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德志 《辽宁丝绸》2012,(1):30+19-30,19
东汤镇柞蚕林资源丰富,柞蚕场面积15万亩。年养春秋蚕1800把,正常年可产蚕茧1000吨,年收入100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形成养蚕、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经济。全镇各村组均有柞蚕生产项目,是全国重点养蚕镇之一。柞蚕生产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是广大农民几百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2.
辽宁柞蚕生产与蚕场生态环境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生产是辽宁省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柞蚕生产与蚕场生态环境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柞蚕生产能否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从理论和生产的角度。分析了柞蚕生产与蚕场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了柞蚕场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图。并就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柞蚕生产,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镇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年放养春秋柞蚕17000把,其中放养誊柞蚕2200把(15万亩)左右.放"二毛子"就是同一蚕场在一年内重复放养柞蚕,这一现象对柞树的生长发育有严重的影响,不仅破坏柞蚕场生态环境,而且制约了养蚕人的稳定收入.为此,辽宁省人民政府于1991年颁布了<辽宁省柞蚕场管理暂行办法>,市蚕业管理总站也做了大量宣传,其中规定:"同一蚕场每年只能放养一次柞蚕,不准重复放养;春蚕食叶量不准超过三分之二,秋蚕食叶量不准超过四分之三,不准过量放养;移蚕不准剪柞树主干枝".  相似文献   

4.
2013我市柞蚕茧产量调查工作在市统计局和市农业中心的领导下进行。市蚕业站8月30日将《关于开展今年秋蚕产量调查工作的通知》下发至各县(市)区蚕业管理总站。并于9月10日起组织市县蚕业科技干部深入到凤城、宽甸、东港、振安区重点养蚕乡镇、村组进行秋柞蚕产量调查。通过深入农村与蚕民和乡镇蚕业干部交流、通讯联系等方式,分析2013年我市秋柞蚕生产形势、蚕茧产量和存在问题,为准确预测秋蚕产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蚕业是凤城市的传统产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凤城市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其中一类蚕场90万亩,二类蚕场70万亩,三类蚕场10万亩。年养蚕1.7万把,产茧一万吨左右,产量占全国18%、全省20%,农民直接收入超亿元。凤城市柞蚕场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位,凤城市100%的镇(乡、区)、93%的村及88%的居民组都放养柞蚕,有很强的群众养蚕基础和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6.
柞蚕放养是凤城市传统产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全市现有柞蚕场150万亩,其中一类蚕场90万亩,二类蚕场50万亩,三类蚕场10万亩。年放养柞蚕1.7万把,产茧1万吨左右,产量占全国18%、全省20%、丹东市70%,正常年景农民养蚕直接收入超亿元。凤城市柞蚕场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位,  相似文献   

7.
<正>蚕业是凤城市的传统产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凤城市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其中一类蚕场90万亩,二类蚕场70万亩,三类蚕场10万亩。年养蚕1.7万把,产茧一万吨左右,产量占全国18%、全省20%,农民直接收入超亿元。凤城市柞蚕场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位,凤城市100%的镇(乡、区)、93%的村及88%的居民组都放养柞蚕,有很强的群众养蚕基础和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时期丹东市、县蚕业主管部门通过抓好柞园生态建设、柞蚕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蚕场和蚕种执法检查工作,确保我市柞蚕生产获得丰收,实现蚕业增效、蚕民增产增收目标,为进一步稳定我市柞园资源,促进特色蚕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放养柞蚕的柞树及场地,大都靠天然林改造而成。其柞树分布不等,疏密程度不匀,加之人们长时期的养蚕活动和取枝条做能源,因而蚕场的缺墩少株现象较为普遍。市蚕业总站在全市蚕场资源普查中发现蚕场缺墩面积达26万亩之多,占全市柞蚕场总面积的12.2%,影响了柞蚕场资源的合理利用。近年来凤城市针对柞蚕场缺墩少株的现状,以优化生态为目标,大力发动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补植蚕场活动,并收到很好的效果(见表1)。  相似文献   

