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郭健 《城市规划》2011,35(9):92-96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镇规划标准》的颁行,建制镇规划以及城乡规划的统筹与衔接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黄各庄镇总体规划为例,在反思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城乡统筹背景下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理念和内容的转变,对小城镇规划编制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朱海波 《小城镇建设》2013,(6):55-59,104
城乡统筹背景下,县域城乡总体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河北省高碑店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实践,总结了县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创新思路,并从城乡结构体系、城乡空间布局、服务设施配置、规划编制与实施四个方面提出了落实城乡统筹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基于城市化与增长极理论,重镇区规划,轻镇域规划,忽视城乡融合。“五个统筹”中的统筹城乡发展,基于城市化新理念,倡导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将这一思想应用到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则体现为:镇区与镇域规划并举、统筹发展产业空间、统筹管治地域空间、统筹协调城乡交通。  相似文献   

4.
“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志诚  侯雷  兰贵盛 《规划师》2006,22(2):69-72
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基于城市化与增长极理论,重镇区规划,轻镇域规划,忽视城乡融合."五个统筹"中的统筹城乡发展,基于城市化新理念,倡导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将这一思想应用到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则体现为:镇区与镇域规划并举、统筹发展产业空间、统筹管治地域空间、统筹协调城乡交通.  相似文献   

5.
在全域城镇化背景下,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对小城镇社会、经济、空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整体协调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制约.目前,城镇总体规划以及各部门的专业规划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涉及城乡关系,但由于体制原因,各类规划缺乏较好的衔接,造成在操作层面无法有效指导城乡统筹发展.本文结合湖北省武汉市滠口街城乡统筹建设规划的实例,立足实施角度,从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镇村空间一体化布局、城乡资源配备等方面,对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小城镇规划编制思路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前重要的工作内容。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纽带,小城镇总体规划是协调城乡关系的最基层衔接点。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小城镇规划的新思路,并就产业发展模式、镇村空间布局、村庄整治以及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城乡统筹规划理念。  相似文献   

7.
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县级市是中小城市的中坚力量,县域城乡统筹成为城镇化发展转型的关键,县域城乡统筹及城镇化,将影响我国城镇化总体水平及质量。本文以会昌县总体规划为例,在案例剖析的基础上,研究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城乡统筹策略,应将城乡统筹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配套规划实施策略,使规划可以有效指导城乡发展建设,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规划编制应从现实问题出发,以城—镇—乡—村一体化为目标,将城乡统筹作为整体统领的理念融入规划编制的各项内容,并增加城乡统筹的专篇,对总体规划技术框架进行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从修编重点,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编制主要内容等方面对正在进行的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行了介绍,认为在统筹城乡、加速转型背景下,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从空间结构、公共中心体系、综合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为规划支撑城乡一体发展与城市发展转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1+X”小城镇总体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乡统筹战略的不断深入落实,小城镇作为小型的"城"在城市规划界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本文有针对性地总结了我国部分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思路和做法,阐明了城乡统筹视角下小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意义。并以浙江省温州市仕阳镇为例,探讨仕阳镇总体规划"全域"及"广域"的规划立意和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0.
小城镇在吸收乡村剩余劳动力、落实城乡统筹方面有着显著作用。然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的传统规划编制的方法与内容与其发展需求产生了矛盾。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以"乡镇联合体"为平台的小城镇协同发展规划编制方法,并对编制内容、规划衔接以及实施机制进行了探索,为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北京郊区居住区规划中低层高密度、多层和小高层较低密度三种类型的住区实例进行分析,提出适宜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居住区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2.
樊晓琼 《山西建筑》2011,37(4):15-16
通过城市发展模式和组团结构布局的前期研究,旧城、新区、城中村三种控规编制类型的分析,以及城市后期建设及运作方式的关注,探讨了控规工作方法,以期完善控规编制内容。  相似文献   

13.
城乡空间统筹下的厦门农村发展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唯山 《规划师》2007,23(2):8-11
城乡统筹及城乡空间整体规划是城市和农村"双赢"发展的有力保障,全面解决好农村建设发展问题,应当关注农村的主动城市化和被动城市化两种模式.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根据"以城带乡统筹规划"的基本思路,对城乡空间发展进行统筹布置,强调对非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农村发展实行整体规划,采取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并举的农村空间发展模式,实施农村"金包银"等建设工程,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对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城乡规划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从国土空间规划切入,论述了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性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剖析了城乡规划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四个主要矛盾——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教学方式、理论类课程与设计实践类课程、旧知识体系与新规划体系、单一学科框架与交叉学科知识,从而得出了城乡规划学科亟待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和课程体系优化的结论。根据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定了兼具实践思维、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和运算思维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从理清课程体系脉络、增设学科交叉类课程、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三个方面对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学校依托新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城镇化发展的新常态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及城乡规划一级学科教育的目标,文章分析了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的发展机会和挑战,并以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为例,探讨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改革。通过对原版培养方案的解析,对比介绍了新版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等概况,重点阐述了新版培养方案在教学安排、课程组织和教学方法上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一方面通过对平和县九峰镇总规特色的简要介绍,试图提供一种规划借鉴;另一方面对当前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试图对小城镇规划理论进行梳理,并归纳出一些针对性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刘维超  曹荣林  张峰 《华中建筑》2010,28(4):124-127
全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正在进行中,科学的划定城市规划区作为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现在却没有统一的划定标准。该文通过对城市规划区概念、内涵阐释及发展过程的回顾,对现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各地城市规划区划定做法进行梳理,然后以山东省邹城市为例,对其规划区划定内在要求及考量要素进行研究,进而划定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来寻找城市规划区划定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提出,对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专业教育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从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专业建设发展现状出发,综合分析目前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专业的特点,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对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的影响,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与形式,打破原有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思维模式,建立适合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的教学框架,培养新型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樊海强 《华中建筑》2014,(4):162-165
城乡规划学调整为国家一级学科,使城乡规划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也引起学术界关于城乡规划教育讨论的热潮。该文分析了中国城乡规划教育多元化的现状,研究了基于建筑、园林、地理学科平台的城乡规划教育的特点。通过借鉴欧美城乡规划教育发展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社会实践,提出了城乡规划教育改革的趋向,认为城乡规划教育发展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专长"的人才为目标,并针对培养目标,提出了"宽基础+重特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城市边缘风景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严华 《中国园林》2006,22(11):86-89
针对城市边缘组团建设发展形势与要求的变化,分析城市边缘风景地区的特点,研究该类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立足于规划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高效使用之间相互平衡的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并衔接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领域内各类规范、标准的用地分类模式,对该类地区的用地分类体系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初步研究建立起与此相适应、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并重的指标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