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种新型混合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提出一种新型吸收式循环,可以较好利用太阳能实现制冷,解决传统吸收式系统在利用太阳能实现制冷时存在的弊端。这种新型混合式吸收式制冷循环在两级吸收式循环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附加高压发生器,发现影响系统COP值的因素主要是LiBr溶液浓度与低压发生器中的压力。在溶液浓度与压力的允许范围内时,新型循环的高压发生器再生出LiBr溶液与低压吸收器的吸收后的溶液混合,提高高压吸收器吸收剂浓度从而减小其压力。本文主要分析了混合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各种性能特性,得出影响系统热力系数(COP)可达0.55,驱动热源的可利用温差最高可达35℃。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太原地区中央空调运行费用的调查,得出热水型溴化锂机组运行费用相对较小。针对集中供热热水用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时的温度不匹配问题,提出在双效并联循环中增加一个加压装置的办法,通过补偿一部分电能以扩大双效循环对热源温度的适用范围,从而使得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可以使用集中供热一次热源作为驱动能源。  相似文献   

3.
赵鸿斌  关丽君 《节能技术》1992,(4):19-20,14
一、前言 R12是一种含氯无氢氟里昂,用化学式可表示成CCl_2F_2,是制冷与空调设备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制冷工质,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安全制冷剂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部门。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R12等氟里昂产品对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以及挥发后产生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构成了威胁。这是因为,当这类工质挥发到大气中以后,寿命很长,有足够时间上升到同温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含氯的氟里昂分子(如R12等),便分解游离出Cl原子,而Cl原子可  相似文献   

4.
李薇  程有凯  孙荣亮 《节能》2010,29(7):59-61
在两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由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吸收式制冷循环,并对其进行性能分析。通过大量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太阳能集热器所能提供的热水温度范围内,新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有较高的热力系数。该循环系统的中间压力、中间浓度对系统的热力系数和热源可利用温差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效混合吸收式制冷循环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高效混和吸收式制冷循环,并介绍了该循环进行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混合吸收式循环低压发生器的发生压力在冷凝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1198.8Pa~1998.0Pa变化,其热源可利用温差比两级吸收式制冷循环增大16.5℃~34.5℃,可用温差较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正> 许多工业部门或其他部门既需要一定电力,也需要一部分热能。有些单位设置了背压式汽轮机进行热电联产以满足热和电这两方面的需求。为了提高热电联产的效率,足够的热负荷是很重要的。通常热负荷是用于干燥、蒸煮以及冬季供暖等等。在某种条件下,热电联产的热负荷往往不足。近年来,利用低品位蒸汽作为热源的吸收式制冷机在国外已得到普及,在我国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今后不但工业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如大型宾馆等)有条件的均可采用带吸收式制冷的热电联产,冷天可利用余热进行供暖,热天则由吸收式制冷机利用余热供空调,以及日常过程冷却和冷藏等用。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省电力,使背压式汽轮机进  相似文献   

7.
8.
针对常规热泵在工业余热利用领域应用温度范围受限的技术难题,该文对一种压缩-吸收式耦合热泵系统在大温升工况下制取约130 ℃热水或蒸汽开展研究。首先介绍耦合热泵循环的运行原理,构建耦合热泵的完整热力学模型,通过EES软件最优化函数计算发现吸收侧压力越低,循环性能系数(COP)越好,同时在溶液热交换器出口浓溶液温度高于结晶温度10 ℃及溶液放汽范围为5.0%~5.5%的约束条件下,以某工业余热回收工况为设计工况,其中余热热水进/出口温度为90/75 ℃,余热水流量为30 kg/s,高温热水进/出口温度为100/125 ℃,吸收与发生侧最优压力值分别为40和2.2 kPa,对应耦合热泵的COP为9.8。同理分析了不同余热热水出口温度及高温热水出口温度变化工况下系统的循环性能,验证了该循环在高制热温度下仍具有较好的性能系数。  相似文献   

