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负载均衡技术的使用能够在不对网络中各种设备进行重大改造的条件下提高各种服务的质量,是解决当前网络业务迅猛增加和升级硬件设施之间矛盾的一个有效措施,本文简单描述了关于负载均衡方面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现今linux bonding技术及其基于bonding技术的几种负载均衡的算法,并对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其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一种多网卡情况下基于传输协议的发送方面的算法,并对此进行了简单的实现,最后对此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系统集群的负载均衡原理及实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负载均衡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它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的方法扩展服务器带宽和增加吞吐量,能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系统集群的负载均衡技术的主要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3.
多网卡bonding技术在无线广告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地介绍了多网卡链路绑定策略,重点讨论了Linux下的bonding技术及其基于bonding技术的几种负载均衡算法。给出了无线多媒体广告系统的主要架构,分析了负载均衡算法的差异性及适用情况,给出了MAC地址异或算法在该系统中的应用实现,并做了相关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成功地解决了本系统的网络瓶颈。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流量负载均衡技术和带宽管理技术,并讨论它们在高校网络出口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对Proxy Server负载均衡、QoS、VRRP等原理的描述及分析,本文提出了高校网络出口优化管理方法,并提供了实施负载均衡技术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5.
服务器负载均衡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负载均衡是建立在网络结构之上的一种调度策略,能有效的扩展服务器带宽和增加吞吐量,增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根据实际层次不同,对负载均衡技术进行了分类,从应用范围、运行原理等角度分析并比较了常用的负载均衡技术和算法,展望了负载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蒋青  吉莉莉  唐伦  柴蓉  吕翊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11):4248-4250
针对异构网络中的带宽分配及网络的负载均衡问题,提出了一种异构无线网络负载均衡的联合优化模型,该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用户的带宽进行负载成本和网络效用的建立,并通过求解网络与用户的关联矩阵来得到带宽在网络中的优化分配方案,使异构无线网络达到负载均衡。仿真结果表明,联合优化模型的结果在最小化负载成本以及优化网络总效用性能之间,它让用户通过在不同网络间的切换使网络带宽优化分配、网络负载达到均衡。  相似文献   

7.
网络负载均衡技术能显著提高Web应用的性能,提供更高的可用性和可伸缩性。本文介绍了Windows2003网络负载均衡技术在Web网站的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8.
局域网带宽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实现负载均衡的性能测试,分析网络参数对网络带宽的影响,开发了基于SOCKET编程的带宽测试工具。该工具能测试出服务器与不同客户端之间的极限带宽、能在客户端将当前带宽用实时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对影响带宽的各项网络参数进行手动设置。  相似文献   

