体的身份鉴别,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与其它支付协议相比,SET对商家、持卡人提供了更加周到的安全保护,最大限度地降低遭受欺诈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改进SET对持卡人的隐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T是一个用于信用卡在线支付的安全规范,其交易模型由持卡人、商家、收单行、发卡行等各方组成。持卡人的个人信息(如卡号、密码、订单信息)可能被有关的参与方记录、收集、分析和滥用,因此对持卡人的隐私保护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分析了SET对持卡人隐私保护的不足,并提出了SET的改进方案,减少了个人隐私被泄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王震  范佳  成林  安红章  郑海彬  牛俊翔 《软件学报》2019,30(6):1705-1720
随着互联网中隐私保护技术的发展,身份认证已成为保护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然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身份认证手段暴露出一些弊端,例如,区块链技术的兴起对身份认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认证身份的同时需要保护用户的身份隐私等.采用匿名认证技术可解决用户身份隐私泄露的问题,但目前大多数方案未考虑可监管的问题,一旦用户出现不诚信行为,很难进行追责,因此,需要在匿名认证过程中建立监管机制.针对以上问题和需求,主要设计了一种可监管的匿名认证方案,通过匿名证书的方式确定用户的资源访问权限和使用权限,同时,用户在出示证书时可选择性地出示属性,确保用户的隐私信息不过度暴露;此外,方案中引入监管机制,可信中心(CA)对匿名认证过程进行监管,一旦出现欺诈行为,可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该方案主要采用安全的密码学算法构建,并通过了安全性的分析证明,能够高效实现可监管的匿名身份认证,适宜在区块链(联盟链)和其他具有匿名认证需求和可监管需求的系统中使用.  相似文献   

13.
崔丽群  张明杰 《计算机应用》2013,33(9):2516-2519
针对车载网络通信中存在车辆隐私性保护问题,提出一个K-匿名链隐私保护机制。在查询节点处构建k匿名空间,并将包含此k个车辆的最小边界矩阵作为位置数据进行转发,转发过程中构造一条匿名链来混淆身份信息与位置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大大降低被攻击成功的概率。通过对该机制安全性及仿真实验结果的分析,该机制能很好地保护车载网络中车辆的位置隐私,提高了车载网络通信的安全性及隐私性。  相似文献   

14.
Credit/debit card payment transactions do not protect the privacy of the customer. Once the card is handed over to the merchant for payment processing, customers are “no longer in control” on how their card details and money are handled. This leads to card fraud, identity theft, and customer profiling. Therefore, for those customers who value their privacy and security of their payment transactions, this paper proposes a choice—an alternate mobile payment model called “Pre-Paid Mobile HTTPS-based Payment model”. In our proposed payment model, the customer obtains the merchant’s bank account information and then instructs his/her bank to transfer the money to the merchant’s bank account. We utilize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protocol to obtain the merchant’s bank account information into the customer’s NFC-enabled smartphone. We also use partially blind signature scheme to hide the customers’ identity from the bank. As a result, our payment model provides the customer with complete control on his/her payments and privacy protection from both the bank and the merchant. We emulated our proposed mobile payment model using Android SDK 2.1 platform and analyzed its execution time.  相似文献   

15.
解决联盟链上用户的隐私问题成为加速区块链实际应用落地的关键.基于联盟链的典型代表Hyperledger Fabric平台设计了一套基于公钥基础设施的匿名身份认证方案.通过将私钥d分解为两部分,由不同的角色使用各自私钥对匿名证书生成联合签名的方式实现证书生成过程中的权限分离,并解决匿名证书追踪过程中的单点攻击问题.分析表...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的直接匿名认证方案在不同信任域之间无法有效实现的问题,在原来直接匿名认证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跨域的直接匿名认证方案,将外域的证书颁发者作为一个代理,直接由外域的证书颁发者颁发证书,有效解决了可信计算平台在不同信任域内的隐私保护问题;另外,对不同信任域内的可信计算平台进行了权限设计。经分析论证,改进的方案满足匿名性、不可伪造性和能够防范重放攻击,进一步提高了认证方案的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5G网络下的用户身份信息泄露及隐私保护问题,提出一种无证书身份隐藏签密方案。运用密码学哈希函数将签密者的身份信息与其公钥进行绑定并生成用户部分私钥,以防止用户公钥替换攻击。在解签密阶段,输入信息中不包含签密者的身份信息,而是将其作为输出信息进行验证,从而实现签密者身份信息的隐藏。实验结果表明,在随机预言模型下,该方案的安全性规约于计算判定性Diffie-Hellman问题,且具有较高的通信效率与较低的计算开销。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有的大部分NFC移动支付方案中存在的证书管理复杂、消费者隐私保护力度不大和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结合无双线性对的无证书签密技术和匿名技术,提出了一个高效安全的NFC移动支付方案。该方案使用动态更新的匿名交易账户实现消费者匿名交易的同时实现了交易的不可链接性,商户作为消费者和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的通信桥梁,实现了消费者离线支付。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在提供了高安全性交易和高质量的个人隐私保护的同时,实现了高效率的移动支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车辆、用户及第三方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日益成为刚需,由车辆、用户、路边单元等通信实体之间构建的网络车联网应运而生,而车联网的高移动性和网络拓扑多变性使其更容易遭受攻击,进而导致严重的车联网用户隐私泄露问题。如何平衡数据共享和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车联网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近年来,学术界针对车联网隐私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然而,目前缺少对这些方案从隐私属性方面进行分析。为此,本文首先从车联网的系统架构、通信场景及标准进行阐述。然后对车联网隐私保护的需求、攻击模型及隐私度量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从车联网身份隐私、匿名认证位置隐私和车联网位置服务隐私三个方面出发,介绍了匿名认证、假名变更、同态加密、不经意传输等技术对保护车联网用户隐私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讨论了方案的基本原理及代表性实现方法,将方案的隐私性从不可链接性、假名性、匿名性、不可检测性、不可观察性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最后探讨了车联网隐私保护技术当前面临的挑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去中心化的车辆身份隐私技术以保护车辆身份隐私、自适应假名变更技术以支持匿名认证、满足个性化隐私需求的位置服务隐私保护技术,以期望进一步推动车联网隐私保护技术研究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