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概念模型是对真实世界的第一次抽象,是仿真系统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当前军事概念模型开发中存在的建模元语缺失,描述不规范的问题,提出了关于系统六元的概念模型的格式化描述的建模方法,按照系统相似性的原理对作战系统的内涵、要素、结构、状态、运行、功能六个方面进行抽象,通过图、表等形式,构建出完备的、规范的军事概念模型,为军事概念模型的开发、军事领域人员与仿真技术人员的交流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六元抽象建模方法以系统论为基础,按照系统相似性原理,将系统组成抽象为系统的内涵、要素、结构、状态、运行和功能六个方面。在分析当前仿真想定描述不规范,可重组、可裁剪、可重用性差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系统六元抽象的仿真系统建模方法,给出了六项标识的一般形式,建立了系统与概念模型、对象模型、执行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了三级抽象建模方法,规范了仿真想定六元抽象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建模方法。最后,明确了下一步研究方向,展望了仿真想定模型标准化模板。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概念模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六元本体建模方法构建概念模型的技术框架。运用本体建模技术,从系统环境、系统组元、系统结构、系统状态、系统运行和系统功能六个方面构建系统完备的、规范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系统六元本体的概念建模方法构建装备保障概念模型。结果表明,构建的装备保障概念模型更接近于自然语言表述,有一定的实用及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概念模型的描述方法和验证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琦  王达  黄柯棣 《计算机仿真》2004,21(12):70-72
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是对问题域抽象的产品,它对于仿真开发和仿真可信度影响重大。该文介绍了两种概念模型的描述形式。一种是科学报告方法,它采用科学报告的严谨格式,从九个方面完备、清晰地描述了概念模型;另一种是设计融合方法,它采用Rational/UML结构、图表描述概念模型,它可以指导仿真设计和实现。科学报告方法是基于文本形式的,设计融合方法是基于UML图表的,建议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描述概念模型。仿真的可信度由概念验证决定,文中给出了概念验证的六个步骤。  相似文献   

5.
一种面向图形化建模语言表示法的元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啸  麻志毅  邵维忠 《软件学报》2008,19(8):1867-1880
对于图形化的建模语言,为定义其表示法一般需要解决3个问题:如何定义每个建模元素的图形符号,如何定义图形符号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如何将表示法映射到抽象语法.为了方便进行模型转换和代码生成,还需要使用模型化的方式描述建模语言的表示法.通过对UML及其语言家族中的表示法进行总结、分析和归纳,提出了一种表示法定义元模型(notation definition metamodel,简称NDM).针对定义表示法所面临的3个问题,NDM被分成基本图元及其布局、基本位置关系和抽象语法桥三部分.使用NDM定义好的表示法模型还可以通过代码生成技术生成可使用的源代码.将NDM与其他几种定义表示法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DM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优势.NDM已经在元建模工具PKU MetaModeler中实现.介绍了NDM在实际应用中的几个案例.  相似文献   

6.
基于XML的电子病历数据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提出了基于XML的电子病历数据的建模方法:首先,抽象出电子病历系统中主要数据概念,并将其数据结构和关系图形化,建立其概念模型;然后,根据建立的概念模型到UML的映射机制,建立电子病历数据UML对象模型;最后,根据定义的UML模型到XML Schema的映射机制,实现UML方法描述的信息数据对象模型到XML Schema的转换,从而建立了基于XML Schema的电子病历数据模式.  相似文献   

7.
面向智能体建模方法在建模与仿真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面向智能体的系统抽象和系统描述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提出了面向智能体的六视图建模方法.首先提出了六视图建模方法模型框架.六视图建模方法是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从系统范畴视图、要素视图、结构视图、状态视图、运行视图、功能视图来描述实际作战系统的各个方面.然后详细阐述了六视图建模方法模型映射和概念模型技术.面向Agent的六视图建模方法有助于提高仿真模型的完备性、逼真度和建模方法的规范化、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UML 已经诞生了八个年头,到现在成为一种表示法的事实标准,也带来建模工具市场的繁荣。没有标准表示法之前,建模工具市场处于一种小农经济的状态。方法学家(如 PeterCoad)不仅要开发方法,还要为自己的方法制定表示法,还要为这种表示法制作一套建模工具。因为相互之间所用的表示法不能相通,他只能事事亲历亲为。UML 标准的确立,在工具开发商的层面上意义重大。小农经济的方式被打破:制定 UML 标准的角色(OMG)、根据标准开发工具的角色(UML 工具厂商)、使用UML 工具开发软件的角色(开发人员)被剥离了。如果你觉得 Rational 的建模工具不好,你可以自己开一家公司开发一个,所依赖的标准和 Rational 是一样的——因此以 UML 为基础的建模工具的数量和种类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不完全的统计请看:http://www.umlchina.com/  相似文献   