9.
网络负载均衡技术能显著提高Web应用的性能,提供更高的可用性和可伸缩性。本文介绍了Windows2003网络负载均衡技术在Web网站的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0.
负载要均衡     
现有网络结构之上,提供一种廉价、有效的方法.来扩展服务器的带宽和增加吞吐量,以加强网络数据的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这就是负载均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iSCSI SAN中网络链路的性能瓶颈和单点故障问题,研究了虚拟网络I/O通道技术。将多个物理网络接口绑定为一个虚拟网络接口,使得多条物理链路整合为一个逻辑网络L/O通道,数据包按照负载均衡算法通过多条链路并行传输,大大提高iSCSI SAN吞吐率和系统的可用性。最后通过性能分析和实验测试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王旭  刘光博  李晓玲 《微机发展》2011,(10):214-217
文中通过分析气象业务时效性强、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特点,结合海南气象网络结构的现状,充分挖掘现有网络设备的功能,针对传统线路备份方法的不足,深入研究ECMP技术的逐包转发负载均衡方式、OSPF协议环境下ECMP应用和链路汇聚技术(MP),规划设计了基于ECMP的双运营商负载均衡方案,最大化利用了电信运营商线路,实现了具有高可用性、高带宽的省一市县气象网络。该网络已经投入业务运行两年,无论足在日常业务中还是在最大气象保障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Web2.0网络应用的兴起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ORDBMS)已经难以满足海量数据的存储需求。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因其高扩展性、高伸缩性、高可用性和容错性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作为一种新兴的NoSQL数据库,MongoDB数据库因具有模式自由、易于扩展、故障自动恢复、支持自动分片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中。文中首先介绍了MongoDB自动分片架构原理和实现机制,然后分析了MongoDB自带的负载均衡算法,其虽能使各个节点数据量达到平衡,但没有考虑各个节点的负载均衡。为了解决节点的负载平均问题,在原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实时负载的负载均衡改进算法,改进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引入节点负载指数作为chunk块迁移的一个判断条件。通过搭建测试环境并进行实验,验证了改进的负载均衡算法可以有效地均衡分片中的数据,提高集群的并发读写性能,从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由于微服务细粒度的服务拆分方式和去中心化的架构设计相比于传统SOA架构更适合当前互联网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需求,但是传统微服务的服务治理技术难以实现不同技术框架和通讯协议建设的服务之间互联互通,并且存在服务治理与服务高耦合的问题.本文基于服务网格思想实现一个具有服务注册发现、负载均衡、协议转换的网络代理作为微服务架构的服务治理独立组件,并通过Netty框架、protobuf序列化方式、Etcd注册中心和加权轮询的负载均衡算法最大化网络代理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设计克服了传统微服务存在的问题,并且网络代理具备高可用、高并发、高吞吐量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传统防火墙是在单点将内网接入外网,它会因单点失效而成为网络的瓶颈,降低网络的可用性。防火墙集群能够提高防火墙的高可用性。文章阐述了防火墙集群的必要性和方式,提出了负载均衡算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以及防火墙集群系统的容错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网络服务商普遍面临的的高并发访问量导致响应速度迟缓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基于LVS(Linux虚拟服务器)和KEEPALIVED(交换机制软件)的高可用负载均衡的原理,实现了一个可伸缩的、高可用的并具有容错容灾能力的负载均衡系统,该系统采用VS/DR的模式搭建,系统基于IP层和基于内容请求分发的负载平衡调度解决算法,将这些算法在Linux内核中进行实现,并对系统的高可用和负载均衡进行实验,实验证明,该负载均衡系统能对客户的请求进行分流,能有效减轻单个服务器的负载压力.  相似文献   

17.
多Agent负载均衡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在高速网络环境中实现入侵检测系统的动态负载均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Agent的负载识别和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动态负载均衡策略,实现入侵检测系统中的智能负载均衡,给出相应的系统模型,并以实验结果证明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网络存储架构需要一个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的后端存储服务器来提供网络存储服务,而单网口配置制约了服务器数据传输性能。目前Linux内核bonding技术已经实现了将多个物理网口聚合为一个单一虚拟网口的方法。但这种不对称的技术在实现接收数据负载均衡时,只是通过ARP协商机制实现静态分配多网口,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性能上的缺陷。鉴于此,在对现有的相关技术和算法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另外一种在此基础上改进的算法,即基于适应性负载均衡的动态接收算法,利用netfilter等技术对此算法进行了实现,进行了实际测试验证。新算法能显著提高多网口服务器接收数据时网络传输吞吐率。  相似文献   

19.
针对数据中心难以适应流量增长进行横向扩展并保证连接一致性的问题,阐述了四层负载均衡技术在应对高并发访问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的重要作用,梳理了国内外四层负载均衡模块的设计与算法,总结了负载均衡器以不同方式进行部署分别存在的优缺点,同时分析了网络可编程转发技术在四层负载均衡领域中的应用与最新进展.最后,对网络新形势下负载均...  相似文献   

20.
当前网络用户数量、多运营终端节点数量增长趋势明显,导致网络计算资源很难达到均衡状态。提出基于多Agent技术的多运营终端自适应负载均衡算法。定义多运营终端负载状态,采集多运营终端负载信息,并量化处理负载信息。以此为基础,搭建Agent负载均衡结构,引入多Agent技术,结合多运营终端节点工作特点,构建网络资源模型,设计多运营终端自适应负载均衡算法。实验结果证明:与对比算法相比,应用提出算法获得的多运营终端的吞吐量较大,平均响应延迟较短,负载均衡度较高,证实了提出算法具有理想的负载均衡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