9.
自然工质低温复叠式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用于低温环境下采用自然工质CO2、NH3和R2903的复叠式制冷循环,介绍和分析了CO2、R290和NH3的物性特征,并且进行了复叠式制冷循环的热力学理论分析,通过计算得出了不同蒸发温度下的最佳低温循环的冷凝温度和最流量比。通过CO2-NH3,CO2-R290和NH3-NH3复叠式循环的比较,可以看出CO2-NH3、CO2-R290的复叠式制冷循环在低温制冷条件下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能同时制冷的溴化锂喷射-吸收式热变换器系统。根据热质平衡理论和喷射器理论,对该新型系统进行了热力学模拟,分析了各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将该系统用于回收55℃的废热,解决同时需要制热、制冷场所的冷、热源问题。结果表明:废热先流经蒸发器的串联流程的性能优于其它流程;低压蒸发器内冷冻水出口温度越高、冷凝器中冷却水出口温度越低,系统性能越好;而吸收器中用户供水温度越高,系统制热火用效率ηr越大,系统能效比COP却越低。  相似文献   

11.
谈莹莹  王林 《太阳能学报》2016,37(2):454-461
提出一种低品位热驱动的混合工质喷射制冷循环,将沸点相差较大的非共沸混合工质引入喷射制冷循环,采用两级分凝分离降低该新循环压比,实现在喷射制冷循环中获得较低的制冷温度和较高制冷效率。建立组成循环各部件热力学数学模型,在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下,分析喷射器压比、冷凝温度和混合工质组分配比对新循环工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混合工质R600/R290的喷射制冷循环可获得低于-20℃的制冷温度。  相似文献   

12.
在相同的工况条件下,对二氧化碳(R744)/二甲醚(RE170)混合工质与四种常见的热泵工质R22、R134a、R410A和R407C的亚临界循环性能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在R744/RE170质量配比为30/70下,系统的制热循环性能系数最大,其值为4.922,分别比R22、R134a、R410A和R407C系统提高了17.53%、30.52%、19.09%和16.52%;此时,系统的冷凝压力为2.276MPa仅高于R134a系统,压缩机压比为3.708,压缩机出口工质排气温度为92.6℃。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针对小型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设计了一套简单实用的制冷性能测试设备。该测试设备不仅在理论上可以保证测试过程中误差达到要求,而且在实际应用时简便和经济,采用该设备成功地完成了最新研制的116kW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制冷性能测试。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了水、甲醇等6种工质在热管喷射式制冷循环中的工作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工质的冷凝温度对系统COP的影响比较大,在发生温度一定的情况下,较低的冷凝温度和较高的蒸发温度能有效提高系统的COP,在各种运行条件下,甲醇、R11、R123等工质有较高的COP。  相似文献   

16.
以非共沸混合工质替代CFC5是比较有效的替代方案。通过对给定节点温差下的蒸发器和冷凝器内的温度匹配分析,提出利用调节非共沸混合工质的配比来优化蒸发器和冷凝器内的温度匹配,并可计算出循环的实际不可避免炯损失,从而提出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的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实际不可避免炯损失的计算方法,并提出利用最佳配比和实际不可避免的Yong损失的计算,对各种非共沸混合工质对进行筛选,以进一步减少循环可避免的炯损失,为优化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提高循环的性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个吸收式太阳能制冷空调系统,该系统由太阳能集热器、吸收式制冷机组、辅助加热装置、智能控制器等部分组成。文章对该系统一年多的运行数据进行了采集和整理,针对夏季与冬季的典型工况进行了性能分析,并与常规空调进行了经济性对比,分析其投资回收期。  相似文献   

18.
伊继东  施锋 《新能源》1998,20(9):16-19
本文阐述了太阳能作为驱动热源的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循环过程的工作原理,并对在一定太阳辐射条件下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内循环参数之间的影响,系统的COP做了热力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9.
对一种ODP(臭氧破坏势)为零的新型环保非共沸混合工质M1,在冷凝温度范围为80~110°C、循环温升为45°C的高温热泵工况下,进行了循环性能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理论循环性能分析表明,M1的综合性能优于传统工质CFC114;实验结果表明,M1系统的制热量Q和循环性能系数COP随工况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实验中,M1的最高平均冷凝温度达到102.3°C,相应热输出温度为103.0°C,冷凝压力和排气温度分别为1.951 MPa和119.0°C,都在安全应用的限制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氨水喷射-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喷射增压的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进行分析和热力计算,分别与一般的氨水吸收式循环相比,前在相同的热源温度下,获取的最低蒸发温度能够降低10℃左右,单级喷射-吸收系统的COP一直保持在O.3左右,双级喷射-吸收系统的COP在O.2左右。虽然在较高的蒸发温度段该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略有降低,但是它能够利用现实中许多低品位的热源获取更低的蒸发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