10.
辽宁北部、吉林、黑龙江、内蒙有丰富的柞林资源,可开发利用于养蚕的柞林资源是全国实际利用柞蚕场面积的5倍,目前已用于养蚕的不足2%。因这些地区都是稳定的二化柞蚕区,年养两次柞蚕,霜冻危害甚重,养二化一放产量极低,平均产量不到二化秋蚕的50%。相反辽、鲁、豫等蚕区的蚕场资源过度开发,生存发展的空间已走到极限。基于这一现状,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从环境与化性、化性遗传、控制化性基因组成等基础研究入手,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柞蚕业是我市农业的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近年来,由于柞蚕茧价格升高,蚕民户均收入3万元,极大地调动了蚕民养蚕积极性。但是由于柞园面积减少,蚕民年年利用有限的柞园放养柞蚕,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蚕民不顾柞园柞树的担蚕量,采取多投种、吃光墩等粗放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2.
柞蚕在野外饲养,气象因素直接影响到柞蚕生产的丰欠和蚕民收入的高低。市农业中心果蚕站根据市气象台提供的2013年丹东地区农业气象条件预报资料,分析我市柞蚕生产年景情况,针对自然灾害和柞蚕病虫害防治提出科学对策和措施,以指导我市柞蚕生产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柞蚕生产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等显著特点.是山区一项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但是,长期以来柞蚕饲养上的传统的落后生产方式、柞园(柞蚕场)长期利用导致退化等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为此,推广柞园生态建设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对科学地保护和利用柞园资源.解决林蚕、果蚕等诸多矛盾,实现蚕业生产"三个效益"的统一,走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蚕业是凤城市的传统产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全市100%的镇(区、乡)、93%的村(186/201个)及88%的居民组(1832/2082个)都放养柞蚕,有很强的群众养蚕基础和技术优势。凤城市现有柞蚕场150万亩,年养蚕1.7万把左右,产茧10000吨左右,柞蚕茧产量占全国18%、全省20%、丹东市75%。  相似文献   

15.
王方 《辽宁丝绸》2012,(2):29-29
柞蚕业是凤城市的传统产业,全市现有柞蚕场150万亩,年养蚕1.7万把左右,产茧10000吨左右,正常年景农民年养蚕直接收入一亿元,2011年凤城市农民养蚕直接收入达3.363亿元。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凤城市的柞蚕场生态环境出现退化,影响了柞蚕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辽宁柞蚕业的发展,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辽宁的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70 %以上,世界的60%以上."八五"期间,辽宁省蚕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9.85%,远远超过同期农业的其他行业.可是,最近四年,在辽宁省东部山区的一些柞蚕重点市、县,有人提出要大面积"退蚕还林、以栗代柞",据说出自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对此,一些文章已有讨论,笔者愿再行浅议.  相似文献   

17.
复兴柞蚕之乡再现丝绸之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丹东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生产基地,柞蚕生产也是我市农业生产的骨干项目之一。以蚕业发展为依托的缫丝、织绸、印染等行业也在我市占有重要地位。多少年来,丹东一直是全国的柞丝绸系列化产品的生产基地。丹东素有"柞蚕之乡"、"丝绸之城"之美誉,半个世纪以来,柞蚕丝绸业一直是丹东的传统支柱产业,养蚕业与丝绸工业的发展兴衰史,就是丹东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可见茧丝绸行业在我市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李艳帅  曹德志 《辽宁丝绸》2012,(2):16-16,31
现行的养蚕模式是多投种,广种薄收。这既浪费树叶,又收茧不多,收好茧就更少,因此造成收入低甚至赔钱,更重要的是把树叶吃个净光,严重影响蚕场生态。为了改变现行的养蚕模式,要利用一切科学技术,建造集约化、生态型柞蚕  相似文献   

19.
着重介绍柞园生态建设技术、柞蚕科学规范化放养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技术推广,让蚕民科学养蚕,促进我市特色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辽宁柞蚕丝绸产业集群形态初具雏形,但发展中存在着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集群企业间缺乏有效合作,产业效益不稳等问题.为振兴辽宁这一优势产业,应以产业扶持政策扶持"旗舰企业"发展;以桑补柞,合理规划蚕场,实现柞蚕丝绸产业的规模经济;建立价格与质量信息平台,采用订单式农业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