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理念,是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其它技术相融合的具体实践、是学校培养人才、提高管理与优化服务的创新。云计算是利用虚拟化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深度集成整合,提供超级计算和存储能力,它具有三种服务形式: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物联网技术是传感网、因特网与移动通信网三网高效融合的产物,核心是物联感知系统,它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架构由统一门户系统、服务支持平台、数据信息融合平台、网络融合基础平台以及信息标准体系和安全维护体系构成。  相似文献   

2.
随着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如何围绕智慧城市的建设,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当前城市照明系统进行新建或改造,实现城市智慧照明,成为当前人们广泛研究的课题。路灯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成为了部署5G基站的最佳载体。"5G+价值路灯"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照明系统全新的体系架构,以其为依托组建智能化物联网平台势必会带来更多服务城市建设的附加价值。  相似文献   

3.
社交物联网是社交网络与物联网有机融合的新型网络,相应的社交物联网应用系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社交物联网应用系统主流的架构是基于代理的模式连接物联网与社交网络,而有关社交网络直接应用物联网设备资源及其服务的模式仍有欠缺。物联网设备和服务资源如何作为社交网络的重要属性被社交网络发现、搜索和应用;用户、设备和服务资源如何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共享等问题还有待解决。该研究面向社交物联网的基本应用,设计了一种将社交网络与物联网统一起来的应用系统。该系统以移动端应用程序开发平台作为开发工具,在应用程序开发框架内进行相关设计和开发,以社交网络应用、物联网设备管理、物联网设备的服务搜索等功能为主,解决了社交物联网中用户、设备和服务资源的统一共享问题。  相似文献   

4.
智慧城市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城市中信息系统协同工作、数据信息共享和开放应用。目前,智慧城市协同的方案有集中数据中心、开放平台、物联网标识服务等。本文总结了这几种模式,并比较了其各自的优势和问题,探究了物联网标识服务作为基础设施结合其他方案更能保证智慧城市协同共享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矿用设备检测实验室管理及服务对象特征,提出了一种符合实验室信息化特色的智慧服务体系;在明确智慧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与功能的基础上,采用物联网、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库等技术搭建了以数据平台为核心的体系架构。试运行结果表明,该智慧服务体系实现了检测资源和客户服务的高度融合,提高了矿用设备检测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办公自动化》2015,(3):9-11
究竟什么是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如何理解这个新形态?在2014首届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大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认为智慧城市通过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体系,实现城市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更高级城  相似文献   

7.
<正>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为城市管理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智慧城市应时而生,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智能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相似文献   

8.
结合各煤矿从综合自动化到智慧矿山的建设经验和教训,对智慧矿山建设进行了综述,强调智慧矿山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进过程。从网络平台、数据平台、多专业协同工作平台,以及智慧矿山与新技术、新服务的衔接等方面论述了智慧矿山建设的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指出:主干网+接入网的异构网架构及扁平化、智能化、资源抽象化是智慧矿山网络平台的重要发展趋势;统一数据平台是智慧矿山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大数据和云计算是统一数据平台应用的发展趋势;多专业协同工作平台带来的一个显著趋势是服务模式的变化,即矿山购买服务。通过上述论点说明了智慧矿山实际上是矿山物联网+承载的服务。随着智慧服务不断加入网络,矿山会越来越智慧,越来越安全,越来越高效。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智慧校园的定义和内涵的分析,指出了物联网作为智慧校园的关键基础的重要性,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的总体框架和统一的校园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实现了应用服务的融合以及数据的融合,并引入三网合一的思想,同时综合融入各种网络接入手段。  相似文献   

10.
《信息与电脑》2019,(22):164-165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具有智能识别、跟踪定位以及监控管理的智能化网络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模式的转变,传统城市正在向智慧城市转型,物联网的技术优势逐渐凸显,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有利于加快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基于此,笔者简要阐述了物联网技术以及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智慧城市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提出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笔者希望本研究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进而为城市发展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物联网/云计算时代是一个无人化的普适服务时代。物联网的前沿技术,有RFID的智能化与普适化、智能手机的归一化交互、专家系统的软件集成、智能电网的物联技术等等。物联网时代的国家工程建设,有标准时空参数的国家工程建设、有效证券电子化的国家工程建设、重大的民生公共工程建设与物联网医院的示范工程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物联网的概念及特点,总结了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应用。同时对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水利、智慧旅游、智慧校园等方面的物联网应用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角度出发,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结合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以,及TD-LTE通信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物联网与TD-LTE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国物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和创新的趋势,并对融合和创新工作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最后对物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前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RFID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文章介绍了RFID技术目前在金融、移动支付、城市公共事业、交通、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以及商品防伪领域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如何保证物联网传输的可靠性是业界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而网络编码技术的提出在传输容量上达到了理论的极大值,传统的存储—转发模式在传输过程中极易造成信息的泄漏,利用网络编码的思想取代传统的物联网传输模式,可以避免信息的外泄。文章以物联网在传输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作为出发点,从而引出了网络编码在物联网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安全效应,最后提出了网络编码感知的物联网可靠传输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针对物联网应用中感知设备与业务交互日趋频繁复杂所带来的碎片化问题,提出一种面向服务的物联网应用支撑系统。利用SOA三元域软件模型将实际应用业务与感知设备之间的基础性业务流程,以服务形式抽象。融合中间件技术,构建一个屏蔽异构的应用支撑系统,系统以服务松耦合形式完成物理性数据向信息化数据过渡的映射过程,使实际业务与感知设备之间实现透明交互。设计模型以企业级开发进行系统实现,并在实际液化石油气监测应用中进行部署测试,测试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基础操作碎片化的消除,在企业级指标范围内很好地完成应用服务的交互。  相似文献   

17.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是以应用为先导,主要致力于扩大应用规模和领域,挖掘新的应用潜力。文章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在多媒体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并从物联网的架构建立更加人性化的多媒体管理系统方面入手,设计了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多媒体管理系统;同时,给出了重点设计的系统架构,分析了其中的技术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真  宋朝阳 《软件》2012,(6):125-12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日益进步,物联网得到了长效且稳定的发展。文章从当前国内外物联网的研究现状出发,叙述了物联网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对物联网的系统结构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物联网的应用状况和发展前景,同时分析了物联网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对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刘莉琳 《物联网技术》2013,(8):25-26,29
随着人们对于各种信息交流和传递需求的不断加强,各种信息处理和传感技术应运而生。而伴随着人们对于物物间流通和传递需求的增强,物流技术和手段的加强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文章从物联网技术的诞生特点出发,从几个方面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对物联网的技术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介绍了物联网的起源、基本概念、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应用现状,讨论了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感知及终端技术、物联网的安全、智能化等关键技术,最后结合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及产业现状,提出了物联网的应用与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