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废油再生后重新炼制加工为基础油成为欧洲废油再生工业的关键目标。欧洲废油再生工业集团(GEIR)的统计数据表明,欧洲废油再生行业拥有员工约3500人(包括废油收集和管理),每年生产450kt基础油,年销售额达2~2.5亿欧元。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目前我国润滑油再生工艺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新技术设备在废油再生中的使用情况,并提出了当前润滑油再生研究动向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废油再生重新炼制加工为基础油成为欧洲废油再生工业的关键目标。欧洲废油再生工业集团(GEIR)的统计数据表明,欧洲废油再生行业拥有员工约3500人(包括废油收集和管理),每年生产45万t基础油,年销售额达2亿欧元(2.95亿美元)~2.5亿欧元(3.69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徐先盛 《润滑油》1995,10(4):3-39
废油再生加工不仅具有保护环境,同时还有节约资源的意义。国外侧重前者,立法健全,废油再生加工向大型化和无酸精制工艺发展;国内侧重后者,而且处于自发自流状态,废油再生加工业萎缩停滞,向小型化发展,工艺仍基本上为硫酸精制工艺,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无酸精制试验工艺不尽人意,举步维艰。XXS工艺的崛起,改变了此局面。建议健全法规,制定我国废油再生加工策略,改革现行落后面貌,集中技术、人力、资金,加速推广蒸馏—简易溶剂精制—白土补充精制工艺,即适合我国和发展中国家国情的废油再生加工XXS新工艺,以达到投资省、见效快,可在现有装置改建,适应性广,产品达到中性标准、综合收率高、经济效益好的目的。以此为鉴,加强废油再生加工策略和技术的国内外交流,为振兴我国废油再生加工事业而努力。  相似文献   

5.
由于废油再生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世界各国均对废油再生技术十分重视,废油再生量已占到润滑油消费量的20%以上。薄膜蒸发器用于废油再生,能够更好地提高再生过程的蒸馏和分离效率。介绍了国外利用薄膜蒸发器进行废油再生的工艺及其再生油品的性质,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刊再次发表白土高温精制废油再生工艺的文章(前文见《润滑油》1990(6),47~49),以期加速废油再生无酸精制工艺的研究。废油再生硫酸精制工艺必须改掉,也应改掉。但是国外目前发展的以加氢精制为主的精制工艺路线对我国却不合国情,那么适合中国国情——废油再生厂分散、工艺落后、资金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的无酸再生精制合理工  相似文献   

7.
废油再生做为一种节能措施已被广泛采用,本文系统介绍了我国废油再生的目前现状,并提出发展我国废油再生的一些设想,对我国的废油再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先盛 《润滑油》1995,10(4):33-39
废油再生加工不仅具有保护环境,同时还有节约资源的意义,国外侧重前者,立法健全,废油再生加工向大型化和无酸精制工艺发展,国内侧重后者,而且处于自发自流状态,废油再生加工业萎缩停滞,向小型化发展,工艺仍基本上为硫酸精制工艺,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无酸精制试验工艺不尽人意,举步维即。XXS工艺的崛起,改变了此局面。建议健全法规,制定我国废油再生加工策略,改革现行落后面貌,集中技术,人力,资金,加速推广蒸馏  相似文献   

9.
王莉  韩健  杨超  刘颖  潘攀  郝晓平 《润滑油》2020,35(1):13-20
废润滑油再生从能源与环境保护来看是处理废油的最优选择。文章主要介绍废油再生的必要性和废油再生物理及物理化学方法,对比了国外先进的Hy Lube、Revivoil、CEP、MRD溶剂萃取和加氢工艺,并简单介绍了现阶段我国废润滑油再生油的全加氢、萃取-絮凝法、NMP混合溶剂精制、分子蒸馏技术、吸附剂等工艺。我国的废润滑油再生技术正朝着工艺更环保、回收高效率、产品高品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废油再生工作者欲创造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废油再生工艺,以代替我国目前污染严重、小而分散的酸—白土废油再生工艺。参照国外溶剂精制—加氢处理工艺,目前根本不可能,仿搬大工业生产装置也不可取,尽管我国也曾研究了高温白土精制工艺、蒸馏—乙醇抽提—白土精制工艺、絮凝—白土精制工  相似文献   

11.
安鸿儒 《润滑油》1993,(3):35-35
近年来,我国废润滑油回收量又步入了低谷,大量废油资源流失浪费,至使我国原有160多家定点废油再生厂开工率一般不足20%,例如南昌石油化工厂,往年回收废油1100多吨,而1992年回收废油不到150吨,其它各厂大都如此。定点废油再生厂废油回收量减少的原因何在?主要是我国没有制定有效的废油再生法规。以前虽有润滑油交旧供新的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又忽略了原有文件的存在,废油回收一直没有纳入法制轨遭。价格市场逐步放开后,润滑油“交旧供新”的制度也失去了效力我国废油回收早已处于无政府状态,废油大量烧倒、流失和粗加工,对能源造成了极大的浪  相似文献   