9.
UML statecharts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测试用例生成是软件测试的关键。根据UML statecharts的层次和并发结构,研究相应的测试用例产生方法。它视复合状态为抽象状态,分别构造主UML statecharts和复合状态所对应的子UML statecharts的测试基,并依据一定的合成规则和Wp-方法生成整个UML statecharts的测试用例。这种方法能够支持递增式测试用例的生成。理论和实验结果说明,如果满足测试条件,它们保证全故障覆盖,且产生较好的测试用例。这种改进对大型复杂系统尤其有效,也便于构造自动测试工具。  相似文献   

10.
刘彬  米东  杜晓明  高鲁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28(12):4585-4588
在仿真系统的概念模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模型重用性不高和缺乏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模型开发效率和仿真系统的可靠性.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元概念模型(MCM)的概念,以实现在更高层次对概念模型进行抽象.将本体思想引入MCM的设计中,提出了基于本体的元概念模型(OMCM)建模方法,并给出了OMCM的层次结构和建模方法.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装备保障仿真系统元概念模型的建模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11.
利用面向对象思想进行信息系统建模,已经成为当前软件开发的主流。针对目前汉中茶叶市场的现状,分析构建茶叶销售系统的意义;同时结合UML建模的优势,探讨了基于UML的茶叶销售系统的建模过程,并在建模工具Power Designer15的环境下,构建了系统的需求模型、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12.
针对列控系统的安全性和实时性要求,基于CTCS-3级列控系统需求规范中等级转换场景建立C2级向C3级转换的UML(统一建模语言)模型和有色Petri网(CPN)模型,分析了影响列车安全运行和行车效率的因素,即转换时长和转换成功率,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UML和CPN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适合于列控系统需求规范的验证。搭建的等级转换模型能够满足系统实时性要求。在保证切换成功率的前提下,列车运行速度与切换时间成反比,速度越高,切换时间越短;列车速度越高,对系统实时性要求也越高。  相似文献   

13.
概念模型可以有效促进军事领域专家与仿真技术人员的沟通与协作。文章研究了装备指挥概念模型的地位作用和体系构成,分析了装备指挥系统的功能,基于UML的建模机制建立了功能模型、静态结构模型和动态行为模型。模型实现了对象间的交互关系和消息传递,反映了功能、结构和活动等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基于UML/Power Designer的信息系统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针对基于UML/PowerDesigner的信息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在基于面向对象UML的平台上,以CRM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需求模型,总体设计模型和详细设计模型进行了分析设计,并采用了基于UML建模语言的CASE工具PowerDesigner进行进一步的辅助分析和设计,得到了CRM的相关实现模型。本文的研究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PI3000平台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第一步是企业模型的构建,原有的树状结构的模型描述方式不够清晰直观.提出了一种基于PI3000平台的电力企业模型可视化的方法,该方法以UML类图的方式展现信息系统中的企业模型,同时,为了增强可读性,重点研究了UML类图的自动布局过程.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基于RUP/UML的数据库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在基于面向对象UML的平台上,以科技基础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用例模型、分析模型、设计模型和实现模型进行了分析设计,并采用UML建模工具Rational ROSE进行进一步的辅助分析与设计,得到了本系统的相关实现模型。文中的研究对数据库系统的分析设计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Natural languag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s form the basis for the subsequent phase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 namely 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ual schemata. Both, the textual as well as the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 are not really appropriate for being thoroughly captured and validated by the ‘requirement holders’, i.e. the end users. Therefore, in our approach the textual specifications are firstly linguistically analyzed and translated into a so-called conceptual predesign schema. That schema is formulated using an interlingua which is based on a lean semantic model, thus allowing users to participate more efficiently in the design and validation process. After validation, the predesign schema is mapped to a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e.g. UML). The sequence of these trans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teps is described by the “NIBA workflow”.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formation supporting a step by step mapping of natural languag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s to a conceptual model, and on how that information is gained. O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four-level interpretation of tagging-output.  相似文献   

18.
This work presents a Model-Driven Engineering (MDE) framework to improve embedded system design. The framework adopts concepts from MDE for the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a control and data flow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starting from the functional specification of an embedded application described using UML class and sequence diagrams. By means of transformations rules applied on the UML model of the embedded system, an MOF-based (Meta Object Facility is a standard representation for meta-models and models proposed by OMG)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is automatically obtained, which is iteratively mapped into a hardware/software implementation by means of model transformations. This mapping is optimized by a design space exploration (DSE) method based on a categorical graph product. The model transformations have also as input a platform model, which specifies the available hardware, software and interface resources, and produce an implementation model, on which software synthesis, communication synthesis and high-level synthesis algorithms are applied to generate the final implementation. A case study is described 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rame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