12.
中国每年消耗润滑油6.00Mt以上,其中90%以上都可以回收,废油再生的市场机会巨大。美国安洁集团(Safety-Kleen)表示,采用安洁集团的废油再生技术,废油回收率可以达到70%,而能耗仅为从原油中提炼润滑油的15%,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所谓废油再生即将废油回收再提炼,形成再生新能源。汽车、船舶等工业机械设备每次在更换机油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加油量75%的废油。  相似文献   

13.
我国废润滑油再生工艺及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徐先盛 《润滑油》1993,(3):1-6,11
废油再生加工不仅具有保护环境,同时还有节约资源的意义。国外侧重前者,立法健全,废油再生加工向大型化和无酸精制工艺发展;国内侧重后者,而且处于自发自流状态,废油再生加工业处于小型化,工艺仍基本上为硫酸精制工艺,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无酸精制试验工艺不尽人意,举步维艰。建议设立机构,健全法规,制定我国废油再生加工策略,改革现行落后面貌。集中技术、人力、资金,加速开发蒸馏—简易溶剂精制—白土补充精制这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废油再生加工新工艺,达到投资省、见效快,可在现有装置改建,适应性广,产品达到中性标准、综合收率高、经济效益好的目的。加强废油再生加工策略和技术的国内外交流,为振兴我国废油再生加工业而努力。  相似文献   

14.
由我国专家自己研究成功的絮凝法废油再生新工艺(BFORR)通过国家鉴定。利用该工艺生产的再生内燃机油加入国产复合添加剂后,油品质量达到SD级汽油、机油标准。该发明突破了我国废油再生技术“瓶颈”,为我国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开创了新局面。 新工艺是在现代絮凝理论指导下合成与应用的,能使废油中因未充分燃烧所形成的亚微米级炭粒、烃类氧化物、胶质及因机体表面摩擦和添加剂破  相似文献   

15.
杨鑫  陈立功  周星 《润滑油》2011,(6):54-57
石油资源紧张和油价不断飙升促使各国越来越重视废油的回收利用,根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我国的废油再生技术及工艺正逐步向着环保、高效、经济的趋势发展。文章从溶剂精制、超临界流体萃取、絮凝沉降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基于溶剂过程的废油再生技术及工艺的研究进展,文章在对当前国内外废油再生技术及工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展望了我国废油再生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内燃机车发展较快,现在每年消耗柴油机油已近一万吨,产生废油5~6千吨。如将这些废油再生,就可弥补高粘度润滑油产量的不足;每年还可创造价值300~400万元。为此,我们开展了废油再生研究,并建立了废油再生装置。  相似文献   

17.
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炼制所与上海润滑油厂共同承担开发研究的废油无酸再生工艺于11月中旬在苏州通过石化总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废油无酸再生工艺是以废油预处理、蒸馏、溶剂抽提和白土精制再生工艺替代传统的硫酸白土再生工艺。该工艺的主要特点是可大大减少环境污染和避免设备的严重腐蚀,废油回收率比老工艺提高10%以上,再生油品质量明显改善,经石科院、华东化工学院、上海石油商品应用研究所、上海炼油厂等单位评定,产品符合中性油质量指标。可用该基础油调制中档润滑油产品。  相似文献   

18.
邓永生 《石油商技》2006,24(6):78-81
对我国这样一个润滑油消费大国而言,每年换油所得的废油量相当可观。将废油经过适当的工艺处理制成再生润滑油,既能节约有限的石油资源,也可避免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技术改造中采用了两段再生新工艺,利用了技术方案的特点,在提高处理量的基础上,可大幅度掺炼渣油。根据该厂的实际使用情况,证实了催化裂化装置采用两段再生新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亚临界CO2萃取拔头废油再生润滑油基础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亚临界流体萃取工艺用于拔头废油再生润滑油基础油,采用CO2作萃取剂,CO2流量控制在30 L/h,萃取温度维持在室温25 ℃,萃取时间设定为3 h,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亚临界CO2萃取一、二、三、四线拔头废油中萃取压力对再生油收率的影响,并对再生油的主要理化性质和磷元素、主要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一线拔头废油的萃取压力宜采用10 MPa,二、三、四线拔头废油的萃取压力宜采用12 MPa,再生油收率分别可达88.12 %,74.96 %,77.36 %,73.19 %。亚临界CO2萃取拔头废油所得再生油的主要理化性质基本符合润滑油基础油的质量标准,且萃取后主要金属元素和磷元素含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